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安市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举全市之力集中攻坚,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双赢。特别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延安迅速聚焦“三个转向”,狠抓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显著,2021年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市。“圣地蓝”“圣地绿”成为延安新的亮丽名片,发展壮大的特色产业,民风淳朴的文明乡风,整洁有序的乡村新貌,无不展示着延安乡村振兴的“新颜值”。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延安市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抓产业链、供应链、利益链覆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重。投入国家和省市产业扶持资金6.39亿元,投放小额信贷1664户7000.12万元,发放互助资金借款1.08万户1.46亿元,推动扶持产业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群众产业兴旺基础更加稳固。
在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积极打造了集现代休闲垂钓、渔业养殖、渔猎文化研学、中草药康养、田园式乡景为一体的复合型特色渔业休闲小镇,探索建立了多元市场利益机制,组建村集体全资持股公司,将农户“镶嵌”到产业链上,实现“村民变股东、下地变上班、老乡变‘老板’”的好日子,运营业务创收900万元,实现村集体分红59.4万元。
同时,延安找准平衡点,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先进典型带动乡风文明,建立村史馆145个,评选“十星级文明户”3.2万家、“好婆婆”“好媳妇”7245名,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人、中国好人61人、陕西好人131人,创建省级以上文明村镇92个,实现从“软性要求”到“硬性规范”转变。
富县羊泉镇安子头村,探索建立了“28123”移风易俗模式,即:每桌酒席用烟每盒不超过20元,酒每瓶不超过80元,村民随礼不超过100元,酒席数量不超过20桌,每桌饭菜不超过300元,将婚丧嫁娶事宜和宴席标准形成制度章程,推广成为新村规,有效整治了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不正之风,破除了铺张浪费和陋习。这样,给村民在心理上“松了绑”,在金钱上“减了压”,实现了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相融相合。
延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1个、乡村振兴示范镇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10个。将全市40个脱贫攻坚观摩点转换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对标乡村振兴要求,强弱补短、完善提升。
黄龙县、洛川县被评为全国、全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黄龙县瓦子街等16个村被推荐为国家森林村庄。宝塔区赵家岸村按照“党建引领、文旅支撑、产业联动、强村富民”工作思路,依托自身风光秀美的自然条件和延安后花园的优越位置,完成了功能完备的产业布局,建成了绿荫绕村的人居环境。赵家岸村通过资源客源互通互促,人均纯收入达1.75万元,探索出了一条“乡风美、生活美、环境美”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实现了“一产提质增效、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带动一产、产业融合发展”,把乡村田野打造成诗意栖居、宜游宜业的美好家园。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变,一次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在延安,目之所及,皆是一幅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幸福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