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之旅 ●园林县城 ●游客拍照 通讯军窦可军记者常青
“古木阴阴六月凉,幽花藉藉四时香。”被誉为陕西的“一叶肺”的黄龙县,林草葳蕤,花香扑鼻,蓝天上白云悠悠,全年空气优良天数高达320天以上,空气综合指数排名稳居陕北首位。2022年第一季度,黄龙县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Ⅲ及以上,空气优良天数天数83天,同比增加6天。
越来越多的人被“多彩黄龙”所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慢城黄龙”。黄龙,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大生态、大环保、大发展的绿色道路,老百姓也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笑容越来越甜美。
一河碧水绕黄龙
碧波荡漾的石堡河顺着山势缓缓流淌。晚饭后,居住在小城的人们开始了每天的锻炼,三三两两地追逐着清澈的河流,沿着岸边散步。一只只白鹭在小城上空翩然飞过,成群的褐马鸡穿越山林间觅食,“鸟中熊猫”黑鹳在石堡川河嬉戏,到处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唯美画面,在生态黄龙,人们尽情地享受着良好生态带来的舒适与安逸。
良好的生态需要保护。为了打好碧水保卫战,黄龙县将水污染防治作为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三五”期间,取缔居民排污口125多个,建成投用乡镇污水处理站13处,铺设城乡污水管网60公里。近年来,深入推进“河长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政策,完成澽水河流域河道综合治理、城市防洪排涝二期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室外配套、雨污分流三期项目,实施了城区雨污分流管网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镇村污水处理站建设、燃煤锅炉拆改等项目,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35万亩,完成营造林28.3万亩、中小河流域治理21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52.3平方公里,全年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空气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黄龙县境内有石堡河、澽水河、仕望河和仙姑河等河流,年均水资源量1.55亿立方米,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为周边宜川、洛川、韩城、澄城、合阳、白水等市县近200万人口提供饮用和灌溉用水,是陕西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
尧门河水库位于石堡川河上游支流尧门河华塔村,距下游县城7.5千米。水库自建成向县城供水投入使用以来,解决了县城居民生活、生产的用水问题,为黄龙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公寨沟水库,让黄龙人的生活生产没有后顾之忧。走进公寨沟水库项目建设基地,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建设大坝主体,现场一派忙碌景象。“项目设计总库容525.6万立方米,计划总投资2.035亿元,目前已达到水库临时蓄水的条件,我们正在倒排工期,加紧施工,计划今年6月大坝主体全部完工。”公寨沟水库工程项目负责人宋兵告诉记者。
公寨沟水库位于距离黄龙县城9公里处的石堡川河上游,是一座以黄龙县城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建成后可满足黄龙县城3.5万人生活用水和5000亩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将为黄龙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坚强的支撑作用。
葱郁青山耀黄龙
山岭上满眼的翠绿令夏季的黄龙熠熠生辉,“绿色明珠”的比喻恰如其分。2022年2月8日,陕西日报刊登了黄龙县实施林长制的成功经验。无疑,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呵护这颗“绿色明珠”的得力措施。
在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中,2021年以来,黄龙县建成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县级总林长、各乡镇包抓县委常委任县级林长的县级林长体系。
截至目前,黄龙县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和责任网格化体系已全面建立,129名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县、乡、村三级林长。该体系对全县7个乡镇49个行政村进行了全覆盖,将每个山头地块都纳入三级林长的监管范围,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的目标。
近年来,黄龙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增绿”“用绿”“活绿”为抓手,以完善落实林长制、推动实现“林长治”为契机,厚植生态底色、做实绿色文章,深化各项林业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精心打造森林资源源头监管网格体系,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业,促进绿色富民惠民,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加入守护绿水青山的队伍中,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长,涉林案件大幅减少,林政秩序稳定有序,基本实现了林业资源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林长制改革的成效惠及全县。
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农业废弃物也变废为宝,秸秆不再让人烦恼,反光膜也有了去处。
“以前,收完玉米,地里的秸秆都是点火烧毁,污染大,对土地也不好;放任不管,又被风吹得四处飞扬,影响环境;人工处理的话成本又高,每年处理秸秆都是个头疼事。现在科技发达了,几分钟,秸秆就被打包成捆,地里一下子就清理干净了,环保又卫生。”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
