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爱,在他的心中升腾
——记黄陵矿业一号煤矿青年志愿者刘文升
  通讯员 李小艳
  刘文升是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掘进队的一名工人。从学生时期开始参与志愿活动,13年间,他先后通过志愿服务队、支教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多个爱心平台、慈善机构捐款、捐物。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他没有细算过,有留存记录的就有8万余元,他用爱心为困难群体点亮了一盏“心灯”。
  助人让他有了“超能力”
  刘文升的公益情缘起于2009年,那时他在延安市第一中学读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加入洛川县滴水志愿服务队,自此打开了行善助人的“门”。热心肠的刘文升经常跟着公益团队到护理院,给老人们包饺子,为失能老人打扫卫生、剪指甲,陪老人话家常。他从自己的生活费里省出钱,周末得空就买些鸡蛋、蔬菜,置办些简单的生活用品,送到孤寡老人家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
  2011年,上大学时,刘文升接触到“启梦”支教团,这个机构主要成员是西安高校的在校生,每年寒暑假去教育落后的偏远山区支教。每次去之前,都会通过团队在社会各界征集爱心资金和教学用品。当时,父母给刘文升的生活费每月有800元,他拿出积攒的余钱,一次就捐了1000元。
  2013年,是刘文升大学最后一学期。为了多赚些钱,他同时在西安市两家大型百货商场打工。最累的时候,他一个人一天卸过七个集装车的货物。凭着踏实肯干、头脑灵活,短短3个月时间,刘文升从理货员当上了店长。当时,西安打工族的平均月收入3000元出头,而刘文升作为一名学生,一个月能赚到7000多元。
  有了收入后,这份爱心也逐渐递增。刘文升进企业、到学校、跑农村,风雨无阻,乐此不疲。其间,他陆续收到许多孩子寄来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流露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感恩之情。
  当个有情怀的矿工
  2013年大学毕业后,刘文升放弃城市的繁华,选择回到家乡——黄陵县店头镇,这座产煤小镇发展。
  刘文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煤矿的选煤厂开铲车、放煤,一个月仅有3300元工资。2014年,刘文升成家了,有了两个孩子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生计,他到蛋糕店当学徒、开饭店、经营百货、做粮油生意……摸爬滚打,吃了不少苦头。
  2015年至2019年,刘文升开粮油店期间,每年中秋、春节,他都会自发或通过联络单位,为周边的贫困村民和矿区的困难职工送去上万元的米面油。
  2019年,刘文升到黄陵矿业一号煤矿工作,并加入青年志愿服务队。他多次参与关爱特殊儿童、疫情防控、为自闭症儿童捐款等各项志愿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影响带动了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
  生产一线繁重的工作使刘文升外出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很有限,他虽与外界各类爱心社团的联络减少,但捐助从未间断。但凡听闻全国哪里遭了水灾、地震,他都会立即捐款、捐物,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向善成为家风传承
  提及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坚持做善事,刘文升回忆说,记得自己7岁时,三九天里贪玩,不慎掉进河中的冰窟窿里,他挣扎着呼喊了20多分钟,周围一片寂静。就在命悬一线的时刻,突然来了一位陌生人,将他从冰窟窿里救了出来,随后转身离去。父母带着刘文升满村找寻恩人,都没有音讯。自那以后,父母经常在他耳边嘱咐,做人要善良,懂得感恩,多行善事。
  父亲也常念叨:“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能念好书,只能当个受苦人,所以见到没钱上学的娃,总是心情沉重。”当年,刘文升的父亲初中毕业后,因为差5元学费,没能上中专,为此抱憾终生。当得知儿子长期捐助求学困难的儿童,老人很是欣慰,发动家人也纷纷参与捐助。
  刘文升的儿子刚上幼儿园,他将“勤勉谦和、孝善贤诚”八个字挂在书桌上方,用以勉励孩子。他说:“有些东西要从小抓起,根植到孩子心里。”儿子笑着说:“我要把压岁钱、零花钱都存起来,像爸爸一样,捐给困难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