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让劳动教育打通书本与实践
  劳动课再次被单独列出,凸显了国家对于实践育人的进一步重视,是我国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近日,“中小学生要学会做饭”的话题在家长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甚至一度冲上热搜。其背后有着深刻原因,主要来自教育部新近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将劳动课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施行,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随之公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还分学段设置了10个任务群,家长们热议的“学做西红柿炒鸡蛋”就被列入5至6年级日常生活劳动中的“烹饪与营养”任务群。
  独立的劳动课并非今日的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或许“80后”们还对小学时代的劳技课有着美好回忆:做手工、修理自行车、种花、铲雪……进入新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重知识、轻实践”教育观念的盛行,劳动教育被逐渐边缘化。在学校,考试分数几乎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劳动有时甚至成为惩罚的手段;在家里,孩子常听家长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在这类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不仅劳动技能缺失严重,价值观也出现了偏差,不尊重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现象频现。
  劳动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的实践,只有劳动者亲自动手、动脑、出力、流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意”。究竟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继出台,为劳动教育如何教、怎么评价作出了专业、细致的指导,其引发的关注也让整个社会重新认识了劳动的价值。
  事实上,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之美,感受生命的热烈。2021年,杭州市富阳区的“新劳动教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就在于其创新地打破了课堂的边界,把劳动教育与时代、国家、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在生活中育人,在实践中育人,让学生在练就劳动技艺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新课标》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劳动教育的体系和标准,特别突出了实践育人,强化了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倡导知行合一,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新课标》为劳动课程设置了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其中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健康、农业生产劳作、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等任务,细化到不同学段,堪称保障劳动教育真效果的“指南”。而劳动课再次被单独列出,也凸显了国家对于实践育人的进一步重视,是我国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的标志。
  劳动贯穿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有了这份“劳动教育指南”,家庭、学校、社会将形成合力,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目标,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学生通过劳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收获的不仅是劳动技能,那些在亲身实践中生出的对生活的感悟、对劳动者的理解、对自然的敬意更是弥足珍贵,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赵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