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连日来,我市各个医疗机构采取各种形式庆祝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进一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异国他乡饱受战火和疾病的病人中间,在老百姓患病受伤的危急时刻,在病人最需要抚慰的时刻,在生命面临两难选择的瞬间……我们想到了,最可敬的医者、最可爱的天使们。
今天,让我们走近一批优秀的医师,倾听他们全力以赴守护人民健康的故事吧。
异国他乡,新时代的“白求恩”一批批走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不畏艰辛,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他们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中国医生”。让我们通过新时期的“白求恩”——延大附院路浩东的援非日记,走进援非中国医生的世界——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常艰难的关键时期,2021年的11月14日,我和16名“战友”组成了中国(陕西)第9批援马拉维医疗队,逆行出征非洲马拉维执行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我们一行17人,漂洋过海,远赴非洲,踏上了这片热情的土地,在马拉维姆祖祖中心医院开启了异国工作的新历程。姆祖祖是马拉维第三大城市,姆祖祖中心医院是马拉维北部最大的转诊中心,即便是中心医院,条件也是极为至简。就我所在的骨科,分为四个部分:男性病房(34张)、女性病房(16张)、儿童病房(16张)、门诊及手术室,一共66张床位,科室有六名医务人员。日手术均在10台以上。手术日加班是常态,中午几乎不能按时吃午餐,加班加点,无怨无悔。
疟疾、伤寒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是我们援非医生面临最严峻的问题。马拉维医疗资源匮乏,药品及医疗器械均依靠其他国家捐助,没有条件普及全民筛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当地人员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意识差,所以医疗队员援非工作一直是在随时有可能被感染的环境下进行的。马拉维又是艾滋病高发的地域,检测、防护措施都达不到要求,根本无法预知正在手术的病人是否患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医生每天的工作都面临着被感染和传播的危险。我们第9批援马拉维医疗队员在高风险,低保障的环境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2022年7月5日,我收治了一位“左手掌不全离断”患者,患者被刀砍伤左手,左手掌中段呈不全离断,创缘尚整齐,伤口内见掌骨、肌腱、血管、神经端外露,左手第2~5指活动受限及感觉缺失,末梢血运差,伤后曾在下级医院行简单清创包扎对症治疗后,转入姆祖祖中心医院。患者入院后,我和当地医生积极科内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当地骨科医生一致认为此患者“保肢”手术非常复杂且难以实施,实施截肢手术相对稳妥,术前专科检查仅有X线片检查,根本没有血管成像及造影检查评估血管情况,只能靠物理查体评估,经过仔细查体及分析,我认为可以试行保肢手术,当地骨科主任邀请我为患者主刀手术,因当地没有专科手外器械、内固定材料及缝线,更没有显微器械,只能从上肢器械中挑选比较小的手术器械,在手术室现有缝线中挑选比较细且相对合适的缝线,经过详细讨论,并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张建林主任、侯海斌副主任、行军副主任、王磊副主任等骨科同仁远程指导下,准备为患者分两次实施手术,第一次彻底清创、克氏针固定骨折,吻合主要断裂血管及神经;第二次行肌腱吻合术。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物尽所用,顺利地完成了两次手术。骨科手术室里传来异口同声“Dr.Lu,谢谢”的感激声,在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异国他乡被一种叫“中国医生”的大爱深深包围。
当地此类患者较多,援助医院主要实施的是截肢手术,经过详细计划,为此患者分次实施了保肢手术,目前患者患手血运良好,指导手指合理被动功能锻炼。虽然,这只是援非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但得到了援助医院骨科同道及患者的赞扬及好评。这次手术为我的援非工作留下了深刻的工作记忆。
近半年来,我先后处理门急诊病人700多人次,克服手术室简陋条件、手术设备器械缺乏等困难,在延大附院关节外科张建林主任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主刀及指导完成骨科专科手术500余台,手术效果均达预期效果,得到了当地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赞扬。“六一国际儿童节”荣幸得到新华网国际版报道。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不仅接起了马拉维人民断裂的骨头,而且架起了中马人民深厚友谊的传播桥梁。
虽说我所援助的医院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但我们医疗队不惧风险、知难而上,在当地医疗条件落后、医疗设备欠缺,就地取材,物尽所用,坚持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继续擦亮援外医疗队这块“金字”招牌,为增进中非友谊贡献力量。
