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尧头村游玩 偏石民宿 拓士军在自己的农场办公室 马场村高山冷凉蔬菜 梁家河村垂钓基地 通讯员 窦可军 记者 常青
绿水映衬着黄龙的变迁,青山见证着黄龙的发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黄龙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农村农业展现新面貌,昔日落后的村庄发生着美丽嬗变。走进乡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已徐徐展开。
1 垂钓富一方 产业动力强
2021年,一个青山环绕、碧水蓝天、国内一流、西北唯一的国标钓池正式上线,这就是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高标准钓池。紧接着,启动实施创建了“黄龙休闲垂钓小镇”项目,打造全国前沿渔业养殖业态示范区、引领行业的全国现代休闲垂钓基地、全省一流的渔猎文化研学基地。与此同时,梁家河还被授予省级鲤鱼良种繁育基地、省全运会赛事基地、湖南卫视快乐垂钓直播基地、湖北华夏理工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省级特色小镇等称号。
多场垂钓赛事的举办为黄龙渔业休闲小镇尚安国际垂钓基地积攒了人气、聚集了流量,成为周边游的首选地。来观看的市民刘先生表示,“经常在网上看到这里举办垂钓赛事,有时候我还看直播,看到鱼儿上钩我也心情激动,趁着周末,带着孩子来看看钓鱼多好。”
垂钓赛事持续火热,市场也逐步激活,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商机,地摊经济复苏了,农家乐开起来了,商店办起来了,盆栽根艺有市场了,村民进入村办公司务工了……大家搭上了产业发展的快车,享受着发展红利。“比赛期间不仅有参加比赛的钓友,还有一些游客,我们待在家里也没事,不如摆个摊,看看热闹聊聊天,有时候一天就能收入1000多块钱呢。”摊主吕女士心满意足地说。
一张吊床,一份惬意;一场撒欢,一份快乐。欢声笑语萦绕耳旁,与钓池毗邻的一片杨树林内,是梁家河村亲子户外拓展基地。
“自亲子户外拓展基地开始运营以来,这里就成为了‘宝藏游玩地’,‘大儿童’在这里重温童年,‘小孩子’来这里收藏快乐,郁郁葱葱的杨树林成了游客的乐园。在‘乐园’外,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小木屋坐落在郁郁葱葱的小树林里,随处可见游客在乐园里‘撒欢’,在树林里沐浴阳光,随后再品尝一下美食,一线式休闲娱乐,包揽一整天的快乐。”工作人员小段说。
在梁家河村,垂钓产业和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富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金扁担”,正带领着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进。
2 归人望烟火 梦中田园居
在瓦子街镇偏石村,游客通过“土墙土瓦土院子”重拾“乡愁”,通过体验“土炕土菜土味道”再品“乡情”。可以说,偏石是一个集红色文化研学、森林康养度假、生态写生摄影、田园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村落。
“偏石民宿”位于村中最高处,站在这里,放眼望去,一个整洁清新、繁荣和谐、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呈现眼前:干净整洁的路面、雅致的民俗小院、路边点缀着各种花木。秋天,在偏石村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里,成千上万株金丝皇菊叠翠流金,金灿灿的菊花点亮着深秋的田野。
瓦子街镇将偏石村作为黄龙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下大力气打造“偏石民俗村”,将偏石村原有28户民居进行改造,配套建设书橱、农家乐、游客接待中心,提升旅游服务效能,让这座拥有碧水、蓝天、旷达、宁静等元素的田园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打造偏石村“百亩金丝皇菊基地”“摄影写生基地”“特色民宿”等一系列旅游品牌,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线路,每年大量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到偏石金丝皇菊种植基地摄影、写生,带动了全镇的生态旅游发展。
“我以前一直在家带孩子,村上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后,就利用闲暇时间在偏石民宿打工,离家这么近,不耽误照看老人小孩,一年下来还能为家里增加4万多块钱的收入。”在偏石民宿打工的小朱告诉记者。
“民俗村建好后,游客越来越多,我就开办了农家乐,生意还比较稳定,一天能卖个四五百块钱,平均一月就是六七千块钱。”在偏石民俗村开农家乐的老牛说。偏石村在打造田园古村的过程中,将可观赏、有产业、能致富作为其发展目标,加快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与偏石民俗村异曲同工的是圪台乡马场村苜渠村。
清澈的小河围绕着村庄,缓缓流淌,为村庄增添了灵气。苜渠村在建设之初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不破坏原始村貌的前提下,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当地旧石头和废木材,恢复村庄的原始风貌,让农村散发出应有的气息,让人们能够记得住乡愁。石磨碾盘、辘轳古井、浑然天成的石山、石头垒起的院墙、古朴别致的庭院……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几年,种植蔬菜成为苜渠村的特色产业,蔬菜成了该村乡村振兴新发展的“一招鲜”。
就拿村民刘正坤来说,2021年种植蔬菜100多亩,今年一下子扩大到315亩。用他的话说,种植蔬菜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格局。以前种玉米等农作物,天如果旱了,就只能眼巴巴等雨,担心产量下减。现在种植高山冷凉蔬菜,蔬菜园就在仕望河旁,天旱了随时可以浇水,而圪台的气候、土壤非常适合蔬菜生长,这里的蔬菜个大、肉厚、口感好,吃起来就是不一样,所以销路非常好。
种植规模扩大了,刘正坤的用工量也就随之增加了。“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用30多人,一年用工时间至少3个月,每人可增收5000元左右。以前种几十亩地,一年只能收入几万元,现在种得多了,一年可收入20万元左右。”在马场村,种菜大户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
