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继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培塑新时代军校学员
    ●今日南泥湾    王学锋 摄
    ●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方华刘文娟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军事领域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已然改变,创新已成为强军胜战的核心密码,加强军事战略、关键技术、作战思想的创新攻关,尽快扭转某些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新时代军校学员贡献聪明才智,发挥人才优势。当前少数军校学员还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求稳心态,缺乏勇于探索、不懈攀登的创新意识,与时代要求与使命任务还不相适应。学习南泥湾精神,有助于军校学员从革命前辈集智聚力、战胜困难、改天换地的光辉事迹中汲取创新创造的精神营养,增强学习和研究现代战争、提升素质能力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南泥湾精神诞生于抗战时期,是党中央为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由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亲自指导和推动,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红色文化精神。它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蕴含着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培塑新时代军校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泥湾精神的形成与内涵
  南泥湾精神的产生离不开党中央开展的“军民大生产运动”,离不开八路军三五九旅将士们的劳动和战斗实践,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精神内涵。
  (一)形成过程
  南泥湾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1938年底,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集中兵力对我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围剿”与“扫荡”,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加紧了军事上的包围和经济上的封锁,叫嚣要“困死、饿死”八路军。另一方面,随着大批爱国知识青年和抗日人士涌入延安,当地人口压力急剧增加,使得本就匮乏的陕北物资供应更加紧张,边区财政一度非常困难。毛主席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1939年2月,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党中央向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由此开始。
  南泥湾精神形成的实践过程。在党中央和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直接指导下,三五九旅领导带头、官兵一致、艰苦奋斗的开垦历程是南泥湾精神孕育和产生的实践载体。
  朱德同志多次实地考察南泥湾的自然环境,向党中央提出军垦屯田的主张,并建议让既能战斗又有一定生产经验的三五九旅负责开垦。他亲自指导南泥湾的开发工作,推动大生产运动开展。1943年9月,毛泽东视察南泥湾时对三五九旅的大生产运动作出高度肯定,他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要自力更生。”后来他还专门为三五九旅开荒南泥湾纪录片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成为南泥湾精神的象征。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之后,提出“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线之外”,旅长王震带头示范,自带镢头,走到哪儿劳动到哪儿,各团营连的主官也都投入在生产一线。为提升劳动效率,提高劳动积极性,三五九旅举行多种劳动竞赛,涌现出李位、刘顺清、郝树才等许多“气死牛”式的劳动英雄,创造出骄人的劳动成果和劳动业绩。正是在党中央和领导人的部署、指导下,在三五九旅上上下下劳动创造中,孕育和锻造出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
  (二)南泥湾精神的主要内涵
  精神虽是无形的,但它是意识的产物,南泥湾精神有着非常具体而丰富的内涵。
  一是坚决听党指挥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没有过硬的思想觉悟,就不会有彻底的革命精神。人民军队坚决听党指挥、服从大局是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
  毛泽东同志曾经高度评价三五九旅,指出他们的成绩是依靠干部们的积极领导和战士们的劳动热情才达到的,干部是自觉地为克服革命过程中的困难而去积极地指导生产运动的,战士们也是自觉地为了克服革命过程中的困难而去参加生产劳动的。然而,毛主席赞扬的这种高度自觉精神并不是自然产生的,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劳动之初,部分官兵存在“重商轻农”“当兵就要打鬼子,不是当农民”等错误认识,劳动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旅里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使“打仗是抗日,生产是为持久抗日”的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之后,全旅官兵带着“一切为了抗战、一切为了前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扬战胜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出色地完成“生产自给”和“保卫党中央”的双重任务,将昔日的“烂泥湾”建设成为“陕北好江南”。
  二是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南泥湾精神正是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无私奉献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的战略后方,是党的军政指挥中心。抗战开始后,边区政府财政负担日益加重。大生产运动开展之前,因为加征公粮,致使农民赋税过重。在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成为一面鲜明的旗帜,第三年实现生产全部自给,第四年取得“耕一余一”的好成绩,并向边区政府上缴公粮。在南泥湾精神的影响和带动下,边区许多部队也做到了生产自给。部队抓生产的直接效果是大大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到1945年,边区公粮由原来的20万石减少到12万石。毛泽东指出:“军队的生产自给,是在国家贫困、国家分裂以及分散的长期的人民游击战争等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它在形式上是落后的、倒退的,因为它违背了分工的原则,但在实质上却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这种意义在今天看来,就在于它渗透着人民军队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的真挚感情,诠释了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三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和拼搏精神。这既是南泥湾精神的核心,也是它的突出特征,从根本上反映着人民军队对待使命任务的正确态度,集中体现了革命军人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
