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平(右)给客商介绍养蚕流程 王张虎(右)给村民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王有奇挑选蚕种 石涛(左二)给村民讲解技术 通讯员 王平 记者 叶四青 朱佳雨
沃野平畴,流金叠翠。8月的子长大地,村美景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
从脱贫攻坚宣告胜利,到乡村振兴风帆正扬,子长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抓住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个五个关键要素,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根据当地土壤、气候和传统产业特点,制定长期规划,精准把脉、精准施策、精准推进,抓紧抓好产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新经验,一幅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渐次展开。
育人才 注入乡村振兴“新动力”
眼下,子长市杨家园则镇的葡萄即将进入采摘期,走进种植户拓海明的葡萄大棚,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颗粒饱满、清香四溢。
“老拓我给你说,咱们这个葡萄马上就要上市了,你遇到像这个小叶片,它的本身光合作用就不怎么强,葡萄旁边的这种小叶片可以掰掉……”“土专家”王张虎正在给拓海明讲解葡萄管护关键期的注意事项。
在广大葡萄种植户心中,王张虎就是“呼之即来”的“王师傅”,周边种植户只要遇到种植方面的技术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他,说起他,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
“王张虎这个人,在技术方面一丝不苟,给我们帮了大忙,我们很感谢他。”葡萄种植户拓海明。
“随时叫随时到地来给你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我的葡萄第一年挂果卖了一万元,去年卖了1.5万元,今年争取也能卖个好价钱。”说起王张虎,葡萄种植户齐润也说道。
多年来,王张虎不仅给子长市的葡萄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还辐射带动市域外的种植户发展葡萄种植产业。“这几年我给子长市的种植户指导技术,还给延安宝塔区,榆林靖边、定边、子洲的种植提供服务。”王张虎说道。
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王张虎已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子长市还给他成立了工作站,支持他进一步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将来的打算就是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走,把这个果做成精品果,不仅局限于咱们子长,还要把咱们这个产品向外推广出去。”王张虎说道。
在子长市,不仅有很多像王张虎这样的“土专家”,还有很多“田秀才”。子长市万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涛就是其中一个,2015年毕业至今,他一直从事特色农业发展,并创办新型职业农民协会,辐射带动全市其他种养殖户发展产业,共同致富。
“2019年,我们组织了20多名高素质农民一同创办了这个新型职业农民协会,让更多的农民有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其实我的初衷就是想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去带动更多的养殖户一起发展循环农业。”石涛说道。
在石涛合作社,各项种养殖业新兴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发展起了养殖业,余家坪镇新寨河村村民孙宝琳就是其中之一。
“他第一年开始搞养殖,我第二年就紧跟着他开始养,鸡有了什么毛病,都是石涛帮忙治病,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养殖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技术也一年比一年好。”孙宝琳说。
继续提升种养殖管理水平,扩大合作社养殖规模,打造集特色养殖、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立体循环生态农业一直是石涛的梦想,让周围群众真正学到技术、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了他的初衷。
石涛说:“你看这个基地正在升级改造,改造后主要是想把这个田间学校融进咱们这个基地,通过课堂理论培训再到这里基地实践,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
据了解,近年来,子长市大力开展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建设和“双培双带”示范项目建设,让能人教众人,众人成能人,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子长市还建成5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坊)、25个产业发展示范基地,7个本土人才工作站。并结合市域行业实际引进高端人才,让“真专家”把脉开方,通过广泛汇聚各方专家智慧,使制约子长煤炭产业、农业转型等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人才引领子长高质量发展作用逐步凸显。
子长市人才中心主任陈博介绍,下一步,子长市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人才效能发挥:一方面深化引才借智合作,充分发挥好蔬菜、蚕桑、果业、薯业4个专家工作站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聚才借智,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二方面培养用好本土人才,持续实施好“瓦窑堡英才”计划、本土人才工作站建设和“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培育一批本土领军人才和产业骨干人才,让能人教众人、众人成能人,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第三方面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用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鼓励、支持、激励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努力打造“才聚瓦窑堡、智绘新子长”的人才品牌。
