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4日
凤凰于飞
——延长县罗子山镇益枝村纪事
    ● 航拍益枝新村全景
    ●村中古槐
  高红艳
  益枝村出人才。最有名的是出了陕西省委原第二书记李瑞山,有口皆碑。我在整理延长县红色党史资料时,又发现益枝李家的两位教育名人——受到毛泽东主席三次接见的李国芬,“教育救国”的李立楷。为得到更多资料,我找到了李立楷的儿子李卉,一位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乱、面色红润的儒雅老人,已八十多岁了,神采奕奕,也是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热情地为我讲述了家族往事,还赠我两本书,一本是他写的回忆父亲生平的《儿女心中不落星》,一本是散文集《钝笔游走集》。随着不断地探寻,益枝村越勾起我浓厚的兴趣。
  一
  益枝村在延长县罗子山镇一个典型的黄土高原的残塬上。村子形如凤凰,头朝北,尾向南,两翼向东西方向弧形伸展开,头正对着滴水崖村,可饮甘霖。尾顺着井坡而下,头高尾低,正如一只展翅飞翔欲上苍穹的凤凰。有俗语说益枝村“远看森林山,近看花果山”。山包山,包了几层。村前村后皆有几个山峁,形如笔架。
  关于村名的来历,《延长县地名志》中记载:“因为此村居民原系山西李姓人的一枝,得名一枝,后演变为益枝。”我来到村中请教,得一本《益枝李氏家谱》,其中记载:“今考我益枝村李氏一脉,祖籍山西省永和县阁底乡罗岔村。”该村面临黄河,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环境恶劣。当时村里有李家四兄弟。老大老二生活拮据,老三老四光景更为穷困,养家不能糊口,温饱难以解决。清乾隆年间,老三老四举家搬迁,移至当今所居之地——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镇益枝村。落户新村,修田建舍,勤劳耕作,生儿育女,延续香火。老四不幸中道病故,老三家业兴旺,不忘根本,遂率子孙返回罗岔,欲迁祖坟,遇二兄阻挡,只得夜阑人静,偷刨先人白骨。不料二兄闻讯率子孙跑来赶撵,老三匆忙中抢得祖先肋骨一支,带回落户村里埋葬,定村名为“肋枝村”。后人为使村名文雅,改为“一枝”,再易其名为“益枝”。我觉得这个村名改得很好,特别是“益枝”的益字,若作动词理解,可以为增加、帮助之意;若作形容词理解,可以为有好处的、富饶之意。村名的一字之改,寄予了村民对家族的兴旺发达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二
  村主任李安林,是山西李氏的第九代后人,他的宅院建在“凤凰”背上,这一排窑洞皆坐北朝南。正是盛夏草密时节,狗吠深巷,鸡鸣桑树,进入田园,心情也分外舒畅!他家的院门高大,瓷片贴面,大铁门上金色的门钉闪着光,大门匾额上写着“世代兴隆”四个大字。我们一进门便看到一串串葡萄在藤架上高低错落地挂着,叶繁果盛,惹人喜爱。还有一棵杏树,树上结满了黄灿灿的杏儿。有三孔石窑,中窑显然是客厅,窑内白色扣板过顶,瓷砖铺地。炕栏、炕围子都贴着瓷片,镶着吉祥的彩图。看此光景,真是殷实的小康之家。
  李安林给我们介绍,村子在册人口有四十户,常住人口二十二户,多是中老年人。村里的产业是苹果、酥梨、坝地玉米,这段时间正忙着给酥梨套袋。村民都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有一儿一女,儿子西安美院毕业,在西安任教;女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现在延安就业。他和妻子二人经营着果园,生活安定而富足。
  说话间,陆续来了几位本村的长者。他一一向我介绍。七十四岁的李立朴,八十岁的李杰,七十八岁的闫增禄,八十一岁的李宗义,我惊诧于这些老人都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他们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步履轻快。大概是由于现在乡村的生活好、环境好、心情好,幸福指数高吧。特别是李杰老人,穿着一件深蓝色T恤,声音洪亮,像是退休老干部。他是李卉老师的胞弟,高中毕业,十八岁参加工作,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作过。二十岁因家庭变故,回乡务农,担任过村里生产队的会计,懂机械,开回了本乡镇第一台手扶拖拉机,会使用、维修抽水设备等,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能人。李立朴老人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身着一件对襟浅色唐装短袖,身板硬朗。他们向我说起了村里的掌故,在言谈中,我又对这块土地和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