环境整洁了,土地也更肥沃了,黄龙人就开始琢磨着种花。县城变成了“花城”,林海变成了“花海”,道路变成了“花径”,乡村变成了“花园”。老百姓享受着环境治理保护带来的红利,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幸福感油然而生。蓝天、森林、鲜花与空气成为黄龙人的骄傲。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平均可达到6000个/立方厘米,每年7月至9月最高可达到15000~18000个/立方厘米。
“最近几年,黄龙不仅仅是绿色的,还是彩色的。从县城到乡村,花草种植是立体式全覆盖的。水磨坊小区、北门、迎客松公园等地方到处繁花似锦,街道上处处可见各种造型的盆植花卉,有栅栏的地方悬挂着小花盆,就连河堤上也挂满了花盆,盛开着月季……”看到黄龙处处盛开鲜花,回到黄龙避暑的刘女士感慨万千。
美丽生态富黄龙
“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屋檐洒雨滴,炊烟袅袅起……”走进黄龙县乡村振兴示范村瓦子街镇偏石村,高低错落的房屋古色古香,古朴的村庄令人恍如置身于歌声描绘的画卷中。
偏石村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吸收社会资本3500万元,建成了偏石民俗度假村。村内建设民宿28套,建成“偏石书院”休闲书吧、动物观赏园、休闲采摘园、生态蜂场、农产品加工车间和销售展厅、儿童游乐场、沙地摩托、拓展训练、水上乐园等休闲体验项目。通过“农村+田园”综合体的实施,把残垣断壁变成4星级民宿酒店,呈现出“村前是产业园、村中是家园、村庄是公园”的新时代乡村风貌。金丝皇菊、中蜂养殖、休闲采摘园、农家乐、古朴特色民宿等绿色富民产业正在不断鼓起群众钱袋子,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搭上了致富列车。偏石民俗文化村的建成也带动群众发展餐饮、商店、农耕体验等,带动了村民的增产增收,使偏石村的绿水青山变成了村民的金山银山。2021年12月,黄龙县偏石旅游度假村景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从黄龙县城驾车沿242国道向南,大约10多分钟,便来到了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尚安国际垂钓中心。进入梁家河,就进入了山水画卷中。人造假山层层叠叠,充满诗意,村里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一片杨树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掩映丛林中,别有一番风味。
最引人注目的是可容纳千余人同时垂钓的鱼池。碧波荡漾的池边,垂钓爱好者们备料、试漂、抛竿,静静注视着水面的浮标,看见浮标轻微上下浮动,便双手紧握、迅猛提杆,鱼儿随之跃出水面落入渔网。
近年来,“尚安杯”黄龙垂钓系列赛在石堡镇梁家河村尚安国际垂钓基地连续举办,来自内蒙、山西、河南、重庆、四川、青海、西藏等全国10余省市竞钓达人和网红大咖汇聚在此,以鱼会友、切磋钓技,享垂钓之乐,品风土人情。
白马滩镇位于黄龙县东南部,距县城43公里,国道327线贯穿全境,境内有神道岭、石门峡漂流、印象圪崂等景区、景点。近年来,白马滩镇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了山水碾子湾、美丽尧头、印象圪崂、东周古寨等美丽宜居乡村,实施澽水河生态流域治理等重点工程,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美丽宜居乡村靓丽外装。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群众依托生态旅游成功转型,吃上了旅游饭。
2022年,白马滩镇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澽水古镇、激情露营”旅游发展为主题,打造以历史文化深度游、生态乡村绿色游、休闲康养体验游、“两山理论”“延安精神”研学游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出“印象圪崂—美丽尧头—山水碾子湾—秀美白西—神道岭景区”等多条精品旅游路线,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运动主题酒店、高端民宿、农产品深加工厂,自驾车露营地、帐篷营地。完成沿河环形步道6公里、生态停车场3处、标准化公厕2座,新增农家乐13家,民宿8家,年销售预计达2000万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在崾崄乡白城桥村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3%以上,仙姑河穿境而过,河水清澈甜美,为大闸蟹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生长在这里的“肤施龙蟹”,肉质鲜嫩。2016至2017年,“肤施龙蟹”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河蟹大赛“金蟹奖”。2020年,黄龙县获得中华好蟹标准化养殖基地称号。如今,“肤施龙蟹”已成为黄龙良好生态的符号和生态旅游的响亮宣传名片。截至目前,黄龙县大闸蟹养殖产业已经发展到500亩,辐射到全县7个乡镇,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2022年,黄龙生态旅游呈现“新热度”,以打造“慢城黄龙”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着力构建以康养度假为主线,科普研学、休闲体育、绿色培训为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突出生态旅游引领性地位,形成了以城区为核心,以黄龙山国家4A级景区和澽水源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支撑,以树顶漫步、锦绣黄龙、白马滩漂流等景点和偏石、梁家河、圪崂等旅游乡村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
黄龙县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双赢理念,依靠独特的山、水、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坚守生态保护红线、资源环境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做到全民全业护生态、监督监管全覆盖、执法执纪零容忍,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路。
蓝天白云下,青翠黄龙城,幽幽古梁山,粼粼石堡河,好一幅幅和谐秀美的黄龙生态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