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五月吹着季节的暖风,穿过起伏的绿色原野,抚摸着大地。山坡上一丛丛淡蓝色的马兰花,欣欣然打开了花苞,优雅地开放着,宛如少女的一抹倩影在微风中舞蹈。静静流淌的、清澈的汾川河水绕过临镇古镇(曾经的临真镇),流向了远方。
走进临镇古镇,走近兰花花。
笔直的街道把古镇一分为二,错落有致的房屋散布在街道两边。高大的国槐树展开新叶,在街道上投下斑驳迷离的光影。一条毛色灰黑的土家狗蹲在大树底下,警惕地竖着耳朵。街口几个清闲的农家妇女在谝闲传,不时地张望着过往的行人。临街商铺的门敞开着,琳琅的商品从店里一直摆到门外。暖暖的阳光布满古镇,空气中流动着安宁祥和的气息。
离开街道,顺着一条曲折的泥土小路爬上半山腰,来到临镇城壕窑台。一处破败的院落里,两孔陕北特有的石窑洞出现在眼前,木格格的窗户,双扇扇的门,大大的铁锁木门上挂,这就是兰花花出生的院落。岁月使这个曾经“麦衣和泥抹墙光,报纸糊窗瞧字哩”的新窑洞面目全非。石板接的窑檐,像老人残缺的牙口七零八落;斑驳脱落的泥墙里,露出了堆砌的石头楞;破碎腐化的窗户纸;落满灰尘的土盘炕。看着眼前的景象,我恍惚闻到了她的气息,感觉到了她的存在——那个叫兰花花的女子,美得像一颗熟透的红苹果一样,挂在枝头,散发着诱人的醇香,水灵灵、沉甸甸地摇晃着。
她仿佛正端坐炕头快针引线地给红军哥做着鞋袜,缝着衣裳。悦耳动听的歌曲在她绯红的柔唇间哼唱了出来:“红军哥是好汉,遵纪爱民好兵官。扎在临真口碑好,不拿群众一针线……”俊俏的脸上荡漾着甜甜的笑意。不一会儿,她又站在院外的圪梁梁上,眺望着她的军哥哥,长长的辫子在胸前摆来摆去,黛眉儿弯弯,泪眼儿汪汪地等待着,如同在夏季黄昏的尽头,等待院子里亲手栽种的马兰花开。
邻里太奶说,兰花花小时候同众多百姓家娃儿一个样,穿着花布衫,扎着羊角辫,憨憨的解不哈个愁。春天折柳梢吹咪咪,夏天采花编篮篮,秋天在田野里烧洋芋、摘酸枣,冬天在河里滑冰。过年穿新衣放鞭炮,嘻嘻哈哈跟着大人拜年,学扭秧歌。自从上了学,渐渐出落成了一个有文化的俊女子。
临真女子学校位于临镇西街头,三孔陈旧的石窑洞静默在阳光里,往事重重叠叠挤满校园的角角落落。兰花花是女校第一个报名入学的学生,她的名字有多个,官名叫姬清芳,族谱名叫姬延琴,乳名叶子,同学开玩笑叫她兰花花,还有后来众人起的赞誉名“俊女子”“盖临镇”。同她的名字一样,兰花花的人生有着不同的色彩。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对于女子上学是有偏见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嘛。然而,兰花花还是走进了学校。来到学校后,她像每一个初上学的孩子一样,怀着好奇心打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她活泼开朗、聪明好学、积极上进,总是踊跃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兰花花银铃般的笑声和快乐的身影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她喜欢兰花,总是穿一件白底兰花的上衣。为此,同学们都叫她兰花花。她也就大咧咧地笑着应了声。这一应就叫开了,她也毫不在乎。兰花花在女校小有名气,在临真镇,也是“五朵金花”之一。在知识的海洋里,兰花花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解开了什么是理想,也明白了什么是爱情。她宛如破土的新芽、春天里的燕子,散发着明亮的光彩。
1935年,中央红一军团来到了临真镇,组建了红色革命宣传队。宣传队由临真女子学校的学生、临真小学的学生以及红一军团的官兵组成,其任务是编排节目,深入农村进行“扩红”宣传,动员群众拥军支前报名入伍;走进军营慰问演出,给休整的军队鼓舞士气。编演的节目很多,有快板、民歌、顺口溜、舞台剧等。能歌善舞的兰花花被其选中,日子像一团火,滚滚烫烫地在她的眼前铺了开来。
兰花花一上台,她艳若桃花的模样,杨柳一般柔美的身段,清亮甜美的嗓音,赢得了官兵热烈的掌声和群众欢快的叫好。茶余饭后,当西街头的人们刚刚谈起“俊女子”时,东街头早就说起了“盖临镇”,兰花花被人们风一股雨一股地传说开来,几乎忘记了她姓啥名啥了。宣传队队长是红一军团的,名叫杨庄贵(杨培基),战士都叫他杨排长。杨排长白净俊朗,玉树临风,宣传演出是内行,闹秧歌是个好伞头。
人们最喜欢看的节目有《迎红军》《共产党是救星》《歌唱刘志丹》《军民一家亲》等。宣传反响最大的节目要数“婆姨送汉当红军”,这是根据当地的真人真事编排的舞台剧。兰花花扮演婆姨,杨排长扮演男人,演出后引起很大轰动。临真一带婆姨们纷纷送自己的男人当红军,过黄河,参加东征战役。那高亢热烈的爱国情怀,悠扬缠绵的离别心曲,在剧情中被兰花花和杨排长演得情真意切,极具感染力。
女:我送哥哥去东征,
打过黄河灭白军。
不要牵挂妹妹呀,
当了红军最光荣。
男:不忘妹妹这片心,
送我东征当红军。
上了战场多杀敌,
不怕牺牲立战功。
他们仿佛真的夫妻在上演着现实生活。杨排长像四月的阳光一样让人感到温暖,兰花花娇美得如兰花一般让人着迷。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排练和演出中,共同的理想点燃了他们爱情的火花。他们走在演出的路上,去往每一个村庄,赶往每一个营地,遇到的每一个人,即使不认识的,都觉得喜欢。心头的爱恋像五月金黄的麦浪,一波又一波永不歇息地涌动起伏着。爱情使一切变得多么美好啊!
