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杜矢甲

   到延安前
  杜矢甲1915年3月3日生于北京,自幼爱好音乐。中学时代曾参加李抱忱指挥的合唱团,1932年考入京华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学习小提琴,1934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低音提琴选科,学习声乐及弦乐,师从苏联歌唱家苏石林等,曾在音乐会上演唱歌剧《萨特阔》咏叹调等。1936年又考取声乐选科,并与冼星海一起在百代唱片公司工作。当年上海有位富翁要出资送他去巴黎深造,但在民族危难时,杜矢甲选择了放弃学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杜矢甲先后参加了上海大公读者会宣传队、湖南省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武汉抗敌演剧三队等,并到各地宣传抗战。当杜矢甲随大公读者会宣传队自芜湖乘船到达安庆后,读到鲁藜所写的诗歌《淮河船夫曲》,激起他强烈的共鸣和创作热情,于是谱出了他的处女作《淮河船夫曲》。他在旅途中到处演唱,受到热烈欢迎。后来在武汉经夏之秋把曲谱送交《战歌》杂志社,于1938年1月发表。冼星海曾当面称赞《淮河船夫曲》是一首优秀的歌曲,有中国民族风格与强烈的时代感,曲调来自民间又有所创新。
  延安时期
  1937年杜矢甲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教声乐。在赴延安的途中,杜矢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起,在延安鲁艺音乐系担任主任教员。
  1939年1月15日,边区参议会开幕,鲁艺在陕北公学礼堂演出了王震之编剧的《军民进行曲》,杜矢甲担任歌曲指导并参演角色。他曾于1941年在延安鲁艺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演唱了苏联红军歌曲《我们是红色战士》《穿过海洋、穿过渡浪》,穆索尔斯基的浪漫曲《戈巴克》,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选曲,柴科夫斯基的浪漫曲,马斯内的《悲歌》等。在此期间创作了《秋收突击》《蒙古马》《好日子》三部大合唱,音乐剧《蒙古之夜》及歌曲《拿起我们的红缨枪》《雪花飘》《青山青》《延河曲》《选举好人来做官》《八路军新四军战歌》等。1943年还创作了秧歌表演对唱《七枝花》。
  杜矢甲在延安,总是兴致很高,经常披一件羊毛毡大氅,那是他的好友张仃用一块粗毛毯为他做的,粗针大线,却时尚,颇具欧式风格。由于穿着奇特,性格怪异,与塞克、张仃经常结伴散步,号称延安“三怪”。杜矢甲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男低音。有一次晚会上,丁里和杜矢甲合作演唱《囚徒歌》,丁里起音起低,后面越唱越低,眼看要唱不下去了,可是杜矢甲却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唱下去了,得到了观众热烈的掌声。1942年,延安经常在抗大举办外国歌曲演唱会,杜矢甲的保留节目是穆索尔斯基根据歌德的诗配曲的《跳蚤之歌》。
  离开延安后
  1945年9月20日,杜矢甲随艾青率领的鲁艺华北文艺工作团前往张家口,后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任声乐主任教员。
  1949年他调到中央实验歌剧院。1952年调中央民族歌舞团任创作室主任、声乐指导、艺术顾问。上世纪50年代,由于杜矢甲曾和诗人鲁藜合作过,受牵连被打成“胡风分子”,“文革”中也受到迫害。
  “文革”结束后,1978年他参加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演唱会,演唱了自己改编的花儿歌曲《要为祖国作出新贡献》《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等。1980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副会长。他多次深入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演唱,并收集、改编、创作苗、回、蒙、彝等少数民族歌曲,如苗族歌舞曲《春天来到了》《苗岭山啊清水江》等。发表论文《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等和译文《声乐表演艺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等多篇,创作歌曲30余首。
  2000年,杜矢甲在北京病逝。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