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0日
只此青绿 不负人民
——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综述
  记者 谢丹丹 忽弋琛 通讯员 艾思远
  中秋时节,延安一早一晚已是凉风习习,然而风过山峦,依然是满眼叠翠,生机盎然。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上,起伏的深绿,从村庄向城市蔓延,好像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
  翻开延安的生态篇,一代又一代延安人以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生态、发展生态、巩固生态,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使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延安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加快推动山川大地由浅绿向深绿转变进程,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可逆的奇迹,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绿色版图不断延伸
  有资料显示,20世纪末,延安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量达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六分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来延安考察后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居住的基本条件。
  然而,如今的延安,从卫星遥感图上看,绿色已成为主色调,与黄龙山、子午岭、三北防护林融为一体,镶嵌在黄土高原腹地,把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是北京的一位林业专家看到延安现在的“高颜值”时,即兴写的一首打油诗。
  是的,退耕还林,是圣地延安一场红色土地上的绿色革命。多年来,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修复生态,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尤其了近十年来,延安人民一代接着一代干,延安正由浅绿向深绿转变,百姓诗意地栖息在这块土地上。
  8月12日,“美丽中国·网络媒体生态行——绿动陕西新画卷”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采访,他们无不感慨吴起人民退耕还林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处于农耕区和牧区过渡地带,曾经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之一。这里农民生活一度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荒越牧,越牧越荒”的恶性循环,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
  1998年,吴起县率先实施“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战略,使该县从以前的“兄妹开荒”到如今的“兄妹造林”,走出了一条新的绿色“长征”路,成为黄土高原上崛起的一片新绿洲。
  1999年,中央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从此,延安人民像打一场战争一样,全民动手,不间断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涌现出一批批像张莲莲、侯秀珍、马思恭一样的植树爱树典型。
  近年来,延安更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盯白于山区、黄河西岸和洛河峡谷地带等生态脆弱区域,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先后争取落地了国家储备林、“蚂蚁森林”、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生态治理与保护等重大项目。
  现在,无论你是从黄龙到吴起,还是从黄陵到子长,延安的东南西北中,一路都是漫山遍野流动的绿,让人惬意。山绿、水清、天蓝、人富、物种多、城乡美成为如今延安最靓丽的风景。
  据统计,仅2012年以来,延安累计完成营造林1254.8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27.21万亩、封山育林236.59万亩、飞播造林105.18万亩、森林抚育285.86万亩。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4454.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0.3%;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5.4%增加到现在的48.07%(含经济林可达53.07%);林草植被覆盖度由66.8%跃升至81.3%;年入黄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降雨量由“九五”期间450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扬沙天气由过去每年27.2次减少到现在1-2次,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较2014年净增73天。
  昔日的黄土高原逐渐披上了绿装,延安的山水变得清新秀美起来。
  生物多样和谐共生
  十年来,延安围绕“守绿”,还加强了野生动植物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关单位也多次拍到华北豹出入村庄、马路上的画面。
  华北豹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曾一度数量锐减、濒临灭绝,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虎豹研究团队2018年对外宣布称,在延安子午岭林区发现的野生华北豹种群,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华北豹野生种群,至少28只。2020年底,这一种群快速增加到大约110只左右。专家认为,野生华北豹种群在延安的持续增长,使延安成为野生华北豹种群向其他地区扩散的“根据地”。
  据调查统计,目前子午岭林区里有脊椎动物27目59科188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豹、黑鹳、金雕、豺和大鸨等5种;Ⅱ级保护动物有水獭、鸳鸯、灰鹤、大天鹅等15种,此外还有省级等其他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窥一斑而知全貌,这是延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最有利证明。
