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苹果挂满枝头 ● 核桃脱皮机械化 ● 村民正在编扎烤烟 通讯员胡黄忠张艳梅记者朱佳雨
瓜果飘香的季节,红彤彤的苹果堆成小山,金灿灿的烤烟新鲜出炉,饱满的核桃挂满枝头,一幅幅壮美的丰收画卷,展现了黄龙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气象。
近年来,黄龙县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农村美、农民富、产业旺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 苹果成了“金果果”
陕西果业集团黄龙分公司三岔镇的苹果基地里,一个个红彤彤、水灵灵的袖珍果压弯了树枝。基地种植的苹果树自挂果以来,不仅产量逐年提升,也为周边群众打通了致富的渠道。住在三岔镇基地附近的李世山家中有13亩果园,一年下来收入十几万元。趁着农闲,他和老婆一起在基地打工赚钱,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
“今年的苹果质量特别好,卖得比往年都好,一年下来我们俩打工还能收入3万多块钱,光景过得越来越好了。”李世山笑着说。
界头庙镇神地村的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让人眼馋,脆生生的香甜味道沁人心脾。果农们将采摘好的苹果堆放在空地上,大家分工合作,采摘、搬运,忙得不亦乐乎,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按照今年这个行情,正常情况下每斤三块多,如果不出特殊情况,能卖10到12万元。”村民郑永雷说。
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崾崄乡白城桥村的果农叶庆国有些喜不自胜,他说,从两天前就陆续雇用周边村民到园里帮忙采摘,采摘期将持续一周。
每年的苹果丰收季都会带动季节性用工的增长,周围农闲在家的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
村民叶中园说:“我家苹果卖完了,这两天没活儿,过来给邻家帮忙摘苹果,一天还能挣140元。每年的这一个月,我可以增收近4000元。”
据了解,这片果园是叶庆国于2014年栽植的,挂果三年来,产果量不断增高、经济效益也在不断增加。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价格有所波动,但是由于自家果品质量有保证,苹果刚刚成熟就有一大批代办前来收购,丝毫没有影响销路。
一大早苹果代办商就来到了叶庆国的果园收苹果,张小英说:“我是从澄县过来的,每年都会到这里订苹果,苹果个大,水分大,口感好,客户比较多,出厂率高。”
近年来,崾崄乡立足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把苹果产业作为实现富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断优化品种、提高品质、提升品牌,助力农户稳定增收。目前,全乡苹果面积18900亩,其中盛产期果园有6500亩,预计今年苹果产量达到9751吨,年产值近8126万元。
黄龙县果业中心中级农艺师杨鹏说:“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政策和资金大力支持下,我县今年防灾减灾做得特别好。今年我们全县苹果面积有10.7万亩,预计产量能够达到6万多吨,产值能够达到4亿多元。”
2 又到“金叶”飘香时
崾崄乡白城桥村的田间地头、烤烟棚前随处可见烟农们采收、上棚、烘烤的忙碌身影,一杆杆金灿灿的烟叶挂上烤棚,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烟草香……
有20多年烤烟种植经验的白城桥村村民刘德鹏种植、管理、采收、烘烤烟叶等工序已十分娴熟,小小的烟叶已经成为他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栽了20多年烤烟了,今年烤烟长势特别好,亩产260斤左右,总收入是七八万块钱。”刘德鹏说。
小小的烟叶,不仅成了刘德鹏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也拓宽了周边群众的致富路。
来自富县的务工人员赵冬梅来到这里打工已经是第二年了,她告诉记者:“我们家种的是苹果园,在家里农忙之前,我能来到这干一个月,工资一天150元,主家还管吃管住,活也不重,我打算年年都到这里干活。”
崾崄乡白城桥村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种植烤烟历史悠久,目前是黄龙县唯一一个千亩烤烟村,每年县烟草公司统一免费提供地膜、肥料,并从育苗开始全程技术指导,烤烟出炉后,再按照等级进行分拣收购。这种前期零投入、中期无忧管理、后期定向回收的产业链,让当地百姓吃了定心丸。今年,白城桥村共种植烤烟1350亩,预计产量35万斤,产值达540万元。
黄龙县崾崄乡乡长白少琛介绍,时下正值烤烟采收烘烤时节,村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运用“五级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农业互助小组抢抓有利时机进行采摘、烘烤。今后,崾崄乡也将牢牢守住、抓稳这一传统产业,以精心的管护换取最大的效益,让烤烟这片“金叶子”成为群众增收的助推器,不断鼓起村民钱袋子,助力乡村振兴,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支撑点。
走进黄龙县瓦子街镇小寺庄村蔬菜种植基地,一颗颗翡翠般鲜嫩欲滴、长势喜人的甘蓝,经过采摘、分拣、装车几道程序后被运往外地。韩城客商赵思洋一边装车一边夸起了甘蓝的高品质。