  如今村民多集中住在塬面上,也就是“凤凰”的背上和左翼地带。而很早以前,塬面全部是土地,李氏一族迁来就住在凤凰左翼下内侧一条砭内,与居住在凤凰右翼另一侧李姓原住户同顶一片天,共饮一泉水,开垦山峁塬地(即凤凰背与翅上),和谐相处,共建益枝家园。传说最早在凤尾处的井坡上住有一大户族,生活富裕,骡马成群。有九十九头牲口,就是上不了百,一旦上百,就会有一头牲口或丢或死。一场大瘟疫流行时,这户族人不幸感染,一夜之间,便有多人去世,瘟疫致使这大户灭族。现在还残存许多坍塌的窑洞,可见当日的富贵。
  李杰老人和村主任陪我在村中转悠,指着左翼的一条砭,绿树掩映中可见李氏第五代三兄弟的三处院落旧址。依次是长门、二门、三门。它们各占据一方地块,瓦房门楼,尖顶飞檐,傲然挺立,依稀可辨昔日荣耀。右翼的一条砭,也可见零落的三五处窑洞遗迹。
  三
  益枝村的井沟叫金丝湾,呈“人”字形,是三山交汇地带,地势开阔。每到秋天,沟里各种芦苇秋草,金黄一片,耀眼而美丽,得名金丝湾。
  沟中还有两处景观,一处平地处凸起形如龟状的大山石峁上有一庙。传说那个大山石日夜不停地长,一日比一日高,眼看要高过罗子山了,有位南方人进行了破法,修了庙镇住了大石山。如今兀自凸起的山头上杂草丛生,唯余半墙残壁,片石垒垒。一处是石壁清泉,在石壁石罅中流出一股股清泉,泉水泠泠,汩汩有声。大片的石壁上苔藓青青,流水印迹及石壁上断层纹理形成了一幅幅神奇抽象的画面。如一串猴子捞月,一条山路石阶,老人头像,妇人问道,少女侧脸等。远观近看,略加冥想,一行人一会儿为各自发现一个形象而惊喜,相互指点而看。
  清泉汇成了小溪,潮湿清凉之气自小溪生起。溪边有青青绿草,大片的芦苇,间有几棵柳树。柳树造型多姿,有粗而弯腰,有细而婀娜,还有一大枝已折,上生片片木耳。溪沟里是另一个世界,自然之境。坐柳树之下,赏水壁之画,看蝴蝶飞舞,听溪水潺潺,鸟虫鸣唱,呼吸清凉香草之气,真让人陶然忘归。
  四
  通过与李氏长者的谈话走访,一部家族奋斗史的画卷展现出来了。李氏祖先流落到左砭上时,手无寸土,得到了右砭上老户李家的关照和帮助。因井坡上的大户已全部灭族,留下了很多土地,就给老户李家了。土地多了,就不好好种庄稼了,年成不好,吃不上了,就卖一块地。而外来户的李家落户以后,修田建舍,勤苦耕作,慢慢买回土地,积累家底,甚至把外村的土地都买了耕种。一直秉持“耕读传家”精神,生活自给有余后,有一年收留了一个从河南来的举人,开始给李家孩子开馆教授,读书识字。
  到第四代后人李九峰,已为清代贡生,名震故里。李九峰育有三子。其中第三个儿子李善辅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岁贡生,后设置书院,从事教育四十余年,临近乡县学子接踵而至,多达四百余人。众弟子为报师恩,在滴水崖道旁(当时是通往延川、榆林等地的通商要道)立“德教碑”一座。清同治年间,时局不稳定,他为了保护乡亲,动员民众在狼神山(即今罗子山峁)督修山寨,使乡民能赖以避患。清光绪三年(1877年),天下大旱,粮食歉收,他捐粮捐款,救济穷人,功德卓著,名满州县。延安府暨宜川县府荣赠“保卫乡梓”“德惠灾黎”匾额各一块,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孟春之月,沈姓弟子赠“化雨春风”匾额一块。乡民们尊称李善辅为“三先生”。传说每任宜川县府的知县一上任,就会坐上轿到益枝村拜访李善辅,而每次李善辅必出门远远相送知县。乡民们说,都看见三先生拉着毛驴和知县走着,轿夫抬着轿子在后面跟着,“三先生不骑驴,知县就不坐轿”。因村里有了三先生,村子的过路人,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徒步走过村子,以示尊敬。
  第六代后人中,更是出了四位清朝贡生,第七代也有贡生。有名士赠联:“父贡子贡均岁贡,兄生弟生并庠生。”在县域内传为佳话。第七代是国字辈。有李国华,民国期间曾任宜川县县长,狼神山上的宜川第二高级小学就是他1922年创办并出任第一届校长的。李国忠,解放战争时期送三个儿子参军,支援前线,可称之为“军人之家”。李国光,民国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黑宪章部参谋。李国器,清朝贡生,民国十五年曾任宜川县教育局局长。李国芬,一生从教,曾任宜川县第二高校(完全小学)校长,固临县苏维埃列宁女子小学校长,陕甘宁边区参议长,三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1985年9月10日首届教师节时,延长县委、县政府为其敬挂“教师光荣”匾一块。
