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7日
鼓声振振奋进新时代 鼓乡儿女迈步新征程
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演出
现代化绿色能源化工企业
北宋塔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
安塞山地苹果
  十年发展,十年巨变。山巅巨型的赤红腰鼓就是最好的见证。
  十年间,安塞在隆隆的鼓声中撤县设区,更加坚定地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城市经济引领、新型工业强区、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1年,安塞区生产总值突破145亿元,较2012年净增39.86亿元,增长38%;人均GDP达到83786元,较2012年翻了两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3亿元,较2012年净增9.55亿元,增长1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826元、15267元,分别净增14146元和7221元,增长53%、90%。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走进位于安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为安塞工业园区)的陕西延长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安塞天然气液化站,厂区秩序井然,生产稳定有序。
  “这些年,我们积极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绿色能源化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润8.5亿元,税费近2亿元,解决安塞籍就业人员60余人。”站长赵彪说,今年,预计可生产销售LNG(液化天然气)20万吨,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润3.5亿元、税费1亿元。
  同在开发区的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与企业同步扎根的车工张海鹏说:“这十年,企业在不断壮大,我也在不断成长,从一个普通技工成为了一名装备工匠。去年,我还参加了陕西省青年职业技术大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被评为了全省技术能手。”
  员工的成长映射着企业的发展。“10余年的探索创新,我们累计完成产值100亿元以上,上交地方税利3亿元以上,安置社会就业人员300多人。公司还相继获得了‘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达标企业’、首届‘延安市质量奖’和‘陕西省文明单位’等殊荣。”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博说。
  在塞企业创新发展的十年,正是安塞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十年:加快“稳油、增气、扩LNG、拓电”步伐,原油年产稳定在220万吨,年产天然气23亿方、LNG50万吨,能源化工精细化发展迈出新步伐;新能源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1110兆瓦。安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总投资110多亿元的72个项目落户园区,年产值达到40亿元。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延能热电联产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塞正在全力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示范区。
  与此同时,安塞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腰鼓、剪纸、农民画、民歌、曲艺“五张名片”蜚声神州,享誉世界。十年来,安塞区在积极保护传承弘扬“五张名片”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南沟、冯家营2个3A级景区,建成特色民俗文化村3个,完成文化艺术馆改造提升,着力构建以“两点两线”为核心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十年前,我们主要是出去打腰鼓。随着安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走进安塞来看腰鼓。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家门口给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表演安塞腰鼓,在家就把钱挣了,还比以前挣得更多了。”作为安塞2000余名腰鼓表演培训从业者中的“老资历”,曹元亮对这十年来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感受更为深刻。
  “近年来,累计有200多万游客走进安塞感受黄土风情文化艺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安塞在库规上文化企业从1家增加到了5家,2021年完成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451.7万元。”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石仲武介绍说。
  十年弹指,十年砥砺。这十年,安塞经历了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重大变化,以及疫情、旱情、汛情的叠加冲击,但鼓乡人民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经济发展站在了新起点、迈向了新高度。
   乡村振兴基础厚实
  秋高气爽,安塞区的沟沟坎坎、山山峁峁景色各异,新型日光温室大棚成排连片,山地苹果漫山结果,牲畜家禽叫声连连。
  位于安塞区高桥镇北宋塔村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内,大棚种植户刘柏林正忙着照看才换茬不久的黄瓜新苗。
  “我是从2012年开始种大棚的,收益一直不错。干活勤快点,我这一棚每年的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刘柏林说,自己种大棚前一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不敢耽误,一年最多也就挣3万元左右,供娃娃们上学常要借钱。“种上大棚后,就算是有了固定收入,不仅不用再到处借钱了,我还买了房和车。”刘柏林说。
  如今,大棚已经成为安塞区种植户脱贫的良方、致富的保障,实现小康生活的“助推器”。
  安塞区蔬菜技术推广与营销服务中心副主任寇斌龙说,2012年以来,安塞区设施蔬果在面积、产量、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设施蔬果面积6.9万亩,产量31.2万吨,产值12.4亿元,棚均收入8万元以上,全区1.2万户农民依靠这项产业过上了小康生活。安塞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和“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刘柏林在大棚中忙碌新苗的同时,沿河湾镇高家峁村的农业产业大户白成元也在他的果园内,看着累累硕果,展望秋的丰收。
  “这片园区我们从2012年开始筹划,2013年开始建设。大家一起返乡创业,园区建有羊场、大棚、果园,我们就想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白成元说,10年来,园区一边建设一边收益,3000多万元的投资已基本收回成本,每年还能给村民带来300多万元的收入。
  十年耕耘,十年收获。安塞区农业产业规模和质效获得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由4.9万亩增加到6.9万亩,产量由20.8万吨增加到30.2万吨;苹果挂果面积由9.5万亩增加到21万亩,产量由9.3万吨增加到22万吨;羊子饲养量由6.8万只增加到43万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1.3亿元增加到34.21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由6.5亿元增加到1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安塞已经成为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下一步,我们打算把农产品进一步精深加工,做好品牌营销,让产业走得更远、更好。”白成元目标明确,信心十足。
  白成元的目标也是安塞区农业产业正在集中发力、全面强化的领域。该区建成智能选果线、冷气库,创办引进涉果企业,不断延伸苹果产业链条;培育蔬菜集约化育苗企业,实现蔬菜分级包装全覆盖;注册“安塞山地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泪圪蛋蛋”“恒丰”等企业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年产30万只肉羊精深加工厂正式投产,安塞区农产品交易中心预计今年10月份投入运营。安塞现代农业产业的长足发展,让这片土地乡村振兴的基础更加厚实。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就这十年,城市变化太大了。”漫步在安塞区人民公园,69岁的郭永平向记者感叹,城区公园广场越来越多,绿树花草越来越美,老人锻炼有场所,孩子玩耍有去处,走在街上就像穿行在花园里。新小区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到位;老旧小区改造,从电梯管网等硬件改造提升,到物业管理等软件改善提效,市民的生活是越来越舒心,越来越幸福。
  “我们围绕‘市区一体、产城融合’发展主线,按照‘北控、中疏、南扩’的城市发展思路,着力在完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上下功夫、求实效,让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承载力得到显著提升,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安塞区住建局局长刘捷说。
  十年建设,十年提升。安塞区坚持全域规划、精品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稳步推进城市“双修双改”,先后实施了6个片区、7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建广场4处、公园2个、农贸市场1处,新增停车位2138个。人均城市用地面积由60平方米增加到85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由9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拓展到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4.8万人增加到8.08万人。
  而在广大农村,安塞区以“靓美安塞”为主题,以“四美乡村”建设为目标,以“治理八乱、清理三堆、美化三口、整治三道”为切入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整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近年来,累计配备农村垃圾处理设备114台(套),实施农村改厕20738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11个镇(街)成立乡村物业公司,117个村完成《改善人居环境规划》编制,23个村创建成为省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形成了“5+2”网格式管理模式。2020年,安塞区成功创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
  鼓振天下一往无前,响声再起奔赴新程。鼓乡儿女正紧握历史接力棒,以舍我其谁的赶考心态埋头苦干,誓要干出新局面、干出新气象、干出新未来,为谱写安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本版稿件由记者 郑鹏 刘彦 王冬 呼延远方 通讯员 刘颖 张志林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