“咱们黄龙山清水秀,气候温差也大,产出的蔬菜品质很好,在市场上特别畅销,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合作在这里定点提货。”赵思洋笑着说。
瓦子街镇甘蓝的采收期从每年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分别销往山西、韩城、宜川等周边市场,基地蔬菜丰收不愁销路,群众也满怀信心。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务工、入股分红等增加收入。
瓦子街镇小寺庄村段忠民:“我从开始种菜,就在这里看菜、锄地,一天能挣150元。”
瓦子街镇小寺庄村第一书记王康介绍,小寺庄村位于瓦子街镇西北方,温差较大,我们将温差较大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借力发力,开展特色产业,高山冷凉蔬菜。小寺庄村当前发展的1000余亩甘蓝、白菜正处于上市季节,相比于市场早期上市的蔬菜,错峰出售,在价格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真正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针对采收工人缺乏的情况,村支部积极发挥五级联动机制优势,动员鼓励村干部、党小组成员参与到种植户蔬菜采收之中,同时,经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拓宽蔬菜销路,实现了种得好、能采收、有销路,从而鼓起群众的钱袋子。
3 多业并举兴产业
三岔镇长石头村绿油油的核桃地里,一颗颗青绿浑圆的核桃点缀在枝叶间。今年,三岔镇为解决群众用工难的问题,给群众大力宣传核桃摇树机,目前全镇购买核桃摇树机32台。家住长石头村的李洪涛种植50多亩核桃,仅两天时间就全部采收,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减少了开支。
今年,村民李洪涛听说购买摇核桃机补贴1000元,也买了一台。“往年我们这里一到打核桃的时候,雇工特别难,大家都觉得不安全不愿意干。今年买了机器以后,摇一棵树下来就是20秒左右,收果三两天就结束了。”李洪涛说。
核桃的丰收不仅给果农带来效益,还能让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张孝义每年都从洛川到这里务工,他说:“农闲我们就来打工,一天工钱是150元,看到核桃丰收了,主家高兴,我们也高兴。”
黄龙县三岔镇副镇长李志宏说:“核桃摇树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也解决了群众雇工难的问题。下一步,在核桃产业发展方面,我们将在核桃精深加工方面多做文章,研发核桃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正值金秋,三岔镇四条梁村核桃加工厂异常热闹,各种机器昼夜不停地轰鸣运转,工作人员与加工核桃的村民的脸上都露出丰收的笑容。核桃丰收了,销路还不用发愁,这都归功于四条梁村的圣地红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村民王爱军笑着说:“我有7亩核桃,大概能产2万多斤,拉到烘干厂烘干一斤多赚5毛钱,七亩核桃我能多赚1万来块钱。”
在核桃加工车间,两台离心式脱皮机转动着,核桃在机器中不停地翻滚,不一会就被脱掉青色的果皮,露出果核,再经过烘干后就可以进行运输销售。
核桃加工厂厂长米志军介绍,核桃加工设备一天可以加工3万斤干果,在核桃丰收的季节,连续加工一个月,完全可以满足附近村庄核桃种植户的加工需求。除此之外,合作社作为扶贫基地,还低价为已脱贫户提供核桃加工,有劳动能力的已脱贫户可优先来厂里打工,每人每天可收入180元。
四条梁圣地红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岔镇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示范点。合作社每年仅加工核桃一项,就可以盈利20万元左右,加上储存和销售等其他业务,每年又可盈利近15万元,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今年核桃丰收,但是青皮核桃价钱还是不太好,所以我们利用这个核桃初加工厂,方便果农烘干脱皮最后能卖到好价钱。”三岔镇四条梁村党支部书记常建立告诉记者,今年预计脱100多万斤青皮核桃,烘干20多万斤干核桃,收入20多万元,村子今年也能收入10多万元,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黄龙县完成粮食播种13.76万亩。建成苹果高质高效示范区5个、冷气库3320吨,完成果园间伐2176.9亩、老园改造3400亩。引导种植中药材8316.1亩,10个智能蜂场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千亩苹果出口基地1个、肉牛养殖基地2个、食用菌标准化产业基地1个,发展蔬菜1.17万亩。新建苹果防雹网2240.3亩,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649.35万元。积极争取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7876亩,以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为重点,稳步扩大覆盖面和参保率,不断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实施社会化托管服务6.56万亩,覆盖群众1949户。通过一系列益农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