铁脊柔肠守护百姓健康的钢铁战士
和苏荣军一起工作过的同事,都很佩服其过人的精力,经常开玩笑说他是“铁人”。面对同事们的调侃,苏荣军总是一笑置之。但他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并不是真正的铁人,他常常感觉特别疲惫,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已经让他的健康频频亮起黄灯,支撑着他一直顽强站立,超负荷运转的,是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苏荣军是延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二病区(胃肠外科)主任,主任医生,从事医疗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他的父亲退休前就是一名消化内科的医生,从小受到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他对医生这个行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高考结束后,他毅然选择了临床医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1993年从延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分配到解放军34医院工作,后转业到延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工作。
了解苏荣军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性格淳朴、真诚善良的人,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为了在治疗时做到心中有数,他一有时间就到病房里巡视,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耐心沟通,细心安抚,严格按照治疗原则为患者治病,绝不让他们多花一分冤枉钱。
家住延长县的冯女士是一位退休教师,她做胆囊手术时,苏荣军就是她的主管医生。让冯女士没有想到的是,术前三天医生没有给她开任何药物,这一“反常”现象让她深感不安,反复询问苏荣军是否真的不需要用药,得到数次肯定的回答后才放下心来。手术完成后,冯女士的丈夫多次提出想请苏荣军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还有一些患者为了表达感谢之意,给苏荣军送来锦旗,他却劝人家拿回去,能退就退,认为患者治病本来就要花钱,再额外多花这样的钱完全没必要,锦旗虽好,只是一时的荣誉,能得到患者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胃肠外科急诊患者多,手术也多,经常一台连着一台,从早晨一直做到下午。其中,几乎一半以上的手术都需要他亲自完成。2014年一天下午4点左右,甘泉发生车祸,不少乘客受了重伤。做了一天手术刚刚走出手术室的苏荣军接到通知后,还没有来得及休息,赶紧安排科室开通绿色通道,随时做好迎接病人的准备。大约6点钟,120急救站转来一位腹腔大出血的女病人,血压只有60~40mmHg,已经处于严重的失血性休克状态。苏荣军嘱咐值班医生先为病人输液扩容,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术前准备。就在把患者送往手术室的途中,患者血压骤然降至40~20mmHg,并出现叹息样呼吸,情况十分危急。为了争分夺秒抢救病人,他就当机立断和助手一起开始实施剖腹探查术,同时让护士为患者加压输血。打开腹腔后,患者果然是脾破裂,同时还合并肠系膜大血管破裂。在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的配合下,手术在紧张而又沉重的气氛中整整延续了3个多小时。手术完成后,苏荣军一直守护在患者身旁,等她的意识完全清醒后亲自护送到ICU继续观察治疗。
当他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到安全范围内并趋于稳定后,才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家中,此时已经是次日凌晨2点。浑身酸困的苏荣军突然感到腹部特别难受,这才想起从昨天早晨8点到现在,他已经有18个小时没有吃东西了。随便吃了饭,休息了4个多小时后,早晨8点钟他照常来到医院参加早交班,继续去完成提前安排好的手术,直到下午下班时还没有离开医院。
除了上门诊、查房、做手术外,他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科室进行全面管理。在科室的交班会上,他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医疗安全,他常对医护人员说:“我们当医生的为患者看病,要凭自己的良心去看,一定要做到问心无愧。”
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人才梯队建设是最紧迫的任务。为了提高全科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他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办法:让全科人员轮流讲课,安排专人进行点评,讲义的PPT要求讲课者自己制作,严禁抄袭,在课堂上通过采取现场提问、随时解答的方式,来巩固重要的知识点。他还多次邀请院内外相关学科的专家来到科室,手把手地教年轻医生如何看CT片子,如何写论文等。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科室每月都要召开一次医疗质量分析会,对病历书写、医患沟通、核心制度执行情况、合理用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问题限期整改。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科室人员积极上进,工作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科室每次组织集体学习,所有人员都能按时参加;每次抢救危重病人,医护人员全都能及时到场,主动参与抢救工作。