  第八代中有从教者李立楷,为人师表,曾任省立鄜州师范(黄陵师范)校长;从文者李立彬,曾任陕西日报社副总编、副社长;从工者李立标为铁路建设高级工程师,李立格为河北省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从军者李立榯被授大尉军衔,李立楫正师级、兰州空军物资总站站长,李立检、李立柁、李立楠等皆荣获军功。从政者更有李瑞山,曾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二书记。
  李氏后人中各类人才涌现,家族繁衍兴旺。李郝林现任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李郝港,西安市世纪金花集团副总裁,陕西省优秀杰出青年企业家;李鹏,医学博士,西安交大二院小儿外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而诸多留村守土的族人,他们兴修水利、平整农田、抽水上塬、修路通电、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其中有李自兴,一生为农,勤劳朴实、为人忠厚,特别是赡养服侍多位老人,鼓励支持四个儿子参军保家卫国,是族人学习的榜样。
  2021年清明节,益枝李氏家族搞了祭祖暨家谱发行仪式,隆重热烈。仪式上,代表赠赋一首:村似凤凰,名曰益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省长之位,县长之职,校长之名,誉满延宜。清朝贡生,四代七人。民国名人,父子佳话。建国之前,参加工作,从政教育,一十六人。建国之后,投身革命,县处以上,三十七人。博士硕士,一十四人。大学学历,一百六七。政有省长,军有团长,商有总裁,学有教授,医有专家,农有能手,战斗英雄,省级劳模,孝顺儿女,贤妻良母,各路英雄,人才辈出,一纸难书,点到为止。益枝李氏,家族兴旺。得益李门,家风纯正,尊老爱幼,不忘家风,知书达理,教育为上,耕读持家,致富兴旺。夫妻恩爱,如宾相敬。兄弟姊妹,手足亲情。婆媳妯娌,宽容互谅。左邻右舍,和气致祥。多做善事,广积德行,遵纪守法,讲信忠诚,爱国爱家,代代传承。衷心祝愿,益枝李氏,枝繁叶茂,代代兴旺!
  益枝村除两个李姓外,民国初又有李姓、刘姓、赵姓来安家落户。好家风带动了好村风。李家设私塾时,邻近的学子都来读书,村中各族各姓人更是积极入学受教,共进团结。村民们说:“村里没有这没有那都行,就是没有书房不行;窑儿(家里)穷死穷活,可不能耽搁我娃念书求学。”李卉老师说,正是由于他们崇尚教育,所以益枝人一代又一代,一茬接一茬,年复一年,天长地久,琅琅读书声始终萦绕在益枝村的天地间,给这偏远的小山村点缀些许“书香”气息。在读书识礼的熏陶下,村里各族中都涌现出了佼佼者。李姓中有早期加入狼神山特别支部的李明允,儿子李郁农为陕西省人民银行人事处原处长、陕西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厅级),孙子李延军为陕西省文化厅原副厅长。李立德、李立功、李金堂、李升敬上世纪三十年代参军,李立勋在解放宜川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李富元为经济师、省级劳模。刘成福参加过解放战争,曾在西安新安医院工作。赵云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曾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
  益枝这个小村庄自清后期至今共出贡生八人,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二十五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四十三人。硕士以上学历十四人,大学生一百六十八人,省级劳模两人。益枝人从古迄今,无论务农从政还是经商从教、做工从戎,人才辈出。此乃益枝人的骄傲,亦为社会的骄傲!
  从益枝村归来,身心仍久久沉浸于井沟自然风景中与益枝人的传奇故事中。《诗经》中有:“凤凰于飞,翙翙其羽。”意为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百鸟展翅紧相随。祝愿益枝村走出更多的精英人才。祝愿他们从这里出发,如凤凰展翅,翱翔苍穹,追梦拼搏,开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