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追寻那心中的光
——一位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的志愿服务手记
    ●丛榕接受记者采访
    ●丛榕和孩子们在一起
    ●丛榕为村民演唱伴奏
    ●丛榕为音乐爱好者讲解音乐知识

  讲述/丛榕整理/记者 延媛
  丛榕,山东青州人,按照那儿的方言,被称之为小曼儿,也就是小姑娘的意思。这位青州小曼儿是中央音乐学院派驻志丹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一个用音乐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志愿者。2020年12月她来到了延安,在一年多的志愿服务中,她与父老乡亲亲密接触、与陕北民歌奇妙碰撞,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与青春的意义。
  “在这里,我找到了内心可以触摸到的光。这里的光,是孩子们天真无邪带给我幸福的光,也是我带给孩子们通往音乐世界的光;这里的光,是乡亲们热爱音乐带给我前行的光,也是我带给乡亲们用音乐传播新思想的光……”她说,“原计划上学期结束就离开延安的我,由于种种原因暂且被留了下来。听到这一消息后我有些开心,因为我可以继续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心中的光了。”
   1 集市上的“红歌音乐会”
  与街道退休老干部合唱团合奏《壮美延安》、与城市管理执法局工作人员唱歌互动……在延安志愿服务的日子,每一段经历都闪闪发光,令我难以忘怀。但要说最难忘,还是集市上的“红歌音乐会”。
  去年,趁着逢集时间,李渠镇邀请我和李杨冠宇老师到李渠镇农贸市场,为赶集的村民上一堂别样的党史学习教育课。
  集市上,前来赶集的村民络绎不绝,叫卖声、讨价声不绝于耳,一派热闹景象。我们四处瞅了瞅,找到一块凹凸不平的空地,搭了一个简易凉棚,摆了几张塑料圆凳,支好电子琴和古筝,一堂音乐党课就开始了。
  坐在人群中央,看着村民们好奇的眼神,听着周围嘈杂的声音,我的内心不禁有些忐忑。从高中就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书、出入各类音乐厅演出的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售卖瓜果蔬菜、衣服鞋帽、锅碗瓢盆的乡村集市中,支起摇摇晃晃的电子琴为群众演奏。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喜欢我们的演奏、是否能感受到音乐之美、是否能被音乐背后的故事所吸引……
  调整心态后,我和李杨冠宇老师分别用古筝与电子琴演奏了《绣金匾》《井冈山上太阳红》《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经典的红歌曲目,并讲解了每首歌背后的故事,与现场党员群众共同追忆峥嵘岁月,重温奋斗历史。没想到,演出期间,有抱小孩的阿姨一个劲地喊“好”,催促我们再来一首;有拄着拐杖的爷爷奶奶跟着音乐旋律哼唱红歌……热烈的掌声和阵阵喝彩让本就热闹的集市更加热闹了。
  音乐党课结束后,耐不住村民热情高涨连连“叫好”,我们只好临场发挥加演多次。而这与我在音乐厅演出后加演“安可曲”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他们也许是第一次现场听古筝、钢琴演奏,但他们对红歌的热爱,对党史故事的专注,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用音乐传播新思想的道路上昂扬前行。
   2山村孩子的音乐梦
  距离志丹县城约18公里的顺宁镇,有一所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却仅有27名学生的学校——纸坊中心社区小学。在这里,我与27个孩子度过了一学期的欢乐时光。
  记得刚开始上课时,孩子们对我充满好奇,一个劲地问我会不会弹“抖音神曲”,让我哭笑不得。而我对这些孩子也同样充满好奇,我会时不时地问他们一些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结果是“一问三不知”。
  后来经过了解,我发现有的音乐知识孩子们根本没有接触过。我开始教孩子们识传统乐器、识五线谱、画旋律线、唱陕北民歌等,虽然教授的过程比较吃力,但看到孩子们能画出带着各种错误却完整而又有些乐感的旋律线时,我感受到了山村孩子们对音乐质朴的热爱。这是我在城市里不曾见过的。
  这些孩子多是留守儿童或单亲家庭,个别孩子还患有轻微的智力残疾。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患有轻微的智力残疾,上课时反应有些许迟缓,下课也不怎么说话,就连完成作业都有些困难。但在我的课堂上,他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并打出一组其他孩子都不会的困难节奏型。后来,他还艰难地学会了用单手弹莫扎特的《小星星》,甚至写出了半句非常具有陕北特色的旋律。他眼里的光,给予了我传播音乐知识的信心。
  在最后一堂音乐课上,我给孩子们带去了印有各个城市的国风漫画笔记本、五线谱本,邀请他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和想对老师说的话。孩子们的愿望朴素而美丽,有将近一半的孩子表示,以后要努力学习,成为一名音乐家或一名音乐老师。这让我有些惊喜。
  我一直在寻找来此支教的“支点”。短短一学期,所能传授的音乐知识对于这些孩子也许只是蜻蜓点水、微乎其微,但是我要带给他们的,是教会他们用知识和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对音乐世界的向往,是让他们不要相信所谓命运,是让他们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信心。从这儿,我认识到我肩上的任务有多么的重大……
   3大山里的读诗会
  虽然我是音乐专业出身,但我并不认为自己只能通过音乐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我看来,一首诗、一幅画、一部歌舞剧、一首交响曲,都能给观众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传播精神力量。