  盛夏时节的南泥湾最是迷人眼。这里的南泥湾湿地公园荷叶田田,稻花飘香,一派生机勃勃,景色宜人的样子,吸引了白鹳、黑鹳、苍鹭等野生动物栖息,野大豆等野生植物也在湿地公园生长。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前来打卡的市民群众与鸟儿构成了一幅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据了解,延安全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严守森林、湿地、物种三大林业生态红线,延安市自然保护地达2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地质公园2个、风景名胜区3个。
  随着延安生态环境变好,延河边常年活跃着一批追鸟摄影爱好者,他们追逐着鸟儿的步伐,用镜头定格人鸟和谐。
  “我坚持在延河边拍鸟,发现的品种已经不下30种了,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宝塔区摄影爱好者任延宏说,他拍到的最珍贵的鸟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已经四五年了,一直活跃在延安,可以说它是留鸟了。任延宏还发现了很多跟他一样的追鸟人,他们建立了生态摄影俱乐部微信分享群,还在延河边定点搭建了一个蹲点拍摄棚。光2021年,聚集在这里的摄友就拍到了天鹅、白鹭、翠鸟、鸳鸯、凤头鸊鷉等40多种鸟类。
  除了在延河岸边拍鸟,他们还喜欢四处寻找鸟儿的踪迹。只要听说哪里有鸟,他们就拿着长枪短炮赶过去。他们的镜头里也随之增加了褐马鸡、大鸨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
  据统计,全市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6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二级25种、省级13种。子午岭林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数量增至110多只,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褐马鸡种群数量增至2800多只,原麝、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逐年增多。有种子植物1478种,较上世纪增加了近百种,其中国家保护野生植物8种、省级20种。
  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的生态屏障,鸟语花香显露出延安优美的宜居环境,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生态饭碗越吃越香
  立秋的子午岭,清风絮语,芬芳遍野,连绵起伏的青山绿意盎然,眼下正是采收蜂蜜的最佳季节。由于今年气候适宜,蜂蜜喜获丰收,蜂农们又开始为采收蜂蜜而忙碌起来。
  “小小蜂蜜是个宝,不占耕地误工少,无需粮食成本小,发家致富全靠它。”这是富县张村驿镇党家河村的马太平马总结的养蜂心得。2018年开始,马太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养殖中蜂,从此一举甩脱贫困,获得“2020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荣誉称号,成了村里村外的名人。
  如马太平一样,在延安大地上从事中蜂养殖的群众还有许多。他的脱贫故事就是延安发展中蜂产业让群众过上“甜蜜”生活、实现脱贫增收的一个生动缩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我。多年来,延安致力于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积极探索发展以中蜂养殖、森林猪、食用菌、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林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动力。
  自2012年以来,全市累计发展干杂果57.67万亩,中蜂养殖17.93万箱,种植食用菌438万棒,中药材158.33万亩,林业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超过600元。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选聘生态护林员7540人(次),年发放薪酬1300多万元。
  同时,林业生态建设的大力推进,促进了延安广大农民由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传统生产方式向精耕细作、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目前,家庭农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等“林业+旅游”新业态正在兴起。
  在吴起县南沟村,载着游客的游船正悠闲地行于湖面。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5万元,全村户均增收3000多元。”
  而黄陵县白马滩镇充分发掘和利用神峪川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将环境美化、人文提升和文化创意融入到生态旅游发展中,精细化打造一步一景、十步景不同的乡愁韵味的“印象圪崂、美丽尧头、山水碾子湾、古香古韵古寨村”等集中连片人居环境示范点和综合性国家3A级乡村旅游景区,形成全域化、差异化、本土化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将群众镶嵌在生态旅游经济的产业链上,使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
  “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我们村里环境卫生差,杂草丛生,柴火乱堆乱放,现在发展旅游业,来的人也多了,大伙都很自觉,不能给村里丢人嘛……你看,村史馆、乡村大舞台、田园广场修起来了,连厕所都是3A级标准化,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啦。”白马滩镇神玉村村民冯建立说。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省级森林城市2个、全国森林乡村24个、生态文化村100个,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2条,黄龙山、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入选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达200多万人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革命圣地延安成功实践。
  乘风踏浪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方。探索创新、鲜活生动的延安林业改革带着对绿色崛起的深深热盼,在广袤的山乡巨变实践中,将大山从“包袱”“短板”激活成“财富”“潜能”,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向党的二十大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