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延安前
李元庆1914年8月15日生于北京,自幼喜爱音乐。1929年,他进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又称西湖艺专)学习钢琴、大提琴,翌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选习理论作曲。李元庆因躲避当局抓捕,住到表兄钱学森家,他经常向钱学森传阅《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主义》等进步书籍,灌输进步思想,讲述民族危亡现状,一心希望早日唤起全中国各民族的伟大觉醒。1932年,他进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曾同聂耳等一起组织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开展革命音乐活动,1933年初回西湖艺专学习大提琴。
1935年后,李元庆在南昌、济南、温州、北平、桂林等地任音乐教师和管弦乐队大提琴手、剧院教员、电台乐师,以大提琴演奏出名。1938年任京华美专教授。1940年在重庆中华交响乐团工作。
李元庆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已是知名的大提琴家,同时从事对西洋音乐理论的介绍与研究,曾发表《论音势》等论文。
延安时期 李元庆和夫人李肖在1941年10月前往延安,担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第四届至第六届教师,并担任《民族音乐》杂志编辑。
1941年10月,李元庆在周恩来与其多次亲切谈话和鼓励下,从重庆赴延安参加革命,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师、《民族音乐》编辑。李元庆是钱学森的表弟,周恩来请他和夫人李肖一块到延安去。他到延安后,凡有欢迎外宾的演出,节目中都有李元庆的大提琴独奏。
1942年,李元庆作为正式代表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他积极参加秧歌运动、《黄河大合唱》和歌剧《白毛女》的首次演出。在演出中,李元庆拉大提琴。
离开延安后 抗战胜利后,李元庆随鲁艺华北工作团离开延安,任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北京乐器协会名誉理事长。
1948年,李元庆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他参加筹建中央音乐学院。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主任。1950年以后,李元庆主要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注重作为研究工作基础的资料积累。1952年,他发表了《对戏曲音乐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初步意见》,从基本曲调到新增曲调、新增西洋乐器的运用、锣鼓的使用等方面,论述了戏曲改革中的一些问题。1954年,李元庆在研究部的基础上筹建民族音乐研究所(后改名中国音乐研究所),担任副所长、所长,同时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北京乐器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曲协理事长、中朝及中非友协理事等职,为发掘、整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开展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改革民族乐器做了许多工作。1956年在中国音乐研究所时,他派出采访小组到全国各省市17个地方收集古琴音乐遗产,又通过对北京智化寺京音乐、西安城隍庙“鼓乐”、福建南乐、扬州清曲、山东蒲松龄俚曲、西藏地区歌舞音乐囊玛和堆谢、新疆哈萨克民歌和器乐、海南黎族音乐等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采访。后来还倡导对包括对黄自、黎锦晖等当时颇具争议的音乐家作出客观、公正评价,保存他们的文化遗产。
李元庆还曾多次率领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出国访问。1962年,他担任莫斯科第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评判委员。
李元庆特别注意对音乐现状的评论和音乐史论教材的建设。他直接参与组织全国音乐院校力量,与他人共同编撰出《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等著作,供音乐院校教学之用。他倡导民族乐器改革,支持建设新型民族乐队,曾发表《谈乐器改良问题》(1954)等论文。
1963年,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看了评剧《夺印》后,对乐队弹奏的乐曲太响、观众听不清唱词提出批评,这是不少戏曲演出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李元庆撰写《谈戏曲乐队的编制、音量、位置》一文,对此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周密设想和建议。
开展“反右派运动”时,中国音乐研究所是唯一没有斗争的“净土”。李元庆一直认为音乐跟政治的关系不应该太近,他看到所里很多人被划成“右派分子”,十分痛心。经过他的努力,一些人才避免了这场厄运,如王世襄、黄祥鹏等。
在“文革”中,李元庆受到冲击,下放劳动。“文革”结束平反后,他不顾重病在身,迫不及待投入工作。
1979年12月2日,李元庆病逝于北京。
(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