  昔日的南泥湾,满目荒芜,荆棘遍地,三五旅的官兵们克服重重困难,不等不靠,以奋斗求生存、以拼搏求发展。他们农忙小训、农闲大训,把武器就放在地头,做到了边生产边战斗边做群众工作,圆满完成多重使命任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后来南泥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了,他们仍然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仍然继续为边区建设和持久抗日不懈奋斗。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品格的传承发扬,更是我们党和军队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的具象表达。
  四是群策群力、集智攻关的创造和创新精神。尊重广大官兵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一线官兵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集智聚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充分彰显了人民军队勇于创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初到南泥湾,三五九旅官兵不论是生活还是生产都遭遇极大困难,没有创造和创新的精神便寸步难行。缺衣少穿,战士们野菜果腹、赤膊上阵;缺生产工具,官兵们就去向老乡学习打铁技术,发动战士想方设法收集废铜烂铁,打出的农具不仅满足自用,还可在集市上换取物资改善生活;开荒效率不高,针对山地和平地不同特点,他们发明出“重点火攻”“打包围”“中心突破”等不同的开荒方法;陕北没有种过水稻,南方战士们研究水源、地理、气候之后,打破常规试种水稻;缺乏资金,坚持农业为主、工商并举,解决了部队现金供给难题。王震旅长后来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毛主席给他的题词就是“有创造精神”,这正是对全旅官兵勇于创造、创新进取精神的肯定和赞誉。
  二、用南泥湾精神培塑新时代军校学员的重要意义
  南泥湾大生产的历史虽已远去,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南泥湾精神历久弥新,仍然是新时代军校学员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用南泥湾精神教育和引导学员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培塑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履职尽责能力,担当强国强军使命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必须强化新时代军校学员“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这为军队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了基本遵循。“德才兼备”首要的就是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军队院校必须将学员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培养目标。
  无论是从抗日前线被调回陕北,还是从一线作战转为攻坚军垦任务,又或是后来分批南下,三五九旅始终做到了“党叫生产就生产,党叫打仗就打仗”,坚决彻底完成各项任务。这种坚决听党指挥、竭尽全力完成使命任务的政治意识、号令意识,今天依然是军校学员坚定政治立场、锻造绝对忠诚的宝贵精神滋养。作为网络时代“原住民”的“00后”军校学员,其生活、学习、交往方式都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特别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极易成为敌对势力拉拢腐化的对象。学习和了解三五九旅“又战斗来又生产”的光辉历史,体悟和践行南泥湾精神,有助于引导学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二)担当起强国兴军的历史使命,必须培育新时代军校学员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
  当年在敌人的重重封锁之下,党领导军民迫不得已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于艰难困苦中,革命前辈们用自己的双手解决了党和军队的生存发展问题,创造了军队不但“不吃皇粮”还上缴公粮的奇迹。大生产运动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印证了《国际歌》中的真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三五九旅的丰硕成果告诉我们唯有奋发图强、不懈奋斗,才能战胜困难、消灭敌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将面临许多新的封锁和新的围困。当前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经济、科技、军事、文化、卫生方方面面的恶意阻挠与无端指责,正是这种新封锁和新围困的现实写照。社会主义越发展,敌对势力越会加紧对我们的限制与打压,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博弈注定是长期而复杂的。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只能丢掉幻想,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新时代军校学员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清形势,担当使命,发扬南泥湾精神中所蕴含的不怕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拼搏精神,克服“怕苦怕累”享乐思想、拒绝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战争要求,必须着力提升新时代军校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南泥湾的今昔巨变启示我们,三五九旅大生产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创造的历史。在实践中,三五九旅鼓励发明、大胆创新,把官兵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到极致,最终创造出军垦屯田的奇迹。他们在做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开展畜牧业、商业等多种产业,创造性地开展各种生产性活动。官兵们不仅能种粮种菜、饲养牲畜,还能纺线、织布、做衣服,经商、办厂。除了产业创新,分配制度的创新也极大提高了战士的积极性。官兵种的粮食,缴够政府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就是个人的。这些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去卖,也可以寄回老家,还可以存到供销社入股,生产效率空前提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军事领域创新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已然改变,创新已成为强军胜战的核心密码,加强军事战略、关键技术、作战思想的创新攻关,尽快扭转某些领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迫切需要新时代军校学员贡献聪明才智,发挥人才优势。当前少数军校学员还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求稳心态,缺乏勇于探索、不懈攀登的创新意识,与时代要求与使命任务还不相适应。学习南泥湾精神,有助于军校学员从革命前辈集智聚力、战胜困难、改天换地的光辉事迹中汲取创新创造的精神营养,增强学习和研究现代战争、提升素质能力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三、用南泥湾精神培塑新时代军校学员的实现路径
