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4日
姑舅,明天到我家喝酒
程顺武
  今天是外孙来到人世间的第56天,也是外孙挪窝到延安的第一个周末。
  自从七月三号喜提外孙一枚后,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不知不觉当外公了,不知不觉退出工作岗位了,不知不觉把腰拧了,不知不觉眼花了,不知不觉天黑了……
  外孙挪窝是我们陕北人的生活讲究,意思是女儿在婆家生完孩子满月后,由自己兄弟接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给娘老子倒一倒怀孕十月的辛劳和在月子里的烦恼,娘家妈听着女儿的絮叨,不时地转身抹一把老泪,老父亲则蹲在窑门口吸着旱烟,支棱着耳朵生怕漏听一句。女儿高兴时他脸上的皱纹随着女儿的笑声舒展开来,女儿哭啼伤心时他的眉眼也随着女儿的抽泣节奏越皱越紧,“川”字眉也越来越深,有时也夹杂着几声无奈的叹息!但不管怎样,这段时间家里就像过年,叔叔婶婶姑姑姨姨、亲戚朋友包括邻家都会挎着一篮鸡蛋、几把挂面,给小孩缝的小被子、小褥子等等,高喉咙大嗓子跑到家里看娃娃。按讲究只让女人进去,男人也只能在院子里或窑里抽烟谝闲传,女婿在,若养下女子的骂几句粗话并不时地鼓励再养儿的远大规划。几个姑舅、两姨、三朋四友遇到一起少不了闹上一瓶,等婆姨女子看完娃娃、拉完话话、吃完饭饭反过来一看各自老汉都已喝成了个憨憨,在一片嬉笑、祝福声中相互道别,各自拉着各自老汉往回走。其间,他大姑舅一声喊:“姑舅,明后晌到我家闹一瓶。”
  女女挪窝回来我也是倾我所有,羊肉、鸡肉轮番上,变着花样做,过去一两天拖一次地,现在一天拖三回,还自己安慰自己说要保持房间的湿度。一有空就去抱娃娃,女儿不让抱,说你抱十分钟我以后得抱几小时,小娃娃毛病可好惯哩!自己则无趣地把娃娃放下,爬在床边引逗着屁都不知的孙子。说实话这几年没干过这么具体的家务活,一天下来的确感觉到累了,过去每天早上都出去锻炼一圈,少说也要走个七八千步,这几天在家里拧筛也不下万步,到了傍晚也只有到楼下、坐在路边道牙上抽烟的劲了。
  “姑舅明天继续,到我家闹一瓶!”朝着声音来的方向望去,一群人从酒店鱼贯而出,好像是给哪家孩子过生日了。大家握手、拥抱、作揖告别,不知哪个一声邀请,几个齐响应:“好、好、好,明天不见不散。”
  我从小在陕北志丹长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母工作调到洛川,我们举家搬迁。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也可以说是冻,我们一早上天不亮就从志丹出发,不到二百公里的路走了一天,擦黑到洛川,卸完家具,胡乱吃了点饭就早早睡了。第二天早上,一阵“豆腐”“豆芽”的叫卖声把我们叫醒。起床开门,洛川塬的太阳一下子就照进了窑里。从小在志丹沟里长大,第一次在塬上看见这么大、这么近的太阳,眼睛都有点睁不开了。揉了揉眼才看清了天,看清了地,看清了不远处几个小孩怀着“敌意”的眼神,随着母亲的召唤回到窑里。早饭间,听到母亲给父亲说,初来乍到小心为好,少说话,多做事,顺便教育我们几个不许和邻家小孩闹矛盾,不要惹事儿。后来才知道,父亲是因为处理“志丹强迫命令”等问题从志丹降职到洛川工作。
  洛川的住所不大,在县委院子后边,二十孔窑洞,一家两孔,住着十户人家,都是县上的领导,也叫“常委家属院”。父亲在县委工作,当时的干部交流没现在这么频繁,虽然级别不够,但当时县里再没有其他住所也只能暂时住在这里。院子里除了住有当地任职的还有调离洛川在富县、黄龙任职干部的家属,一个院子十家,四五十号人,孩子们年龄相仿,东家进西家出其乐融融,大人们没有因职务调整而相互挤兑,小朋友们也没有因父辈的职务变迁而势利。记得有一年春节,县委办发鱼,晚上工作人员挨门叫去灶上领鱼。我们去后,发现只有本县领导有,我们这几家没有,非常尴尬。这下难为了当时生产组长张组长,他只好把鱼又重新分配,大小调整后保证每家分一份。
  八十年代初,父亲回到延安工作,本来就在当地人眼中是外地人的我们在当地又多少有点优越感了,母亲这时又告诫我们,虽然父亲到延安工作了,但咱们家在洛川这三年,单位同事、左邻右舍对咱们的好一定要记住。所以时至今日,我和当年的小伙伴仍有联系,工作生活中有事仍是互相帮助。
  1982年,我们全家搬迁来到延安,又是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记得我们搬上来的那天邻居家生小孩,母亲一直给帮忙搬东西的同志说“轻点轻点”。延安那会楼房还比较少,地委家属楼刚刚分完,我家只能住在大院窑洞上的厦子房。一排过去住了三十余家,窑背就是院子。每到吃晚饭的点,一家一个小石桌,吃的大同小异。小一点的孩子到处跑,你喂一口米饭、他喂一口面片,二十来家串回来,饱了!谁家来了客人只要敲响一家的门问路,一群孩子就能把你前呼后拥地送到。谁有个头痛脑热光感冒药就能送一大堆。尤其到了秋天,今天你家亲戚送来一袋土豆每家两三个,明天他家亲戚送来一筐苹果每家三四颗,后天梨,再就是枣、桃等等。更可笑的是主人正在分,我们一群小孩就开始抢着去送,送来送去主家没了。当时条件有限,二三十家只有三台电视,每到月上枝头,三台电视三堆人,大人谈古论今,小孩穿梭其中,不是这个磕了就是那个碰了,哭声在大人的吓唬中,戛然而止。
  后来,再后来。我们也接触到了“单元”这个名词,说实话,我至今都搞不清人住的地方为什么叫单元?虽然现在有“度娘”,但我一直都懒得去查。再后来又有了“小区”这个词,再后来就有了对门相住不相识的今天。
  伟大的祖国从站起来、强起来到今天的富起来,我们经历了后两个,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包括前些日子的新冠防疫、对台战略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家在单位在小区都能亲身体会,但过去的那种“大院文化”“百家饭”老百姓之间的亲情却离我们越来越远。路遇旧友,一阵唏嘘,相互告别报出一段数字,又是哪个小区哪栋楼几层几号,反正我记不住。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院子,更怀念那酒后的一声,“姑舅,明天到我家喝酒。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