兴产业 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本。子长市作为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地,蚕桑产业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目前已成为全市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子长因地制宜,将种桑养蚕作为主要产业来抓,走出一条“小桑蚕推动大扶贫”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今年69岁的郭光金是涧峪岔镇南家峁村养蚕大户,已有40年的养蚕历史。
郭光金告诉记者:“养蚕从前在早30年之前这是一种老传统的养蚕,它每年养蚕就只是一次,只是春茧。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以后逐渐由原来的一季养发展到三季,由原来的窑洞养变为专用蚕室,由原来的柴火做茧最后发展到方格蔟,折蔟做茧。”
随着养蚕环境和做茧方式的改变,不仅增加了养蚕数量,而且提高了蚕蛹的质量,蚕农的收入也逐年提高。
“养蚕基本没多少投入,都是政府免费提供蚕种、蚕架,还有蚕室内的一切设备,所以这个产业可以说是一项旱涝保收的产业。”郭光金说道。
子长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一系列产业补助政策的出台,极大激励了农民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目前已培育蚕桑专业示范强村7个。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以高于市场价与蚕农签订收购订单,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蚕桑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子长市涧峪岔镇毛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有奇说:“我们村上的蚕种是政府免费提供的,由我统一集中共育,到三龄免费发放给群众,由我提供技术服务,我解决不了的问题寻求政府的帮助,政府再找专家指导,我们村养蚕户年均收入1万多元,现在养蚕成了我们村上的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除了村户散养外,子长市还成立了陕果集团蚕桑科技有限公司、子长市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和合作社。作为延安市和子长市2021年农村惠农十件实事之一的嘉沃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8872万元,主要发展蚕桑系列产品加工、桑枝食用菌栽培示范园。
记者从子长市涧峪岔镇壕子焉村驻村干部赵超处了解到,桑枝食用菌栽培示范园总占地面积700余亩,是从2020年开始筹建,预计下半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建成以后初步计划年养蚕量达到2000张以上。园区建成以后主要是从两方面提高当地群众收入,一方面是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在这里获得一部分土地出租的租金;另一方面是群众可以来我们园区打工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务工收入。
村民徐治祥过去靠外出打工赚钱,2020年村上合作社成立以来他就一直在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徐治祥说:“我每天就是剪接桑树、除草、追肥,一个月拿个五六千块钱。”
强科技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同样建于2018年11月的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壕子焉村的土地350亩,栽种高标准密植桑,并建成2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蚕大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通过以点带面,小户变大户,大户变企业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让栽桑养蚕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2021年政府给我投资了两台设备,一台是全自动养蚕设备,一台是半自动养蚕设备。生产中途雇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周边的脱贫户,每天生产时要提供三十到四十几个就业岗位。”子长市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正平说。
子长市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人员慕登明说:“我在这里打工,一天能挣100多元,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比出远门打工强得多。”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增加了周边务工群众的收入还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蚕桑开发中心为了加快我市蚕桑产业发展,探索新发展方向,以试点的方式无偿为合作社引进了轨道喂蚕车、自动喂蚕机等国内较为先进的养蚕设备,建立了自动化养蚕室,极大提高了养蚕的效率,增加了养蚕的收入。
子长市恒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正平说:“今年因为天气的原因养蚕养的村民比较少,现在桑树长起来了,第一批养蚕养了15张,这15张马上就上蔟了,上蔟以后紧接着养第二批。第二批初步规划要养40张,养40张一年下来的话,年产值可能达到50多万元到60多万元,前景还是不错的。”
目前,全市桑园面积达6.7万亩,年养蚕4000张,引进彩色蚕品种500张,年加工蚕丝被12000块,蚕沙保健枕2000个,桑枝食用菌10万棒,生态桑叶茶2吨,蚕桑综合产值达2000万元。蚕桑产业成为子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特色优势产业,先后被评为国家“陕北生态桑示范县”、“东桑西移示范县”、陕西省第一批“蚕桑示范基地县”和“陕西省优质茧生产基地”,2019年获“陕西省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现代蚕桑示范基地”。
近年来,子长市坚持“一主三带四区”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以山地苹果为主,畜牧业,设施农业,薯类,蚕桑,中药材等多元发展的“5+X”全产业链奖补项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补上冷藏冷链、加流通、品牌打造等短板,加快“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不断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通过鼓励有意扎根农村的本土知识型人才返乡,吸纳“土专家”“田秀才”激励人才下乡,抓强乡村“领头雁”等举措,培养建设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乡村治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