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八角九级阁楼式砖塔,矗立于一座并不高大的山头上。一眼望去,塔体灰褐相间、高大挺拔,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将军,俯视着山下的千万楼台、黎民百姓,眺望着大漠长城的狼烟、无定河畔的白骨、江南闺阁夜半的哭泣。宝塔身后的山体、沟壑、丛林中,好似埋伏着十万铁甲雄兵,时刻准备迎接又一场更加残酷的大战。那承载宝塔的山体、青褐色的巨石、裸露的黄土、从干涸的黄土中顽强生长着的草木,构成黄绿斑驳迷彩服一般的景象,透露着不屈不挠的品格、一柱擎天的担当和光荣与苦难并存的历史。
这,就是永远屹立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延安宝塔山。
这,就是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前唐时期,对佛教持开放包容态度,中唐佛教大盛,晚唐佛教忽起忽落、兴废不止。延安宝塔即建于佛教由衰落而恢复发展的唐代宗时期。其后,随着战争和佛教地位的再度衰落而坍塌。北宋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庆历年间宝塔得以恢复重建。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但佛教仍然为主流宗教信仰。元朝虽然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明清更是将宗教作为一种统治手段,所以延安宝塔在风雨飘摇中得以存留至今。
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后,千年寺塔成为中国革命的象征,改称宝塔山。但是,延安宝塔的命运也像延安的历史那样苦难而辉煌。从1938年开始,侵华日军先后17次对延安发动空袭。每次轰炸过后都是遍地瓦砾,一片火海,许多重要建筑被摧毁,而宝塔始终屹立不倒。为了彻底打击和摧毁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意志,侵华日军曾制定了一个以轰炸延安宝塔为主要目标的疯狂计划,结果却误将富县境内的开元寺塔炸毁,延安宝塔幸免于难。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独裁政府终于撕掉假和平、真内战的外衣,调集34个旅25万人,出动上百架飞机,天上狂轰滥炸,地上三面合围,向延安发动重点进攻。然而,奇迹再次发生,硝烟散尽之后,宝塔虽然遍体伤痕,但是依然岿然不动。
延安自古为西北军事要冲。北部为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结合部榆林,西部为千里关山,南部为十三朝古都长安,东部为表里河山三晋与中原。站在宝塔山上,俯瞰三山二水构成的“Y”字形狭长河谷,浑浊的龙蛇一般行走的延河水,眺望山体上绿树掩映下的一孔孔土窑洞,夹杂在高楼大厦之间的泥坯房、四合院,任何人都会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引颈面北,联想万里长征、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一个个历史现场,瞬间时光倒流。“切尾巴”战役、瓦窑堡会议、红都保安、《论持久战》、白求恩、斯诺、张思德、延安文艺座谈会、党的八大、转战陕北、保卫延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脑海中不禁上演一幕又一幕中国近代历史的蒙太奇。
千年风雨难撼动,劫后余生宝塔山。毛主席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第26天,就为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复电,勉励延安人民迅速恢复战争创伤,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看到延安人民生活仍然很艰苦时,敬爱的周总理曾经潸然泪下,帮助延安办起“五小”工业,期望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延安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终于实现了绝对脱贫。
延安是一段有温度的历史,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延安宝塔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象征,更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初心不改,使命在肩。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在南湖的红船上诞生,在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中绽放,在万里长征的长途跋涉中淬火,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河两岸,红日东升、其道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