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崖苏区
小石崖苏区位于中部、富县、宜君三县接壤地区,中部县西北方向神仙沟河与沮河交汇处。北至富县张村驿、羊泉原、槐树庄;南伸桥山南窑科、建庄川;东越洛河畔;西落子午岭。总面积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万。先与照金苏区相连,后与南梁苏区衔接。
小石崖地处偏僻,山峦起伏,沟深林密,地势险要,驻国民党罗连成地方民团20余人。1931年9月,刘志丹、贾生财到中部小石崖罗连成民团商谈并做其兵运工作。刘志丹队伍进入到罗连成民团驻地附近时,部队中一些人主张把民团消灭掉,占领此地。刘志丹分析了罗连成的处境,认为罗连成受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排挤和限制,有不满情绪,在反对蒋介石方面,与我们有共同点,是同盟者,应避其锋芒,因势利导,利用联合,而不应该消灭。但那些土匪军队如不彻底改造很难永久联合下去,应静观其变,相机处置。现在是民主革命阶段,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促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至于今后怎么办,那就是他们什么时候走向革命的反面,什么时候就消灭他们。刘志丹还运用列宁“哪怕是暂时的同路人,也应该联合”的一句话,向部队说明联合的重要性。于是,刘志丹决定亲自去找罗连成进行谈判。为防止意外,他随身带了四五名精悍游击队员,让部队隐蔽于河滩,准备接应。
罗连成听了刘志丹的来意,得知并不是想与其争占地盘“吃掉”他,很快就放下心来。又经过刘志丹分析利弊得失,反复劝说,前后对比,罗连成思想很快转变,当即与游击队正式建立“你不打我,我不反你”的友邻关系。当夜,罗连成民团就给游击队送来食物、枪支、弹药。第二天,又派人同游击队一起去盘克塬打扫战场,掩埋了在战斗中牺牲的游击队员。刘志丹的正确决策,为陕甘游击队提供了宝贵的立足之地和休养场所。此后,红军游击队可以在小石崖民团处买到武器弹药,红军伤病员在其他地方不安全,就转移到此地休养,得到治疗和恢复。1932年8月,谢子长率领红军陕甘游击队再次到双龙、小石崖一带活动。1933年至1934年,红二十六军第二团、红四十二师骑兵团曾几次来小石崖休整、练兵。红军还把从外地抓获的反动土豪劣绅关押在这里,强迫他们劳动改造或给红军输送给养物资。
中宜游击队
中宜游击队1933年3月在中部县小石崖成立,1936年接受改编,经历了中宜游击队、游击支队、独立营、红二团四个时期。
1931年3月,刘志丹、习仲勋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队,授红旗一面。队长魏老五,20天后贾生义继任。由于红军与民团签订有“互不打击”的协约,中宜游击队便决定积聚力量暂时融入民团内部,做团丁的转化工作。同时做好对红军伤病员的接应照料、给红军输送武器弹药等隐蔽工作。1933年11月初,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在“包家寨会议”决定建立三路游击区,原照金苏区作为第三路游击区,以小石崖为中心,对小石崖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陕甘边区特委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队”,公开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队长贾生义,指导员邵福林。因此,在小石崖先后出现过两支中宜游击队,区别在于一个公开,一个隐蔽。
中宜游击队成立后,在邵福林、苏继堂的率领下,以小石崖为中心,逐步扩大范围,打富济贫,开展游击活动。先后没收了周围豪绅地主的粮食、土地、财物,分给贫苦农民,镇压了反动民团头子。在红军和中宜游击队武装斗争的影响下,中宜地区的农民揭竿而起。1934年,相继有罗喜游击队、隆坊孙振海游击队、建庄樊松柏游击队、龚家塬雷占英、胡光荣游击队、中宜游击第二支队、中宜游击第七支队等诞生。中宜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迅速呈烽火燎原之势,促成了中宜地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大好局面的形成。
1934年5月,国民党调集陕甘地方军阀部队向陕甘边根据地围攻,小石崖民团团总罗连成故态复萌,重蹈覆辙,走上反人民的道路。7月,罗连成正式断绝与红军部队的来往,撕毁与红军达成的约定,惩处了给红军输送武器弹药、治养伤病员的团丁(中宜游击队员)。在严峻的形势下,陕甘红军秘密决定,由魏老五将罗连成诱至家中,将其处死。剿灭了小石崖寨子的民团,把罗连成民团的牛、猪、羊、粮食、财产全部分给小石崖上下川的贫苦群众。
罗连成民团武装解除后,魏老五参加了游击队,在李家湾一带打富济贫。吸收当地何世兴部分力量和贫苦农民,于南梁堡培训后,组成“中宜保卫队”,亦称自卫队,队长贾生义,下设四个分队,分队长分别由孙振海、罗喜、白秉璋、史正怀担任。
1934年6月,马鸿逵骑兵和耀县夏玉山民团对中宜苏区进行全面“清剿”。中宜游击队、苏区赤卫队、儿童团配合红四团,向国民党骑兵及民团采取“麻雀战”全面反击,马鸿逵骑兵晕头转向,逃回甘肃合水县。9月,中宜游击队配合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在隆坊镇旧堡子北八里洞作战。游击队在堡子外打枪引诱东北军一个连出堡紧追游击队,进入红军包围圈,红二十六军第三团先锋队从高粱地两侧向国民党军队发起猛击,将其全部歼灭。缴获机枪4挺,步枪60支,左轮手枪两支,弹药一部分,国民党军连长被当场击毙。10月,苏继堂率领中宜游击队30多人到中部、南部地区活动,返回途中在建庄高松树村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大多数队员壮烈牺牲,苏继堂及5名游击队员被俘,受到国民党两个多月的关押和严刑拷打,国民党将苏继堂杀害于中部县城。苏继堂面对刽子手,大义凛然,毫无畏惧,在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倒入血泊。游击队受到严重损失,面临严峻局势。
