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7日
宅改,改出农民好日子
——富县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纪实
    ● 胡家坡村田园综合体
    ● 陈超村宅基地腾退后建起了小公园
    ● 丁家塬组利用宅基地建设养殖场进行前期土地平整
    ● 牛武镇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认定颁证现场
    ●胡家坡村宅改会议

    ●申家沟村利用腾退的旧宅基地和荒地建设移民新村
  通讯员辛文静 夏蓓蓓记者 樊小帅
  “这下农民放心了,资格权证书保障了我们的居住权,有了属于自己的安全住房。”富县牛武镇寺庄村村民李智军高兴地说。在富县首个整镇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证颁发仪式上,牛武镇全镇1970户村民均取得了证书,这标志着富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020年,富县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这个立在时代改革潮头的县城,扬起了宅基地改革的风帆,树起宅改大旗,民有所居、农地生金成了新的航向;盘活农村宅基地、赋能乡村振兴成了新的征程,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上大有所为、大有作为。
  “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按照‘统筹谋划、试点先行,因村施策、稳慎推进’思路,在11个宅基地制度改革先行村和牛武镇整建制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9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试点工作逐步向全县铺开。”富县县委书记李彦侠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明确了方向和思路。
  把握实际、因地制宜,在充分摸排的基础上,全县12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128个行政村9个城市社区,镇镇有措施,村村各不同,下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这盘“大棋”。
   牛武镇:
  整镇推进 让每一户村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对于有着20年村党支部书记任职经验的李武斌来说,这两年的工作尤其难干,难就难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上。
  2021年7月,清泉寺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先行村,李武斌和镇村干部们就投入了繁琐细致的“宅改”工作中。
  “一个月的时间,开了20多次会议。”李武斌感慨万分,“反复召开群众会议,不停地宣传政策,深入地研讨宅改措施,全力地解决遗留问题,就是要让每一户村民的权益都得到保障。”
  农忙时,蹲守在田间地头给村民讲政策;夜深了,坐到乡邻的炕头上说改革,在果园,村干部和果农一边套袋一边宣传;在会议室,县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民意相通……
  短短数月,清泉寺村率先发放全省试点县区首笔“房地一体”抵押贷款25万元,认定宅基地资格权218户797人,腾退废旧宅基地117宗52650m2,无条件拆除乱搭乱建27处,实施“微改造”30余处,美化绿化8000m2……
  “村里的变化可大了!”清泉寺村村民李金儒说,“违建拆了,绿化好了,村容村貌提升了,还解决了村里的遗留问题,划定了统一标准,村民们也不会为了宅基地闹矛盾惹纠纷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村里规划将14宗闲置宅基地、老宅基地作价60万元入股企业,打造“乡间清泉·里”乡村休闲项目,每年可获得保底分红3万元。
  “等你们再来清泉寺的时候,就能吃上农家饭、采摘瓜果蔬菜、住上别致民宿,体验一回地地道道的现代农村生活。”牛武镇副镇长宋立指着项目基地规划说道,“让三产带动乡村振兴,让土地生出惠民‘红利’,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才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落脚点。”
  在清泉寺村先行试点的推进下,牛武镇其他村纷纷效仿。申家沟村利用25亩闲置宅基地建成门面房28套、休闲公园1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八条硷村、张家塬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40亩,发展设施养殖,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
  作为全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的“排头兵”,两年的扎实步伐,让牛武镇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12345”工作法,即围绕“一个思路”(坚持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努力实现“两个目标”(建立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形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有效破解三大难题(土地利用率低、资源浪费,预留宅基地不足、村庄建设无规划,布局凌乱),以“四心”(耐心、细心、公心、诚心)做好群众工作,取得了五大成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健全村庄治理机制、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让沉睡资源变成活资源,让农村土地资源达到高效配置,让社会经济更加和谐稳定,让广大农民收获幸福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初衷就在这里。”牛武镇镇长缑瑞说道。
  从2022年5月牛武镇围绕9项重点任务率先在全县开展全域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到今天,实践所得的宝贵经验和做法,无疑为全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蹚出了一条路子。
  羊泉镇陈超村:
  探索“宅改+”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宅改”,改的是住宅,更是人心。
  羊泉镇东陈超村村民陈小龙就尝到了甜头。
  结婚多年,陈小龙一家5口和兄弟陈小虎以及父母住在一院,共同生活多有不便,急需一宗宅基地,是典型的宅基地需求农户。
  村民陈旺兵是一名退伍军人,长期闲置一宗370㎡宅基地,宅基地上有部分建筑,自愿有偿退出。村民宅改工作组得知这一情况,经过村民会议,将陈旺兵有偿退出的宅基地通过村集体组织有偿流转至陈小龙,解决了陈小龙的宅基地使用需求。
  陈小龙激动地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好,解决了我们一家人的住房问题。”
  这都得益于陈超村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上的有益探索。
  “宅基地超占面积实行有偿使用,计费根据超出部分,实行阶梯收费。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超出面积1-50㎡部分,按每年1元/㎡计费,每增加50㎡标准提高0.2/㎡,以此类推;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合法方式取得宅基地超过起征面积的,超出面积1-50㎡部分,按每年3元/㎡计费,每增加50㎡标准提高0.2/㎡计费,以此类推;以其他方式获取宅基地使用权的按照每年5元/㎡收费。”陈超村党支部书记孙春生介绍道,“这样就保证了‘户有所居’,家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住宅。”
