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如林教学生剪纸 通讯员 张伟 白永丽
在延安宝塔小学,郭如林和妻子都翠兰正准备为同学们教授当天的剪纸课。刚到走廊,夫妻二人便被拿着剪纸作品的学生们围了起来。作为宝塔小学外聘的课外手工老师,郭如林和都翠兰用自己精湛的剪纸技艺和专业的技法讲解,让孩子们深深喜欢上了延川非遗文化。
郭如林是非遗(延川布堆画)项目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延川县积极整合优质资源,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大力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借助国家平台积极展示延川文化。而郭如林和刘洁琼等成就尤为突出,他们深耕民间技艺,洋溢时代气息,让延川非遗真正地活起来了,走出去了!
“我从小生在这片土地上,长在这片土地上,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了解得透彻,正是这样的情感使我顺利完成了六福作品,放到延安大剧院里边。”郭如林口中的作品正是最能体现他剪纸技艺的《肤施图》。
走进延安大剧院,由沸腾的黄土地、民俗风情图、黄土风情图、延州风光图、延安鲁艺情、情韵信天游六道大型剪纸铜板浮雕作品组成的金色拱门十分显眼,它们已经成为了延安大剧院的标志性装饰,每天都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与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华夏文明的伊始、陕北文化的多彩和延川文化的传承。
如何让非遗走出去?郭如林的探求没有停歇。
延安红街作为“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吸引着延安市的各个非遗文化传承人来此聚集,郭如林也在这里开设了延川剪纸布艺非遗店,店里摆放的剪纸、布堆画、民间手工布艺等各种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让人大饱眼福,吸引着往来游客驻足观赏、把玩。
“我是从宝鸡过来的,来到延安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传统的手工剪纸,还有这些布衣,觉得做得特别的精美,特别的惟妙惟肖,现在很少有手艺人能做这么精致的东西,希望这种文化一直传承下去。”游客吕海娟说。
有时郭如林也会在店里亲自示范剪纸,他边剪边告诉笔者:“把剪纸摆到这里,对延安的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都有一定的推广作用,游客也可以亲手体验剪纸、布堆画,这对非遗更是一种传承与弘扬。”郭如林仿佛给剪刀赋予了生命,一开一合间尽显文化之魅力。
游客的认可和喜爱,让郭如林体会到了文化优势,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同时也让他看到了文化价值。为此,他和妻子都翠兰专门成立了延川县义都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挖掘和培养了一批民间手工艺人。来到合作社,社员们正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将一片片碎布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
“我做的这个是抓髻娃娃,抓髻娃娃是一种吉祥物,这是一个莲花,代表女性生殖繁衍,子孙延绵,生生不息的意思。”社员刘爱萍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详细地向笔者解说着作品内涵。
从老虎枕到凤冠帽,从布堆画到虎头鞋,义都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文创产品已达数十种,而且很多社员都有自己的店面。在社员高延梅的店铺内,摆满了她创作的钱包、香包、装饰摆件、抱枕等刺绣产品。
“在都老师和郭老师的培养下,我学会了布堆画。从去年到现在,我卖了3万多元啦。”高延梅开心地说,“都老师常给我说,做什么都要精细,所以我就特别用功,尤其是刺绣,虽然我现在60多岁了,当我的作品获得二等奖,奖了3000元以后,我的信心更大了。”
从最初成立时的30多名社员,发展到现如今的90多人,合作社人数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在外边看到市场很好,就有信心回来带动大家,带动合作社的妇女把手工艺品做大做强,带着她们一起富起来。”延川县义都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都翠兰说。
郭如林和妻子带着社员和作品先后在央视《状元360》、西安丝博会、杨凌农高会、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上大放异彩,同时更走出了国门,在美国、奥地利等地参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友人、专家及艺术馆收藏,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延川文化元素、了解了延川文化内涵、喜欢上了延川非遗文化。
从延川到延安,从陕西到全国,再从中国到国外,郭如林凭借其独具魅力的剪纸技艺和布堆画创作,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民间文化艺术上走出了一条亮堂堂的道路,更为延川的“文化出海”扬帆鼓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