2014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邢亚楠教授来到科室指导工作,苏荣军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与专家一起共同探讨本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邢教授的指导下,普外科二病区先后开展了胃肠肿瘤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疗,腹腔镜下胃癌、肠癌根治术等新业务、新技术,同时把精准治疗的先进理念也引入了胃肠外科——精准诊断,精准评估,精准手术,精准观察,精准治疗,不注重手术数量,而是注重提高手术质量。
虽然很苦很累,但是让他感到欣慰的是,科室的业务工作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苏荣军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把树立专科品牌,提高区域整体医疗水平,作为长远发展战略。他知道,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微创化、精准化和个体化,作为一所市级医院的临床科室,仅仅依靠自身摸索,是很难得到快速发展的。因此他计划利用延安市人民医院与中日友好医院的合作关系,依托对方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在延安建立“直肠癌精益工作坊”,通过培养基层各县区医疗单位胃肠外科人才,来提高本地胃肠肿瘤的诊治水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视患犹亲,终生学习不停付出矢志不渝
在和同事相处的每一天,大家总是能看到那个笑呵呵的胡文静,他努力通过自己的热心、积极、阳光让眼科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亲切和温暖。
今年36岁的胡文静,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现担任北医三院延安分院(延安市中医医院)眼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在参加工作的十二年中,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技术精益求精,能够把自身学习到的国内先进医疗技术,治疗理念不断应用的实际工作中来。面对患者不仅能够坚守医疗技术治疗原则,更能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立场上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耐心、细心地解答患者的疑问,尽心、尽力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医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专业,而且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为了掌握更好、更先进的眼科专业知识为广大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胡文静曾先后于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赵宇教授、周文凯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医院周吉超教授处长期学习。并且将所学到的各项先进技术理念运用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目前已在该院开展新技术新业务9项,部分技术为延安首例、陕北领先,其中3项被该院评选为优秀项目。积极进行科研学术活动,先后于国家核心期刊、省目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1篇论文受邀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发言,3篇论文被该院评选为优秀论文。多次受邀参加延安市眼科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发言交流。
“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但神圣的是职业,并不是医生个体。所以每天我面对我的白大衣、面对我的患者,我时刻会提醒自己,我要对得起我的白大衣,我要问心无愧于我的患者。”这是胡文静常常对自己说的话。2021年,他门诊时遇到一位富县的老太太,子女搀扶着老太太进入诊室,老太太当时捂着左眼,而且不停地有泪水从眼中流出,家属说老太太眼睛疼了几个月了,眼睛不开,看东西也不清楚。他们兄弟姊妹几个带着老太太已经到西安和延安的几家大医院都看过了,一直不见好转。经过胡文静门诊的仔细检查以及结合患者的病史、既往病历,最终诊断老太太是自身免疫因素引发的角膜溃疡。当他告知家属这种病确实比较难治,而且容易反复,应该住院治疗,随时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但家属面露难色,表示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而且他们兄妹几个都在外打工挣钱,如果老太太住院的话他们除了住院费用外,还要耽误打工,这让他们本就拮据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最后给老太太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治疗方案,但考虑病情的复杂性、反复性,他给家属留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建议家属每天反馈病情变化,并且每周上来复查一次。经过2周的治疗,老太太病情恢复得非常好,第三次来复诊时老太太高兴地拉着胡文静的手说:“感谢胡大夫,你终于让我的眼睛不疼了,而且现在我也能看清东西了,没想到其他地方治不了的病让你给我治好了,太感谢你了”。听着老太太质朴、真实的感谢言语,他发自内心的高兴。
