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曹葆华
  人物介绍
  曹葆华(1906-1978),四川乐山人,诗人,翻译家。译有专著《马恩列斯论文艺》《苏联的文学》《苏联文学问题》《列宁》《斯大林论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列宁与文艺问题》《文学论文选》《论艺术》《莎士比亚论》等,著有诗集《寄诗魂》《落日颂》。
  曹葆华于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员、翻译室主任,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理事。
  到延安前
  曹葆华于1906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城区,1927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1931年又考入清华研究院,1935年毕业。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期,他就追随老师叶公超等人开始新诗创作,与孙毓棠、林庚一起,被称为“清华三杰”。最初的诗集《抒情十三章》于1929年自费出版,30年代续有诗集刊行,出版了《寄诗魂》《落日颂》等诗集。其诗歌引领了中国现代新诗的革新浪潮,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是中国现代十四行诗体的重要探索者、实践者之一。同时,他开始翻译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翻译了梵乐希的《现代诗论》、瑞恰慈的《科学与诗》等。较著名的有1937年出版的《无题草》,包含50多首小诗,实际是一首长抒情诗,文字朴实流畅,有浓郁的情感描绘。
  1933年10月,曹葆华开始在《北平晨报》上编辑副刊《诗与批评》,前后历时两年半,集中刊登了卞之琳、何其芳、李健吾、陈敬容等诗人的创作,还大量登载了叶芝、瓦雷里、艾略特、瑞恰慈、威尔逊等西方最前卫的理论家的诗论,他是最早介绍西欧现代文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1937年抗战爆发后,曹葆华创作了不少抗日诗歌发表。
  延安时期
  1939年,曹葆华赴延安参加革命,同时写抒情组诗《走向西北之前》。同年11月到达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前,毛泽东曾约曹葆华面谈文艺问题。5月曹葆华参加了座谈会。
  1944年后,曹葆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翻译马列著作,曾任俄文翻译室主任,从事翻译马恩列斯著作。翻译出版了《马恩列论艺术》、高尔基的《列宁》等。
   离开延安后
  抗战胜利后,曹葆华于1947年随中央宣传部转战中原,直到进京。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61年,曹葆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翻译、翻译组长、编译处副处长,曾任俄文翻译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斯大林全集翻译室副主任,仍从事编译工作。他翻译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包括与毛岸青、天蓝、关其侗、张礼修、何思敬、于光远、孟昌等合作翻译、校译的数十种著作。他先后翻译出版了《马恩列斯论艺术》,高尔基的《列宁》,列宁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高尔基的《苏联的文学》,拉波泊的《演员与导演》,斯列波夫的《党的建设研究提纲》,高尔基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与共产主义》等。
  1953年,曹葆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经常在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发表诗作。
  1962年,曹葆华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外国文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翻译、研究工作,先后翻译出版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尔基、拉波泊、斯列波夫、尤金、伊奥夫立克、伊凡诺夫等人的政治理论或文艺理论著作数十本。除翻译政治、哲学专著外,他还曾翻译出版了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等许多文艺理论译著,有很大影响。
  1978年9月20日,曹葆华正在翻译校订普列汉诺夫文学艺术论文集《哲学选集》第五卷时逝世。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