在和红军战士相处的日子里,兰花花越了解他们就越觉得亲切。兰花花给她的军哥哥做鞋的时候,还做了大量军鞋送给了其他红军战士,被当地政府评为慰劳红军模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当东街人和西街人都赶往政府大院,大院拥挤得没地站脚的时候,红旗飘飘的主席台上,驻军首长和地方领导亲自接见了兰花花,同她握手问好,给她戴上了大红花。一时间,兰花花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成了令人羡慕的了不起的人物。
阳光、舞台、鲜花、青春、荣誉甚至爱情,都在那儿,在兰花花兴奋的眼眸里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1936年正月,在最后一场大雪笼罩了山川古镇时,红军开始东征,队伍朝北塞山行军。老百姓拿着煮鸡蛋、热煎饼、米馍馍往红军战士手里送。兰花花一路小跑,几次险些摔倒在雪地里。她把一双还没来得及做好的棉鞋送给了杨排长,鞋上还缠着麻绳,绳头上吊着明晃晃的细针。杨排长走了几步转身向兰花花挥手,随后跑着追赶队伍。队伍已经看不见了,川道上杂乱的脚印很快被纷飞的大雪掩盖了痕迹,兰花花还木然呆立在原地,眼里储满了泪水。此时的兰花花怎么也不会想到,与杨排长的这一别便是永远的无缘了。
日子越来越清苦,春夏秋冬,日月轮回,兰花花从山野里挖回马兰草,栽满了院畔。她在心里暗自想,花开的时候她的军哥哥就该回来了吧?她等啊,盼啊,但是有杨排长的季节却迟迟不来。后来,她和母亲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迫于生活,兰花花不得不嫁给经常接济她们的、西街窑台上她干妈家的大儿子任小喜。善良孝顺的兰花花勤俭操持着家。原本想光景就这样过下去了,没想到任小喜在执行任务时,被他的上司保安队长罗春生诬陷,含冤死了,日子又陷入了灰暗之中。
人们常说:“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这个叫罗春生的保安队长早已对兰花花垂涎三尺,害死了兰花花的丈夫,借着权势三天两头跑她家骚扰。对于这个无赖,兰花花拿起扁担毫不留情地痛打了一顿。婆婆虽然舍不得孝顺的媳妇,但也不忍心年纪轻轻的兰花花守寡一辈子遭人欺负,多次劝她改嫁。恰在此时,多年逃难在外杳无音信曾与兰花花定过亲的石姓人家回到了临真镇。在家人和族人的各种压力下,在兰花儿开了谢了却仍然不见杨排长归来的日子里,兰花花无奈地与临镇东街村的石志英结了婚。
当兰花花的命运一波三折的时候,东征的杨排长受伤住进了延川县太相寺红军医院。他还不知道那个他日夜思念的人儿已嫁给了别人,托人给兰花花捎了一个军用搪瓷茶缸和一把小铜勺,还用铅笔在马莲纸上深情地写道:“我爱兰花。”
婚后的兰花花生下一个男娃就得病去世了,她是怀着对儿子的不舍、对杨排长的牵挂和对生活的热爱离开的。当地人都说兰花花是一个苦命的、孝顺的女人。当杨排长再次踏进临镇古镇时,面对的只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了。于是,杨排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凄婉哀伤又象征着美好爱情的陕北民歌《兰花花》。
临镇东门外一华里处有一道沟,叫叶子沟,也叫叶子渠,是当地人为纪念兰花花而命名的。五月里的叶子沟绿意盎然,林立的树木投下婆娑阴影,两三丛马茹茹点缀在阳坡的草地上,开着黄绸缎一样的花朵。三两只白鸽从树林中飞过,那抹洁白在郁郁葱葱的绿色里时隐时现。兰花花的坟墓安详地静卧在嫩绿的草丛中,斑驳的墓碑上刻着“姬琴芳”的字样,坟头上一株生机勃勃的马兰草托着一朵兰花向蔚蓝的天空努力地绽放着。我们伫立在这里,倾听风的声音。婉转的鸟鸣声中,悠扬的陕北民歌随风而来:
青线线的那个蓝线线,
蓝个英英的彩,
生下一个兰花花,
实实地爱死个人。
五谷地里的那个田苗子,
唯有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
数上那个兰花花好……
歌声近了又远了。飘过一溜溜沟沟一道道梁,飘过黄土高原,飘向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