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山丹丹花开在沪上
——延安援沪医疗队在上海的日日夜夜
  记者 叶四青 李欢
  “我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感谢延安来的亲人,感谢你们对我的热情与体贴。”“虽然不曾见过你的容颜,但我们永远铭记你坚定的目光,铭记你每一个日夜的不懈坚守。”“不愧是革命老区来的延安医疗队,不一样就是不一样。”“等疫情结束后,一定再回上海,我们再次相聚,一起畅游黄浦江。”……
  距离援沪、返延已经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再次翻看一封封来自上海人民的感谢信时,延安援沪医疗队的队员们依旧感慨万千,一切仿如昨日。
  延安援沪医疗队队员、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二病区护士长折艳涛说,援沪之行是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延安人民与上海人民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她会把感谢信视若珍宝,永远收藏。
  满载延安人民的爱出发
  “疫情当前,我首先是一名医护工作者,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上海人民更需要我。”知道需要驰援上海的消息,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护士宋园园第一时间向单位提出申请。
  宋园园的话是所有延安援沪核酸检测队和延安援沪医疗队队员的心声。他们争先恐后报名去一线的背后,还有无数个强有力的家庭支持做后盾,医护人员是载着延安人民满满的爱奔向上海救援的。
  “临行前,一家人既高兴又忐忑,既支持又担心。”回想起出发前家人给他说的话,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王胜琦感到内心温暖又坚定,“父亲一生行医,让我大胆工作,不要畏惧,眼神中充满信任和牵挂;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务必做好个人防护,安全第一;妻子一遍遍给我传授她在新冠定点医院管理病人时的经验,让我全心全意工作,不要有后顾之忧……”
  当在上海投入“战斗”时,王胜琦脑海中总会想起亲人的鼓励和支持,他迅速适应环境,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照顾病人日益得心应手。根据每一位病人的年龄、病情特点,王胜琦为他们逐一精心制定了个性化诊疗方案,累计接诊60名患者,主管患者33名,转院1人,治愈32人。
  “为了上海,我们全力以赴”
  4月的延安天气凉爽舒适,但在上海已是烈日炎炎。与天气一样热情洋溢的,还有援沪医护人员们战胜疫情的行动和决心。
  4月4日上午,2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延安援沪核酸队率先到达上海,经过培训、熟悉设备、实验流程以及分组分工等工作,4月5日,他们正式在6辆“红铠甲”检测车上开始检测工作。4月10日,他们进驻上海第二大方舱医院新国际博览中心移动检测车,开始了24小时连轴转的检测工作,在防护服的包裹下,他们和高温、暴风雨天气作斗争,经常连续工作8小时不吃不喝,梳理、讨论检测中遇到的问题,优化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从4月5日至5月14日的40多天里,陕西核酸检测队累计完成检测66.87万管,其中延安队共完成12.15万管的标本量,阳性率达到了64%,并实现了零感染、零事故的目标。
  4月18日,由延大附属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5所医院的101名医疗、护理、感控和管理骨干组成的延安援沪医疗队来到上海支援,主要承担了方舱患者的管理、亚定点医院患者的救治和陕西联队的感控管理工作。
  4月18日,完成紧张有序的交接工作来到青村零号基地二期方舱医院后,除了繁重的救援任务,延安援沪医疗队队员们都面临着跨过“天气关”的难题。
  “刚开始不是很适应防护服,穿着防护服,汗水浸湿了头发,手因为长时间被汗水浸湿而变得皱巴巴,泛着煞白的颜色,鼻梁也因防护口罩勒出深深的红色印记。”延大附院援沪医疗队队员张捷说。但是,到了中午发放餐食的时候,每个患者都很客气地对队员们说“谢谢”,有些年轻人还会鞠躬致谢。“每每看到这一幕便舒心好多,身上的汗水再多一些也是十分值得的。”张捷说。
  4月16日至22日,延安援沪医疗队与宝鸡队合并成立第四医疗队,共同承担奉贤区青村零号基地二期方舱医院工作,两支医疗队密切协作,与当地各部门积极对接,短短4天时间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新冠患者433例,出院326例,无1例转为重症,无1名工作人员发生感染。4月23日至5月21日,为了促进上海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满足老年和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收治,延安等7支医疗队的695名队员组成陕西联队,与上海曙光医院、福建联队和云南医技队约1400余名医务人员一起在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开展工作。“延安队分管了条件较为艰苦的106张病床,队员们克服困难,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优化工作流程,适应、改善工作环境,安全顺利地开展医疗工作,圆满完成了186例患者的诊疗。”延安援沪医疗队队长陈延平说。
  面对居多的老年病患,延安援沪医疗队队员王菊还制作了各种温馨提示,和队友杜京桧一起在热水器上、容易湿滑的地面处分别标注了“小心烫伤”“小心跌倒”等温馨提示。王菊说:“我们要在上海发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在上海的疫情战场上绽放光芒。”
  “感谢你们,为上海所做的一切”
  5月13日,是延安援沪核酸检测队在上海的最后一天,该队副队长、延安市中医医院检验科检验师贺琴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后,像往常一样乘坐专门接送的车辆返回酒店,因为疲惫,她和队友们没有说一句话,车上静悄悄的。
  这时,司机说:“这么多天来,拉着你们来来回回,你们太辛苦了,外滩离这里不远,我带着你们去看看外滩的风景。”听到司机的话,让疲倦中的贺琴突然兴奋起来,她说:“当时,大家都非常激动,跟着司机去了上海外滩,看着夜色中的美景,所有的劳累顿时烟消云散。”
  贺琴说,在上海的日子里,大家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因为太过劳累,许多队友体重下降,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来自上海人民的热情,心里面是暖的。在居住的酒店,大门口摆放着“上海人民感谢您”的温馨标牌;“5·12”护士节的时候,下班回到酒店发现了意外“惊喜”,酒店经理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蛋糕和签名墙;领取生活物资时,竟然发现里面有感谢信……
  “5月14日,我们离开上海的那天,酒店经理说了一声‘感谢你们,为上海所做的一切’,鞠躬后他泣不成声,我的眼睛也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贺琴说,“离开的时候,望着渐行渐远的上海,我在心中默默地说,愿疫情早日结束,愿上海人民安康。”
  5月22日,在上海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延安援沪医疗队结束任务即将返延,他们要将所负责方舱里剩余几位患者转移。当通知到其中一位老人时,他情绪激动地说:“我能不能不走?在这里有你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我非常满意,我能不能不走?”
  听到老人的问话,来自延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的队员沈丕丽说:“爷爷,我也舍不得您,但是我们明天要回延安了,咱们病区要关掉,您得转到二楼,二楼医护的服务也挺好的,您放心吧。”
  “你们要回去了?那好吧,赶快回去吧,孩子,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老人拉住沈丕丽的手说,“我非常舍不得你们,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上海与延安源远流长啊,感谢延安医疗队……”
  沈丕丽感慨地说:“援沪的那些天,我们与每一位患者朝夕相处,建立起了真挚的友谊,要和大家告别时,难舍的情绪在心里不断翻滚,许许多多的感动与不舍瞬间涌上心头……”
  随着上海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5月21日,延安援沪核酸检测队返延。5月23日,延安援沪医疗队返延。队员们在援沪中实现了零感染、零差错、零事故,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