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1日
瞿维
人物介绍
  瞿维(1917-2002),原名瞿世雄。江苏常州人。作曲家。代表作有钢琴曲《花鼓》,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音乐《革命家庭》,舞剧音乐《白毛女》等。
  到延安前
  瞿维1917年5月9日生于江苏常州。自小喜爱音乐,1933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师范系,学习音乐和美术,打下了钢琴演奏等音乐专业的基础。在校期间,参加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毕业后,在上海、湖北宜昌任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1938年5月在宜昌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并以音乐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1月进入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合唱团,担任钢琴伴奏。次年10月,瞿维经进步音乐家任光介绍,赴陕西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艺术学院,任音乐系主任。
  延安时期
  1939年2月,瞿维和作曲家马可转赴延安。1940年2月起,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员,后任该校音乐工作团研究科长。在延安鲁艺任教时,瞿维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创作了钢琴曲《蒙古夜曲》。
  1942年5月,瞿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鲁艺期间,他经常深入群众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创作上也开始了有益的借鉴。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1945年春与马可、张鲁、向隅、李焕之等合作的歌剧《白毛女》。这部作品开创了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中国歌剧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离开延安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瞿维参加东北文艺工作团,经长途跋涉到达东北牡丹江。他先后担任牡丹江鲁艺文工团副团长、东北音乐工作团副团长。还参加了解放区地方政权建设、剿匪、土地改革等项工作,并配合解放战争的进展组织各项演出。
  1946年创作的钢琴曲《花鼓》,具有浓重的民间气息,是用钢琴表现中国乡土生活的成功创作。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胜利后,瞿维担任新成立的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新中国建立以后,瞿维被推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音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1952年6月起,瞿维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和中央电影局作曲训练班教员。1955年9月,他作为国家特别选修生被送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作曲、复调、配器。瞿维在苏联进修期间写成的主要作品有管弦乐组曲《秧歌场景》《G大调弦乐四重奏》和钢琴独奏曲《序曲二首》《变奏曲》等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瞿维对以往积累的生活素材和民间音乐材料的纯熟处理以及在磨练专业创作技巧方面所作的努力。
  1959年回国后,他为影片《革命家庭》创作了音乐。此后长期在上海交响乐团任作曲。从1961年起,他陆续到捷克、日本、匈牙利、瑞典、苏联、新西兰、德国、奥地利、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促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1962年完成了交响幻想曲《白毛女》。1963年瞿维创作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成为他的代表作品。同年还创作了钢琴曲《洪湖赤卫队》幻想曲,次年又改编成管弦乐曲。1964年创作了组曲《光辉的节日》。1965年他深入大庆生活,创作了歌曲《五好工人之歌》,同年《红旗》杂志向全国推荐包括此歌在内的十首歌曲时,正式定名为《工人阶级硬骨头》,在全国流传。之后他还以大庆为题材,创作了大合唱《油田颂》。1974年完成了组曲《白毛女》。
  1970年,华裔指挥家林克昌曾在香港指挥日本东京爱乐乐团演奏《人民英雄纪念碑》,指挥日本群马交响乐团演奏瞿维的《秧歌场景》两曲,分别灌制成唱片。
  1976年“文革”结束后,瞿维又创作了大量歌曲,并创作了室内乐《仙鹤舞》、交响诗《红娘子》(与王久芳合作)、钢琴与乐队《音诗》等。1981年10月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音乐研究室主任,之后又兼任中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和顾问等职。1981年9月和1983年9月先后去布达佩斯和斯德哥尔摩参加第十九、第二十届国际音乐理事会。1988年,瞿维应邀为海南建省创作了管弦乐《五指山随想曲》。瞿维晚年致力于音乐理论研究,陆续发表了20多篇论文。还参与编辑《聂耳全集》《冼星海全集》等。
  2002年5月20日,瞿维在江苏常州逝世。当时他正在编写和整理《白毛女》管弦乐总谱,后来这一总谱由作曲家马友道完成,2003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