据了解,马场村共有215户,目前有高山冷凉蔬菜产业的群众占三分之一,所种蔬菜品种多样,主要有大白菜、甘蓝、豆角、南瓜、莴笋等15个品种,近处销往关中、远处销往山西省,蔬菜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圪台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用活用实县上出台的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中药材和中蜂等特色产业。近年来,全村共发展高山冷凉蔬菜2000余亩,中药材种植540亩,中蜂560箱,村民生活更富足了,村集体收入也有了长足增长。
3 乡村添诗意“三变”促发展
来到白马滩镇的神玉川,路过的村庄都像是在风景画中才能看到的,屋舍俨然,错落有致,悠长的巷子里,墙面上挂着各种代表农耕文化的用具,就像一个农耕历史文化展览室。在印象圪崂和尧头村的文化墙上,逼真的墙画直扑眼帘。
“我们按照集聚提升、城乡融合、特色保护的思路,实施村级改造。先后流转土地80亩,将当地传统农耕文化、水景文化融入到村庄改造中,今年先后修建了乡村大舞台、停车场、星级公厕、污水处理站,铺设排污管道1200余米、标准化改厕43户。”神玉村党支部书记薛增文说道。
近年来,神玉村通过中蜂产业,建成农副特产交易区、小吃区,打响了“乡土牌”,重点建成农家乐、精品民宿,大力推进老屋的活态利用,着力构建最自然、最原生态、最乡土的农家民宿产业,在传承和谐美德的同时促进了村庄的发展。村容村貌的变化不仅留住了乡韵乡情,也为群众发展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白马滩镇党委、政府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为主线,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风文明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印象圪崂综合田园韵味休闲旅游度假村各项服务,打造“三变”工程,即当地居民变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村变景区(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借助乡村大舞台、漂流艺术节、啤酒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做活乡村旅游,让群众依托旅游成功转型,吃旅游饭、发旅游财、享旅游乐,促进当地居民转型为旅游从业者。
4 土地可“托管”农场有“钱”景
“农民都会算账,把土地托管了省力又省钱,你说谁不愿意?”负责3个村土地托管服务的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海平说,托管后机械有活干了,也不用本地外地来回跑,省下了油和损耗,合作社把这一部分利润让利给群众,实现了双赢。2022年,三岔镇共签订玉米生产托管服务合同10100亩,为农民直接节约种植成本50余万元。
据了解,三岔镇有玉米3万亩,户均16.6亩,是全省“万亩玉米创高产示范基地”。梁家山村、孟家山村由村委会自有合作社实施托管,有大型机械的群众除享受托管价格优惠外,还可以常年参与村上生产,获得两份收益。“目前,村上群众有各类大型机械51台次,已经全部加入合作社,完全可以满足本村玉米生产托管。”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孟小平说,“托管后群众可以节约出来更多时间用于管理苹果增加收入。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也完全可以实现以地养老。”
在界头庙镇,同样也在探索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今年,界头庙村坤塬农机农民专业合新购进大型农机农具16台,整合13台收割机、17台拖拉机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调度。上了年纪的农户纷纷签订“生产托管”合同,自己当上了“甩手掌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玉米生产托管“一站式”服务,充分促进了农耕作业的高效化,有效提高耕种效率,缓解了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
2011年,三岔镇孟家山的拓士军注册了“三农家庭农场”。2016年,“三农家庭农场”被评为延安市示范家庭农场,2017年被评为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在此期间,拓士军不断尝试种植新品种玉米,引进“洒肥机”“海龙王玉米单粒播种机”等先进机械,让周边400余户农民都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和效益。
2020年,拓士军的农场大院内又矗立起一座高大的建筑——冷库。在冷库外,可以看到储存水果的筐子。拓士军介绍道:“这座冷库可储存75万公斤水果,总投资165万元,由于我有家庭农场的资质,获得国家补助49.48万元,这也是国家政策好,对农业支持力度大。去年投入使用以来,我储存了20万公斤鲜核桃,10万多公斤苹果,效益还不错。”
在黄龙县,像拓士军这样由种植大户发展为农场管理者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家庭农场经营者作为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育的重点对象,县农村农业局坚持每年轮训一次,不断树立典型培养,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进行综合拔高,树立一批可学习、易推广、能复制的家庭农场发展典型样板,为家庭农场培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2022年,全县累计培育发展家庭农场896家(含种植大户),省市县级示范家庭农场总数达到293家,占比32%,经营土地总面积11.2万亩,其中99.35%的家庭农场从事种养业,种植业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为306.23亩,家庭农场户均年收入达16万元。
人行山水间,恍在画中游。黄龙县乡村建设成果让过往游客流连忘返,黄龙乡村的嬗变令很多人赞叹。这都得益于近年来黄龙县始终坚持“以绿为本,生态发展”的理念,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3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全国绿色村庄、14个乡村振兴示范点……一座座景美人和的村庄犹如星星之火,照亮了黄龙的每个角落,诗意乡村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