  对新时代军校学员而言,传承与弘扬南泥湾精神既是时代需要,也是价值要求,更是实践导向。军校学员是进步青年的代表,肩负着高于普通青年的社会期待,是强国兴军的生力军,必须保持并带头践行南泥湾精神。军队院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引导教育学员自觉传承南泥湾精神,投身强军实践。
  (一)将南泥湾精神融入军校思想政治教育
  从当前情况来看,军队院校普遍重视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驻陕军校普遍开设延安精神革命传统教学,但对其重要原生形态之一的南泥湾精神教育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单位没有安排学时专题讲授,实践教学中没有设置南泥湾参观见学环节。由此,有必要提高南泥湾精神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比重,明确课时量、引入专题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员获得感。
  增设专题教育。系统、全面地讲授南泥湾精神的内涵要求及当代价值,结合军史讲清南泥湾精神产生的背景、形成的原因、模范人物、典型故事,促进青年学员与革命精神的情感交融;将南泥湾精神与时代发展深度融合讲清它的蓬勃生命力,引导学员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同,正确评价其时代价值。引入实践教学,青年学员对于红色文化精神认可度最高的方式是实践教学,建议在延安革命传统教学中增设南泥湾现地教学点,组织参观见学,提升教育可感性与生动性。创新教学方式,力戒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讲历史注意故事的生动性、讲时代价值注意结合学员现实困惑、讲传承注意紧贴实际,教学手段力求生动化、多样化,呈现方式可以是音乐剧、情景沉浸、文化熏陶等,多采用体验式、激情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将思想性与亲和力有机结合,打造让人怦然心动的红色文化课堂。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南泥湾精神元素
  校园文化如同春风一般,飘散在校区每个角落,对学员价值观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运用南泥湾精神塑造学员,不能忽视将这一主题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浸润式校园环境,将南泥湾精神的育人价值化隐为显。驻陕军校可对校园环境作整体规划,让包括南泥湾精神在内的延安精神体现到校区角角落落,如在教学楼、教室、宿舍、餐厅等地方用橱窗、灯箱、墙报等方式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光辉历史、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
  建设延安精神主题专修室,通过延安窑洞的窗棂设计、抗战时期的油灯回廊、主题书籍、剪纸作品、滚动播放三五九旅大生产运动的纪录片等,迅速把人带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营造沉浸式的育人环境。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军校的青春是红色的,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提升南泥湾精神在青年学员中的影响力、辐射力。组织延安颂、红色小剧场、红歌比赛等多种文化活动,将南泥湾精神元素设计进去,让学员在自编自演的深度参与中增强对南泥湾精神的情感认知、情感体验;成立研学研究兴趣小组,举办读书演讲分享会等活动,鼓励学员开展对南泥湾精神的深入研究,强化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设置红色文化学习版块,推送包括南泥湾精神在内的各种红色小故事、小视频,适时开展网络学习竞赛。
  (三)在实战实训中激发学员传承自觉
  从价值观接受规律来看,仅靠课堂教育和文化熏陶还不足以让学员把一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需要在长期的军事训练实践中领悟其精神实质。实战实训是塑造军校学员传承南泥湾精神的决定性环节。实战化训练具有直接现实性和普遍性特征,学员可以通过破解一系列现实难题从而加深对南泥湾精神的切身体验,进而形成支配和制约行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信念。
  从实战实训中锻造南泥湾精神着重强调三个方面:体能训练高强度、对抗竞赛常态化、军事训练高难度。体能训练是军人专业化的第一块基石,是对军校学员的共同要求。在从严从难的体能训练中,学员们收获的正是南泥湾精神中不向困难低头的战斗品格与高昂的战斗热情。对抗性竞赛是院校培塑学员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对抗性竞争不仅可以激发军人的荣誉感,而且可以培养学员的奋斗品格、竞争与创造意识。在军事技能比武、大学生创新竞赛、兵棋推演、创客大赛等活动中,培养学员勇于创新、超越自我的职业军人素质。坚持高难度的军事训练。“练为战”,实战实训是军事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形式,也是固化与升华军人意志品质的最有效形式。通过仿真化训练、实战化演练以及在重大任务中考验等方式,加深学员对艰难困苦、奋斗拼搏的实践体验,强化对南泥湾精神的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南泥湾精神
  将传承南泥湾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员在助力基层建设、服务回馈社会、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南泥湾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在暑期下连当兵的活动中,鼓励学员以创新的理念、踏实的作风、刻苦的品格躬身实践南泥湾精神,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学习,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主动为基层分忧解难,树起新时代军校学员的好样子;在双拥共建活动中,倡导学员时刻心系百姓,积极扶贫帮困,急群众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谱写好新时代人民与军队的“鱼水情”,用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
  (作者方华系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文娟系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