  “户有所居”仅仅是陈超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的一个缩影。2021年,陈超村被确定为富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村,两年来,该村积极发挥“一约四会”作用,通过村民议事会,以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退出为重点,探索出“户有所居、供需平衡、以宅入股、发展融通”的四条路径,这套切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做法,为全镇乃至全县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了参考。
  两年来,变化不断,喜事接连。
  不需要宅基地的人将住宅闲置,需要的人又无房可住,面对这样的矛盾,陈超村尝试通过宅基地资格权竞拍机制,将7宗有偿退出的宅基地造册登记、评估价值,有宅基地需求的村民提交申请,由村集体组织实施竞拍,确定宅基地资格权的归属,这样就通过拓宽有偿退出方式,有效解决了无房户、住房困难户的问题,破解了宅基地供需矛盾。
  将3户3宅闲置宅基地以入股的形式建起了农资交易中心,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富县超越农业服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预计到年底可累计销售化肥200余吨,村集体可实现利润9万元,其中10%作为分红,为3户入股村民可带来约3000元收入。“以宅入股”不仅为群众带来财产性收入,更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一举两得。
  村民万俊峰自愿有偿退出一宗370㎡宅基地、赵广锋自愿有偿退出一宗422㎡宅基地,用于建设陈超村的“微景观区”,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的好去处,“宅改+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的共享红利”。除此之外,“宅改+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宅改+”这个“算术题”在羊泉镇解锁更多的模式。
  “经过两年的攻坚克难,我们在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流转、退出等重点工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羊泉镇党委副书记雷剑高兴地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充分发挥宅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巧力,探索更多‘宅改+’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直罗镇胡家坡村:
  盘活资源 壮大村集体经济
  又是一年风吹稻浪,直罗镇胡家坡村的稻田,铺满了秋天的田野,辉映在绿水青山之间。
  站在观景台上远远望去,池塘里,荷残藕肥。步道间,平坦开阔。漫步其间,黄澄澄的谷穗随风摇曳,弥漫着阵阵醉人的清香,翻涌着层层叠叠的金波……在这里,可以纵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村里将传统种植业升级为集休闲观光和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复合农业,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厕、观景台、休闲广场、大米加工厂及农产品展厅,田园综合体建设初具规模。”胡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赵玉亮说。
  每年的“插秧节”“开镰节”成了稻农们最热闹的节日,也让胡家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和“人气流量地”。近两年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经营收入约300万元,产生利润48万元,村民分红28.8万元、经营流转14.4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4.8万元。
  成绩的背后,是宅基地制度改革带来的“福利”。
  “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胡家坡村3个村民小组各自确定起征面积及收费标准,倒逼多宅户和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偿退出宅基地47宗35.6亩。”直罗镇武装部部长王永斌说,“利用这些土地资源,为村里美化环境、复垦稻田、发展养殖,农旅融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家坡的“改造”只是富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的一个小小的成效。除此之外,无论是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有效落实、退出使用机制逐步完善,还是监管机制更加健全、使用权抵押实现突破和收益分配机制更趋完善,富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地有声,成效显著。
  在坚持“一户一宅、限定面积”的原则下,富县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提名—村民大会表决—张榜公示—确认批准的宅基地权属“四步”确认程序,目前,全县已登记、确认资格权33030户,颁发资格权证书16720个(户),宅基地农户资格权逐步落实,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在坚持“同等条件下优先内部流转”的原则下,探索实行以入股、出租、转让等多种方式来盘活闲置、废旧的宅基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近三年来,累计盘活宅基地458宗219亩,其中恢复耕地274宗123亩,其他方式盘活184宗96亩。
  在对过去形成的“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宅基地分类认定和依法处置的基础上,各村结合实际,一村一策,合理确定起征面积、收费标准和方式,探索建立了有偿使用制度。目前,全县宅基地面积超标的706宗84720㎡宅基地,征收有偿使用费10.1万元;对宗数超标且农户不愿退出的21宗7250㎡宅基地,征收有偿使用费7.35万元。
  在公平公正、严格监管的基础上,建立了农户申请、村级审核、乡镇审批和县级监管的宅基地“四级”审批制度和宅基地申请审查到场、批准后丈量批放到场、住宅建成后核查到场“三到场制度,探索建立了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联审联办制度,建立县级抽查、乡镇巡查、村级监管的宅基地“三重”监管机制,形成了宅基地审批一条链、管理一张图、监管一张网机制,宅基地管理更加规范。
  出台了《富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在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确权的基础上,引导县内金融机构开发宅基地房地一体使用权抵押贷款产品,首批发放贷款4户25万元,破解了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难题,开辟了农民融资新渠道。
  ……
  截至目前,全县137个行政村(含9个城市社区)的宅基地现状调查、数据入库已基本完成,登记入库宅基地31899宗997.16万㎡,编制村庄规划52个,颁发宅基地使用权权属证书24794宗、房地一体不动产登记证书3069宗。
  “今后,富县在全县范围内将继续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通过大胆探索改革路径,总结提炼改革成果,全力打造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富县样板’。”富县副县长李宏柱说。
  “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盘活农村‘沉睡’资源,解决‘地从哪里来’问题;可以释放农村土地价值,解决‘钱从哪里找’问题;还可以吸引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解决‘人往哪里聚’问题。”富县县长高晶说,“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权益做好保障,为乡村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