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公桥蔬菜 山地苹果 子长蚕桑产业(资料照片) 樱桃 记者 常青
走进千年古镇安定镇,这里有一个颇具知名度的“蔬菜专业村”——廖公桥村。曲折蜿蜒的秀延河穿境而过,一排排整齐的菜梯泛着浓浓绿意,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大棚充满生机,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整洁,花香四溢……一幅农耕文化、黄土风情、民风淳朴的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子长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努力做好产业富民文章,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同心奔向幸福“小康路”。
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站在廖公桥村龙泉观光台一眼望去都是菜园,大棚菜、拱棚菜、露天菜、庭院菜依次分布。目前,全村有拱棚45座,主要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品种。露天菜73亩,一年三茬,主要种植茼蒿、油麦菜、生菜等火锅专用配菜。
村民张全民给记者娓娓道来,“我从2001年政府搭建大棚开始种上温棚,种了十多年,大棚上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我供了一个研究生、两个大学生,一年纯收入上过10万块钱,最少也有五六万块钱。现在的话,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力度这么大,我们农民就更有信心了,我不但要种好菜,还要种出品牌。”
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石明明介绍道,2018年通过政府部门协调,将原来的土棚改造成现在的新科技大棚,大棚蔬菜明显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同时,还改造了村上的高标准农田。他继续说道:“现在,村上有大棚菜、弓棚菜、绿地菜,解决了农民的产业发展问题。最重要的是有弓棚葡萄,逐渐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让大家伙的腰包鼓了起来。原来人均收入4000块钱,现在我们村上的村民人均在1万元以上。”
记者还了解到,村上招商引资来的廖未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懒妖溪谷”游乐场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正在审批修建的廖公桥蔬菜分拣包装车间,通过冷链配送订单的方式,将进一步解决当地菜农销售难的问题。
廖未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雷国忠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准备和农民继续合作,做一个蔬菜大棚深加工企业,把当地农民所种的蔬菜全部回收,经过深加工,可以做到直接送货上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当地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成为龙头企业。”
山地苹果助农增收
安定镇三十里铺村是一个典型的拐沟村,山大沟深,产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子长市确定了长短产业结合的立体产业模式,村上发展了3982亩山地苹果,彻底扭转了产业发展“空心”“乏力”的局面。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一些村民开始种植山地苹果。在自己家的果园里,村民杜小兰说道:“有付出就有回报,像我家去年卖了2万多块钱,觉得还是非常高兴的,比种玉米强,虽然我们受点苦,可有信心把苹果种好。”一部分果园见了效益之后,让其他农户看到了苹果产业的前景和收益,观望的村民也跟着种植山地苹果。目前,三十里铺村的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从原来的人均收入8100元,已经增长到现在的11400元。
据了解,按照“果上山、菜到川、畜进沟、镇旅游、特色补充”的思路,安定镇将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成为群众致富的“金钥匙”。以“大镇、强镇”的格局、思维、举措,努力把安定建成子长高质量发展的标杆乡镇,延安乡村振兴的示范乡镇,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流乡镇和全国著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油桃产业兴村富民
棚内油桃红彤彤,余家坪镇新寨河村的大棚油桃上市了。走进大棚,红彤彤的油桃挂满枝头,一股股诱人的桃香扑面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大棚油桃种植户郝连荣正在棚里忙着采摘、装箱,高兴地表示,“像我这样的种植户,我们新寨河村还是不少呢,主要是种油桃,早奔上小康生活了。”
新寨河村大棚油桃基地占地420亩,有温棚油桃153座,露地油桃120亩,涉及90户278人,大棚油桃棚均收入3.5万元,户均收入5.6万元。2007年以来,新寨河村在全市率先发展大棚油桃,村民依靠油桃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2017年7月,新寨河村大棚油桃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近年来,土壤盐碱化、棚体老化坍塌、品种较少等问题困扰着新寨河村大棚油桃产业发展。该村党支部书记王闫华告诉记者:“面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村上打算在杨家沟坝上全面打造高标准温室大棚。同时,引进了4个新品种,提升果品口感和质量,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
生活富足,家园幸福。新寨河村这些年的变化,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民甄爱香住在子长县城,但近几年特别爱回村上,她说:“我们村里这几年真的变化很大,公路、村里的道路都修得特别好,各家各户、角角落落都特别干净。像我们人老了,城里有地方,但更想在老家住,环境好、空气新鲜,邻居们也处得好,在村子里转一转,觉得特别好。”
有了产业,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要提高素质。村上通过整治和宣传,改善当地人居环境,有效提升了全体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镇上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有力抓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村容村貌大整治。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广泛调动村民参与整治的积极性,由政府推动变为村民主动,实现村庄环境整治的过程让村民参与、成效让村民评判、成果与村民共享,确保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乡村振兴谋福祉,共同富裕奔小康。子长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着力点,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子长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是重点抓防返贫动态监测,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市累计排查纳入“三类户”311户833人,落实各类帮扶措施2145项,户均享受7项以上,监测对象收入水平由原来的人均不足6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869元。二是重点抓好农民产业就业,稳定实现脱贫群众增收致富。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子长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扶持办法》《子长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方案》《子长市小额贷款扶持农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各项惠民政策。三是稳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村庄垃圾粪污处理、墙体及排洪渠改造、村组道路维修、入户巷道硬化、饮水设施改造等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市共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22个、重点达标村10个、示范样板村5个。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