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温济泽(1914—1999),原籍广东梅县,出生于江苏淮阴。新闻广播活动家与新闻教育家,著有《征鸿片羽集》《人与自然的斗争》《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温济泽科普文选》等,论文《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等。
到延安前
温济泽,1914年出生在江苏淮阴,1929年温济泽刚读江苏省立淮阴中学一年级时,就加入了党的秘密支部领导的文学团体“稚鸿社”。在召开成立会时,温济泽和十几个同学被捕,罪名是“共党嫌疑犯”。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学校开除。他改名考进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一面读书,一面想方设法恢复了不久前被破坏的秘密共青团支部,并被指定为团支部书记。3个月后,遭淮阴和扬州两地的国民党县党部和警察局追捕,遂化装转移到上海,辗转进入复旦大学附中,又在该校建立共青团支部,任支部书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被选为附中学生救国会的执行委员;第二年又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他担任复旦大学(含附中)共青团支部书记。淞沪抗战中,参与发起上海市民众援助东北义勇军并反对上海停战协定联合会(简称“民联”),被选为青年部长,接着又兼任江苏省民联和全国民联筹备处的青年部长。1932年7月17日,在参加江苏省民联代表大会时,再次被捕,被关进苏州国民党陆军军人监狱。1936年被狱中共产党支部吸收入党。此后他系统地阅读了大量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以及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教科书。1937年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他被无条件释放。
延安时期
温济泽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北公学教员(教哲学、社会科学概论和自然科学概论),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研究院哲学研究员。
从1940年起业余从事科普创作,为陕甘宁边区高级小学编了一套《自然课本》,由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一些根据地用了好几年。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6月,在整风运动中,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部秘书的温济泽被指定与王实味谈话,态度比较温和:他认为王实味是思想问题,后王实味问题升级,被定为托派分子,温济泽被认为对王实味有“温情主义”,遭到批评,为此温济泽曾写了《谈温情主义》一文,发表于延安《解放日报》1943年4月6日第4版,表示经过整风和反王实味斗争,认识了自己的错误。1942年他参加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的编辑工作,这本书后来列为十二本《干部必读》之一。
1943年初,温济泽从中央研究院调到《解放日报》副刊部,先后任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副刊部秘书、编辑、主编,撰写了大量普及科学知识和历史知识的文章。1946年6月任新华社口头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第一任主任及社务委员。
离开延安后
1947年,温济泽随中央机关从延安撤退到瓦窑堡始终坚持广播,又长途转战到太行山的涉县西戍林,又转到阜平县的西柏坡,后来又进了北京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国际广播组织1956~1957年度副主席。其间曾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讲授新闻广播课程。
1958年温济泽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的位置上被补为“右派”;1960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任教,并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讲授广播业务课程。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下放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仍然在可能的条件下为培养教育广播人才而辛勤工作。1978年1月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局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哲学、新闻学教授和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
1982年,根据党的第二个《历史问题决议》的精神,他又约请二十几位同志参加,根据原本新编出《马恩列斯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985年离休后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并主编了数百万字的《瞿秋白文集》《革命烈士传》和《中华英烈》杂志,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著和文章。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科普创作》等多种报刊上和广播中发表过百余篇科学小品、科普文章和讲话,出版过《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等科普小册子。
晚年致力于纠正王实味托派错案,直到1991年2月,公安部作出《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予以平反。1992年1月,温济泽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长文《王实味冤案平反纪实》说明经过。
温济泽因病于1999年4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