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4日
曾 克

  到延安前
  曾克1917年4月4日生于河南太康县城内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5岁即入母亲办的私立初级小学读书。1927年后,曾克在开封第五小学和第一小学读高级小学。1929年至1936年,在开封私立北仓女子中学读书。曾克沉迷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同时从父亲和老师楚图南、柯仲平那里接触到新潮杂志《新青年》《小说月报》《东方杂志》等和新文学及国外的文学作品——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桃色的云》、梅特林克的《青鸟》和苏联的小说,积极参与成立学生会、出墙报、办读书讲演会,讨论社会进化史、大众哲学和妇女解放问题,开始发表诗歌与散文,后来自己又自办墙报《五只手》。
  1935年冬,响应北平“一二·九”抗日爱国学生运动,曾克积极参加开封大学中学学生的罢课、卧轨、请愿运动,被学校勒令退学。翌年春,曾克在楚图南、罗绳武、冯素陶等老师的帮助下到上海江湾私立“腾佩福幼园”担任保教员,同时参加上海共产党文委的外围组织“上海职业妇女俱乐部”,并在法租界萨坡赛小学当代课老师。1937年,曾克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师范专修科。同年“八·一三”上海抗日战事爆发后,她参加了大夏大学地下党组织的“大世界难民收容所”的服务工作,不久她回到河南大学借读,同时投入开封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学生演剧队,同大夏大学的同学柯岗和黎辛创办救亡刊物《争存》半月刊。
  曾克先后在魏伯组织的河南学生救亡演剧队,接着即投入有共产党活动的国民党部队从事民众工作,随部队开赴抗日前线。在东北军181师学兵队和第五战区臧克家组织的文化工作团从事文艺宣传。这期间,她结识了东北作家于黑丁并结为伴侣。1938年,他们一同到武汉,在李辉英等作家的帮助下开始发表和出版作品。她的处女作散文《战斗的心曲》就发表在武汉《大公报》副刊“战线”上,接着出版中篇报告文学《在汤阴火线》,受到好评。不久曾克又发表了另一部七万余字的中篇报告文学《在战斗中》。这部纪实作品是作者跟随部队踏遍河南战区十几个县的所见所闻所思的结果。
  1939年曾克来到重庆,参加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教于私立复旦中学,参加文艺界、中苏友好协会、东北流亡总会的抗日宣传活动,为“上海孩子剧团”的团员补习文化课。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她在武汉、重庆和香港的《妇女生活》《自由中国》《抗战文艺》《大公报》《文学月报》《新蜀报》《文艺阵地》等报刊发表小说、报告文学及话剧共计三十多万字,为当时文坛所关注。
   延安时期
  1940年冬,经周恩来、邓颖超介绍,曾克与于黑丁一同奔赴延安,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专业创作。
  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这使她明确了作家创作的目的性,从此再没有离开过战斗生活,同年6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到延安之后,曾克和于黑丁在生活、感情上不断发生矛盾,导致这一对战火烽烟中相爱的夫妻离异。
  从1941年开始,曾克多次到中央研究院参加该院举办的俄语、马列主义学习班学习。整风运动中还到中央党校一部礼堂听毛泽东等人讲话。
  1943年夏,延安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党校合并,以中央研究院为基础成立中央党校三部,曾克从“文抗”转入中央党校三部学习,先编入第四支部,后与李沅、胡朝芝等组建党校三部托儿所,建立第七支部,任支部书记。
  离开延安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克和于黑丁一起奔赴晋冀鲁豫太行山根据地。她独自带着孩子,到基层人民中生活和写作。在太行,她任晋冀鲁豫文联理事、《北方杂志》编委,还到北方大学文学系宣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曾克边深入生活,边从事创作,在太行山深处左权、武乡、长治、邢台等地活动,创作结集为《新生命的检阅》(后改《新人》)、散文集《光荣的人们》出版。
  1947年春,曾克参加野战军,在野战军新华总社任随军记者,进入大别山后,担任土改工作队队长,到岳西县二区发动群众,支援野战军。这时,她创作了报告文学《挺进大别山》。之后,曾克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长江战役、解放大西南。1949年9月,曾克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参加全国第一届政协会、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全国文协(即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曾克转业到地方;1950年与河南同乡、上海大夏大学同学——第二野战军新华社记者柯岗结婚。自1950年至1978年,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及重庆市文联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一二三届理事、四川省文联和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她在担任党和文艺行政领导工作中利用一切机会到工厂、边疆、海防部队深入生活,创作了不少反映工农兵生活的作品。同时又完成了一些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文化大革命中曾克的全部作品遭禁。1978年,曾克调到北京,担任中央恢复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小组党组成员。参加中央军委组织的《刘伯承传记》编写工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关心下一代艺术委员会顾问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和《中国风》杂志社长、主编。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