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2日
一泓清水润龙城
——黄龙县水务工作发展纪实
    ● 水上栈道
    ▶ 前石门组新建的水池
    ● 水管员周建春(右)查看村民用水情况
    ● 居民们用自来水淘菜
    ●水观夜景
  通讯员 窦可军 记者 常青
  黄龙县的老居民都知道,石堡河原本只是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然而,近几年它却摇身一变,魅力十足,令人流连忘返。
  石堡河美丽的景观,人人喜爱。健身的人们,可以一直沿着石堡河行走。顺着一条长约1000米的木栈道,穿过一片翠绿的杨树林,跨过清凌凌的河水,蜿蜒而上,又曲折而下,来到了一个观水台,一池碧水忽地跃入眼帘。这碧水简直就是一块可明目养心的翡翠,各种颜色的鸭子游来游去,惹得行人不断拍照。
   A 龙城蝶变为“梦里江南”
  黄龙县是陕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周边韩城、澄城等6个县、市提供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但在以往,黄龙经常缺水,河道时常干涸。
  山清水秀的城市才更有灵气,如何能让黄龙既有青山巍然,又有绿水长流?为此,县委、县政府设计了一套“组合拳”。就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挥毫泼墨,短短几年,黄龙一下子变成“远山含黛,近水如烟”的梦里江南,不仅仅是游客,丰富的水资源让迁徙的鸟类也流连忘返,河水为鸟类提供了泥鳅、蛙类、小鱼等食物,像白鹭、黑鹳、鸳鸯、野鸭子等鸟类迁徙到这里,都会停留一段时间。
  县上的堤防工程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也是一道景观。近年来,黄龙县以洪水、涝水、污水、供水、节水“五水共治”和第二水源等项目建设,留住天上水、拦住地表水、保护地下水,确保城乡居民供水充足的同时,用水留住产业、用水留住人,用水文化提升土地价值,改善城市面貌,助推生态旅游。
  黄龙县依据石堡川重点防洪工程现状和黄龙发展需要,以石堡河河势为基础,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进行堤线布设和堤距拟定,建成以左、右岸堤防为主的防洪屏障,确保石堡镇段18998人和12137亩农田免受洪水灾害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品位,为城市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把工程做成了景观。
  比如,水磨坊水景观,作为城区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水力自控翻板闸1座,生态护坡200米,水域宽32米,形成水域面积6000余平方米,最开阔处,水深3米,布设水车、观景台,景观船等。城区共建成水区域长7500米,设水力自控翻板闸4座,混凝土重力溢流堰64座,水域面积16.5万平方米,蓄水总量2.99万方。
  小城东西两面,各有两座水车遥相呼应,成为这座小城的一道独特景观。水车矗立河边,倒映着富有江南韵味的“龙城之窗”和汉唐风韵的水磨坊小区,尽显灵动、清雅、诗意。
  城区水景、龙湖水景、在水一坊、龙城之窗等水景观已成为生态旅游新的亮点,新打造的龙城水域等建设处处碧波荡漾,彰显黄龙“山清水秀”的独特魅力。如今的黄龙县,形成了“半城半水”的格局,蝶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梦里江南”。
  B 好一座绿色生态“亲水”城
  水景,令黄龙县城成为一座赏心悦目、清爽怡人、远近闻名的避暑山城,“引水进城”工程更是黄龙县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承载力,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县城”的重点工程。
  该工程通过在城区主要路段、居住小区、公园广场等处布置喷泉景观,从而增添城区的景观活力,盘活县城整体景观。该工程在黄龙县城自西向东共布置水景观7处,依次是水磨坊广场水景、城西客运站水景、人民广场水景、林业局水景、兴龙苑山体水景、迎客松公园水景和龙城新天地音乐喷泉。通过安装景观喷泉、栽植景观苗木并依地势进行造景,同时配以夜间亮化,充分体现出黄龙县城“山水和谐共融,昼夜景观连绵”的景致特色,为黄龙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景观。
  其中,“龙城新天地”水幕电影成为吸引远近游客的新元素。夜幕降临,水幕电影演绎的黄龙故事吸引无数游客在此驻足,他们观赏着,赞叹着。夏季,水幕电影与音乐喷泉轮番上演,水柱最高能达到86米,给人们带来声、光、电、水完美结合的视觉享受。游客在观景台上观赏喷泉,看溪水潺潺,游乐其中,别有一番情趣。
  在推进生态旅游和特色城市建设中,黄龙县按照“水、绿、美”规划理念,围绕做足“绿”字,做活“水”字,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进程,通过引水进城工程,打造城市水文化,营造水绿相融的城市空间,让群众享受城市公园般的居住环境。同时,注重水资源供水、景观、娱乐等综合功能,打造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绿色生态亲水城市,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
  C 让“一箪食、一瓢饮”更香更甜
  黄龙县全面推动“河长制”工作,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的思路,以“水生态修复、守水有责、治水尽责”为目标,落实河长职责,发挥支部和党员作用,助力“清河行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爱河、护河行动中。
  比如,石堡镇积极探索“河长制+党建”模式,建立二级河长体系,由镇党委书记任镇级总河长、9个村3个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所在辖区的村级总河长,对全镇河道“四乱”问题开展座谈交流,并多次与相关责任部门联合巡河,查看全镇河流水质及河道整治情况,对巡河中发现的问题现场交办,限时整改,确保树牢河道治理高压线。
  全县努力营造“上下齐抓共管,攻坚河道问题”的良好氛围,使得每一条河都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共建河道管护新格局,激发河道治理新活力。
  随着县域经济持续发展,黄龙县唯一的水源地无法满足县城供水需求,因此县上启动第二水源公寨沟水库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可满足黄龙县城3.5万人生活用水和5000亩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公寨沟水库距离黄龙县城9公里处的石堡川河上游,是一座以黄龙县城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该建设项目,设计总库容525.60万立方米,计划总投资2.035亿元。项目建成后每天能为县城提供3896立方米用水。
  为了确保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县水务局派工作组排查全县所有供水工程,将所有问题建立了台账,加大排查力度,及时掌握农村供水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确保全县农村供水工程能够正常运转。
  据了解,黄龙县饮水工程的现状是“小、散、远”,管护难度大。针对这一实际,县水务局主要从两方面抓起,补齐管护短板。首先,制定针对性办法,夯实管护责任。出台了《黄龙县饮水安全运行管理办法》;印发了《黄龙县农村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工作方案》;明确了“三个责任”;落实了“三项制度”;修订完善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组建了抢修队伍;明确了每个供水工程的管护责任人;解决了饮水工程管护难的问题。其次,落实饮水安全维修养护资金,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作为饮水安全维修养护资金,解决维修养护资金短缺的困扰。
  黄龙县水务局、城建局、城管局等部门联手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起第二水源、实施街道桥梁、城市景观、河道亮化、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环卫保洁等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项目,提倡循环用水、一水多用、鼓励“中水”回用,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把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作为重要的目标任务,确保生活用水全部经过污水处理厂净化,保护好黄龙的绿水青山,为生态旅游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