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论述,在我市引发强烈反响。
郁郁青山构筑起生态屏障 延安生态效益年价值量达近200亿元
今年8月1日,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首次“现身”延安。这种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珍稀水生生物在延安黄河引水工程的应急调蓄水库轻盈跃动的背后,是延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黄河流域延安段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
多年来,一代又一代延安人以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神圣的历史使命,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生态、发展生态、巩固生态,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建设,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全面推行落实林长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快推动山川大地由浅绿向深绿转变进程,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可逆的奇迹。
如今的延安,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这是延安数十年如一日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的成果。2012年以来,延安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254.84万亩。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4454.2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80.3%。截至2021年,延安市完成退耕还林1077.47万亩,生态效益年价值量近200亿元。
全市现有陆生野生动物26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2种、Ⅱ级25种、省级13种。子午岭林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数量增至110多只,是迄今全国已知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的区域,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褐马鸡种群数量增至2800多只,原麝、黑鹳、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逐年增多。有种子植物1478种,较上世纪增加了近百种,其中国家保护野生植物8种、省级20种。
“郁郁青山”构筑起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鸟语花香”显露出延安优美宜居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这对我们林业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延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占金表示,今后,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路径措施,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立足延安林业生态建设实际,紧紧围绕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和洛河峡谷地带生态脆弱区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努力使延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蓝格盈盈的天上飘来一疙瘩云……”陕北民歌里令人向往的蓝天白云,如今在延安成了常态。
在宝塔区杨家湾水质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正在监测当天上传的水质数据,对企业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质进行严格把控。该监测站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建MBR膜池进行泥水分离,使水质提升至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A标准。通过一系列的刚性指标和系统治本措施,宝塔区水环境质量实现从治污向提质迈进,逐步构建起“水清岸绿映宝塔、鱼翔浅底美如画”的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不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绿色铺满高原,断面水质优良,“圣地蓝”常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从2015年的282天增长到2021年的325天,稳定迈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今年1-9月,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40天,同比增加6天;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2018年的16.67%改善到2021年的85.71%;1-8月,水质改善排名位居全省第3位;清洁井场和清洁矿井建成率分别达到94.6%和88.3%,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这一组组喜人的数据,是延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例证。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贺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行动指南。“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落实‘勤快严实精细廉’的工作作风,既努力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又深入谋划部署明年重点工作。”贺毅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和乡村生态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积极推进中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防范化解环境污染风险,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确保“十四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现代环境质量体系愈加完善,为天蓝、山绿、水清的美丽延安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气化延安”进程不断加快 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市作为资源型城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新能源、实施低碳技术改造、节能降耗、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居民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在产业结构方面,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综合能源、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为主导,农副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协同发展的多元化、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4:74:17.6调整为10.4:61.4:28.2,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能源结构方面,“气化延安”进程不断加快,气源就地利用及集输并网工程持续推进,天然气消费占比增加至23.7%。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5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增加到9.2%。
在碳汇能力建设方面,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开发,我市与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签订《生态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在国土绿化、森林经营、林业产业、森林碳汇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全市森林资源固碳潜在价值为8025.69万美元/年。
市发改委副主任甄延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对我国“双碳”战略作出了精准的部署,目标明确、实施路径清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我市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强化‘双碳’顶层设计,建立能耗管控责任体系,抓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绿色低碳化水平,科技创新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倡导全民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甄延忠说。
(记者 郑鹏 贺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