“大音希声,大爱无痕”“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过去的12年中,他不负医德仁心、不负刻苦钻研,帮助无数病患解除病痛,送去安慰。“我始终坚信我选择的路是正确的,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而我将矢志不渝继续走下去。”他如是说。
生命至上,大爱让生命重新绽放
“做—名医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妇产科门诊量大、急诊手术多、工作累,经常不分昼夜,但只要一接触病人,一上手术合,孙艳丽的精神就来了,什么不好的事都忘了。每当治疗结束时,患者及家属总要塞个红包以表感谢,均被她婉言谢绝,对于病人送来的红包拒收无果时,她会在手术后第一时间替代患者交入住院费。
孙艳丽,副主任医师,1983年参加工作,2004年到延安市博爱医院工作,曾任医院副院长兼妇产科主任,现任妇产科学科带头人,获延安市博爱医院“名誉院长”称号。她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工作39年,医德高尚、技术精湛,为延安市妇产科专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深受患者信赖的好医生,患者在她心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她的手机24小时为患者开通,平时90%的电话是患者打来咨询疾病的。“一旦得了病,非常无助,也很恐惧,你的一个电话,也许就能让他们看病少走弯路,也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帮助。”这是她经常告诫同事的口头禅。她每天全部时间除了在手术台上便是应诊,留给自己休息的时间甚少,几乎常年加班,不管新老病人,她总是非常热情地接听病人的电话,耐心解答问题,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夜里,只要接到患者或是病房打来的电话,都会立即赶到医院。
2009年除夕那天,科室突然来了很多病人,由于节假日人手不够,她在科里从早忙到晚上九点多,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向家里走去。刚进家门还没来得及与家人吃上一口团圆饭,手机又响了:是一位她几天前接诊过的已怀孕近9个月的双胞胎孕妇打来的,现在突然有点肚子痛,丈夫不在家,只有一位年近七旬的婆婆,电话声中充满着焦虑和不安。孙艳丽接完电话后,立即让病人前往医院等她,同时在赶往医院的路上,用电话联系床位并安排值班人员接诊,待这位患者到达后,亲自查体、陪患者做检查,紧急手术,一直忙到凌晨四点多,这才松一口气。这样的不眠之夜她已记不清度过多少个……
多年来,每天来找她看病的人非常多,有的从本地来的,还有从各县一早坐车来的,为节约病人的时间,早点解决病人的痛苦、解答病人的疑惑,她一坐诊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把最后一个病人安抚好为止。她坐门诊时间从来不喝水,就是怕去厕所耽误病人宝贵的时间,让她们等候。只要是她的门诊时间,她总是提早30分钟上班等候病人,尽管如此,上午的门诊依然要看到12点多,接诊每一位病人时她都是有问必答,而且是答必详尽。旁人实在看不过去,劝她说:“她们又不是挂的特需门诊,你也不是心理咨询门诊,跟她们讲那么多没必要,你自己身体要紧。”她笑着说,病人来到医院就是寻求帮助来了,不能解决好病人的问题怎么可以呢?有的是心理问题,只要一两句安慰话,就能减轻她们的痛苦,又何乐而不为呢?
2019年,一位来自富县的异位妊娠妇女慕名来院就诊。她结婚多年一直没有孩子,好不容易怀上了,结果检查是异位妊娠需要手术治疗,但术后再很难怀孕。为此,她看了很多家医院都需要手术治疗,听别人介绍到孙艳丽主任处就诊。孙主任经过详细了解病情,经过认真细致的检查发现还有保守治疗的希望,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保守治疗术取得成功,这位孕妇康复出院,顺利产下一名女婴,家里人给孩子起名叫“爱丽”以感谢孙艳丽主任的恩情。
孙艳丽的博大胸怀,以身作则,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她时时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勇于担当,成为带领团队勇往直前的重要法宝。在她的带动下,妇产团队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勇于接受新技术,开展新业务,最大限度地为病人做好优质服务,不仅赢得了好口碑,也使民营医院妇产科团队得到高质量发展,受到患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在第五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力量,书写了新时代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呵护着全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