为了恢复整顿中宜游击队,陕甘边特委、陕甘边南区党委将中宜保卫队改编为中宜游击队。为了纪念苏继堂烈士,这支部队曾一度称“苏继堂游击队”。11月,红四十二师师长杨森率领骑兵团到小石崖,将“中宜游击队”正式恢复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第一支队”,队长孙振海,指导员牛书申,并建立了游击队支部。12月,游击队到南梁堡进行整训,习仲勋、刘志丹作了讲话,部队恢复了元气。
1935年1月,游击队配合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第三团、骑兵团,在隆坊镇一举歼灭驻该镇国民党十七路军四十二师冯钦哉部的一个连。收缴了狼虎头寨子民团枪支40余支。扫除了南道德保甲政权,缴获长枪10余支。2月,游击队发展到100余人,编为两个中队。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兼红四十二师政委张秀山到小石崖,决定李景熙为中宜游击支队队长,原队长孙振海任中宜游击第三支队队长。3月,游击支队配合红三团消灭了驻隆坊镇东北军的一个营。中宜游击支队队长李景熙,策反了吉子现寨子团丁王福德,消灭了吉子现民团,收缴长枪20支。
1935年,中宜游击支队编为3个中队,中队长李景熙,政委牛书申。一中队队长聂德荣,二中队队长田怀真,三中队队长马某。5月,陕甘边区特委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宜地区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的实际,决定以中宜游击支队为基础编为两个连,以鄜西、洛川游击支队为基础编为一个连,成立“中宜独立营”。营长杨德魁,政委牛书申,共300余人。
1936年3月,中宜独立营和部分中宜游击队编入红二十九军,改为陕甘宁省独立第二团,简称独二团或红二团,任命朱日亮为团长,刘英为政委。
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
1934年7月《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关于陕甘边区党的任务的决议》提出恢复陕甘边南区红色政权的任务。为了适应陕甘边南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习仲勋领导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开始在南区筹建一个统一的政权机构——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以便有效开展南部苏区的各项建设事业。
1934年9月,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在中部县的小石崖正式成立,黄子文任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张邦英任书记;副主席刘永培;土地委员杨保德;劳动委员杨保德(兼);财政委员封正宝;肃反委员陈福从;军事委员张嘉伯。南区革命委员会下辖淳耀、赤水、新正、正旬彬、宁县、宁县荏掌(以上县分属现咸阳、铜川、庆阳等地市)、中宜、鄜西、鄜甘9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34年秋,随着陕甘边南区革命武装斗争区域的发展,逐渐建立了区、乡党政组织和部分县临时革命委员会。南区革命委员会所辖区域南与渭北游击区相呼应,北与南梁中心区相连接,它领导的中部新正、新宁、赤水、淳耀、永红等诸县红色政权是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陕甘边区红色政权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4年冬,遵照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党委的指示,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在各县游击队发展的情况下抽出游击队约两个连的兵力补充了红军主力部队。1935年2月又以第三路游击队指挥部所属的特务队和平子游击队为骨干,成立了红四十二师第一团,陈国栋任团长、张仲良任政委,作为红二十六军的主力部队。
1935年8月,南区革命委员会移驻正宁县三嘉塬,中宜、鄜西、鄜甘3县划归陕甘边特委直接领导。
1935年秋,陕甘边南区按照陕甘边特委的土地分配政策,在小石崖上川等地没收地主豪绅土地分给贫苦农民,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南区许多地方进行了分配土地,成立土地分配委员会,发动群众,讨论土地分配办法,对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浮财和富农多余的土地进行分配,为农民分到的土地进行丈量,插上牌子。广大农民群众欢欣鼓舞,阶级觉悟和对敌斗争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许多青年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
1935年9月,在王明“左”倾错误影响下,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开始在陕北进行错误肃反,10月扩大到陕甘边南区。陕甘晋省委派南区党委书记、组织部长进行肃反,并带一个营的部队和若干人员予以协助。采取“先外后内”“先下后上”“先部队后地方”的办法,逮捕了南区几十名党、政、军干部和从白区来的同志,好些人含冤被害,使各项工作受到很大损失。
1935年冬,在湫头塬召开陕甘边南区工农兵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南区苏维埃政府,秦善秀(雇农)为主席,张邦英为副主席;南区苏维埃政府下设拥红、肃反、土地、财政、教育等委员会,郭树廷负责财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