  我喜欢读诗歌,亦喜欢写诗歌。闲暇之余,我常常会读一些关于延安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书籍,以便充分了解延安的红色历史、文艺传统及百姓的生活习俗等。也会试着写上一篇或者几篇诗歌,但是我却没有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所在,仿佛缺少了灵魂一样,只是一些简短的文字拼凑起来,读起来没有一点儿触动心底的感觉。
  后来,在学生和朋友的引荐下,我结识了一些延安本土优秀的诗歌爱好者,读了一些他们创作的诗歌,令我耳目一新,深受触动。原来,在延安还藏着这么多热爱生活、渴望亲近文化的群体。
  文学、诗歌、朗读……其实从来没有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消失,它们只是像梦一样,被暂时尘封起来。或许,只要有人去按一下开关,庸常的生活就将被点亮。那么,为什么不努力让文学的快乐在延安得到普及推广呢?策划一场全民参与的读诗会,在我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在广大诗歌爱好者的支持下,我举办了一场“诗乐结合”的读诗会。读诗会上,每位诗歌爱好者和演奏者都会选择一首自己创作或是喜爱的诗歌来诵读,并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及自己的所思所想。
  而我也会结合他们所创作的诗歌演奏不同的古典音乐或红色民歌,并认真讲述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民族音乐钢琴乐曲的有关乐理知识等。同时大胆创新,尝试将陕北民歌《跑旱船》改编成民乐与钢琴合奏、教民歌手唱艺术歌曲、排歌剧等,力争让大家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一次次的创作和交流,让新时代新思想洒遍红色热土。如今,读诗会已经成为延安常态化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之一。
  饮食温饱生存,文化温饱生活。我只愿文化的春风吹遍延安每一处角落。
  4“娘家人”的关怀
  从小到大,我是在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支持下成长的。虽然以前也当过志愿者,但多数都是在学校参与志愿活动。这次来延安进行志愿服务,确实是对我的一次考验。
  在志丹县“上山下乡”宣讲文艺的过程中,我发现尽管当地不缺钢琴等音乐设备,却难以找到一个专业的钢琴调律师。每次需要调琴,都得花重金从外地聘请师傅,来一次就要走街串巷调试数十台钢琴。
  去年,我与好友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党支部书记王昕然在闲聊中提起志丹县钢琴调律师短缺的问题。她当即表示,如果有需要愿意尽全力提供帮助。
  此时,恰逢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开展北京高校“红色1+1”党支部共建活动。我和王昕然得知此消息后,决定借助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力量,将该活动在志丹县组织开展。
  活动中,我们特意邀请到一位就读钢琴与钢琴调律双专业的同学,为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开设调律公开课及讲座活动。并与他一同前往志丹县各乡镇小学、少年宫进行调琴,还为志丹县高级中学的学生们上了一堂现场拆钢琴观摩课,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日后报考调律专业,以弥补家乡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一场大型音乐会+音乐党课、五场讲学……这次活动持续了三天,从“娘家”来的四位同学和我一同奔走忙碌在乡间小路,每个人都拼尽全力、无怨无悔。更值得高兴的是,这次活动在全北京高校1335个党支部的评比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奖。
  志愿服务的过程虽然艰辛,但收获与希望满满当当。更让我明白,母校永远是我的“娘家人”,是我坚强的后盾。
  5青春的样子
  前不久,我收到了一份“小惊喜”——被评为志丹县2021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先进个人。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有欢喜,有愧疚,也有不舍。
  欢喜的是,我的付出得到了延安人民的认可;愧疚的是,我给予延安人民的还是太少;不舍的是,终有一日我要离开这片红色热土。
  原计划去年10月我就要离开延安了。为此,来接任我工作的张艺星老师也早早抵达了延安。而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的日子被延后了。虽然我不知道自己何时离开,但我知道,我走了,还有张艺星老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继续发光发热。
  记得前段时间,我和张艺星老师接到临时通知,要在当天下午六点赶赴富县参加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活动,张艺星老师没有一丝慌张和抱怨,赶忙收拾自己的东西准备出发,一路上还积极向我“取经”。活动现场,习惯了弹钢琴的她也第一次弹起了电钢琴。那一刻,我看见了青春的样子。
  那晚,我们回到志丹县已是凌晨两点。一路上,尽管每个人的身体很疲惫,但精神却很亢奋。我们唱着高亢的民歌、讲着在延安志愿服务发生的趣事,整个车厢充满了歌声与微笑。这也让我内心泛起一丝涟漪,能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追寻心中的光,真好!
  回想起在延安的日子,我不禁想起志丹县一位诗歌爱好者所作的一首诗歌,“我和无数个我守在巷口,把月光分发给每一双清澈的眼睛,把月光剩余的部分装进胸膛。我知道自己亮着,世界就一定亮着。”简短的几句诗歌让我明白,无论自己身在何处,都要不负青春之年,不负时代之托,为文艺之花在祖国大地绽放,交上一份靓丽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