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喜红收鸡蛋 ◀学子们收到了助学金 ●孩子们做康复训练 通讯员 郝丽萍 记者 朱佳雨
弱有众扶,让残疾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安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残疾人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残疾人康复服务、教育就业、产业帮扶等民生福祉持续增强,全区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 精准帮扶,真情服务铸希望
“我了解镇上每一个残疾人的情况,从他的家庭情况、致残原因、生活状况和现在发展的产业我都清清楚楚。”安塞区沿河湾镇残联专职委员李长宏说。
一个乡镇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要全完掌握镇里所有建档立卡残疾人的情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何有效帮助、帮扶?如何正面鼓励、引导?如何及时了解民心民意?如何将助残政策直通残疾人?这四个“如何”在安塞区残联工作人员的埋头实干面前都得到了解答。
“通过全面摸排,我们对全区6883名残疾人建档立卡,实时掌握全区残疾人的基本状况、需求和享受政策情况。并在全区8镇3个街道,12个社区117个行政村都建立了残疾人组织,真正将残联组织建在残疾人身边,就地就近为残疾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安塞区残联主任科员吴永威说。
不仅如此,区、镇、村三级残联组织分别建立微信工作群,向下宣传政策、传达工作要求;收集民情民意,向上反映残疾人需求;推荐残疾人先进事迹,申报扶残助残项目,建立残疾人与残联开展工作的连心桥。
据了解,从残疾人发证起,就要求镇、街残联为残疾人建档立卡,针对每一名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全面告知其在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社会保障、维权等方面可享受到的优惠政策,并遵循残疾人的意愿及时帮助办理。之后,结合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和残疾人访视工作的实施,每年对残疾人状况和需求进行全面摸排,针对性宣传政策,帮助申报项目,全面保障残疾人权益,直至残疾人死亡或者康复等其他原因注销证件。真正将残疾人上门要求的“被动工作”变为残联组织上门服务的“主动工作”。
▶ 技能培训,托起就业创业梦
虽然手指残缺,但并不影响冯喜红快速地装满一盘鸡蛋,只见他一手拿鸡蛋盘,一手飞快地挑起鸡蛋放入盘中。“这多亏了残联对我的帮助。”冯喜红感激地说。
冯喜红今年50岁,是安塞区沿河湾镇高家峁村人。因为家里贫寒初中毕业后就入伍当兵。“当兵三年退伍后,我就当保安、打零工,什么都做,一年才挣个一两万元,吃都吃不好。”回想当初的生活,冯喜红不免唏嘘。
穷则思变,冯喜红的战友退伍回家建起了养鸡场,带着学习考察的心思,冯喜红前去帮忙,三个月后,冯喜红学到了一些经验。
2000年,冯喜红投资2万元,在村中建起一个小型鸡棚,引进500只鸡苗,开始了他的养殖事业。
虽然棚小,鸡少,但这并不妨碍冯喜红将全部心思用在养鸡上。两年后,他又投资40余万元扩大鸡棚,引进了5000余只青年鸡,将养鸡事业逐步规模化。
规模扩大后,冯喜红更忙了。“一天时间不够用,虽然累,但是收入高了,我忙也高兴。”冯喜红说。
2013年,冯喜红在一次粉料作业中由于操作不慎,手被卷入粉碎机的皮带,手部四只手指不同程度截肢,不幸终身残疾。
虽然手指残疾,冯喜红没有时间气馁,治疗出院后,他很快便又投入到养鸡事业中,他说:“上万只鸡在鸡棚里等着,我哪敢休息。”
安塞区残联工作人员了解到冯喜红的情况,给他3000元产业扶持金,经常上门询问他的养殖情况,鼓励他坚定信心,乐观生活。
“残联的干部经常到我家来,一有养鸡的技能培训他们就叫去我参加,非常热心。”冯喜红感激地说。
2019年,身残志坚的冯喜红花费22万元又建了一个新棚,摸索出两个鸡棚循环喂养的模式。“这样的好处是消毒方便,而且能有效减少鸡生病的概率。”冯喜红说。
装满盘的鸡蛋高高地摞起几摞,冯喜红开心地说,“今天要给超市再送些,这几天在一直给我打电话催我。”
冯喜红的鸡蛋个大又匀称,受到各大超市、酒店的青睐,“一天能产蛋150盘左右,隔两天就要送一次。现在批发价一盘24块5,今年预计能卖9万多元。”冯喜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受到残联帮扶的还有很多人……化子坪镇红咀村种植户李世伟的西红柿出现了病虫害,残联专职委员很快就上门了解情况,帮助他解决了问题;建华镇蛇沟村村民孙飞虎种植玉米和三个大棚,收到了残联送来的化肥,领到了5000元产业扶持金;残联向招安镇枣湾村36户残疾人集中发放了鸡苗490只,猪崽42只……
一户户了解、一项项解决,用的是真情;一件件实物、一组组数字,用的是实意……
安塞区残联副理事长王义介绍,安塞区大多数残疾人主要从事种植养殖业,有苹果、大棚、养殖等,收入不高,但相对稳定,这也比较适合、方便大多数农村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今年以来,区残联加大残疾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实施残疾人阳光增收项目和自主创业项目112户,每户补助5000元。鼓励砖窑湾镇残疾人白晓盘活利用农村闲置撂荒耕地创办家庭农场,并确定为安塞区残疾人产业发展示范点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
▶ 应享尽享,社会保障全覆盖
任海连站在延安新东康复医院的康复训练室门外,透过窗口看着女儿在听话地配合老师的要求做平衡训练,当老师给她竖起大拇指时,女儿高若雪粲然一笑,任海连压抑的心情一片明媚,她也不由得笑了。
任海连是安塞区坪桥镇东沟村人,和丈夫结婚一年后,女儿高若雪出生了,粉嘟嘟的女儿为家里带来欢声笑语。
但厄运也接踵而至,高若雪两岁多了还不会说话,任海连只以为是孩子说话慢,可眼看着孩子都要上幼儿园,还无法与人正常沟通。
这一发现令任海连夫妇焦急万分,经过西安儿童医院和几家大医院的检查后,确诊女儿竟然是言语、智力综合障碍。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任海连夫妇来不及伤心难过,就带着高若雪开始了漫漫求医路。
医生的建议是做康复训练,让孩子在长期坚持康复训练下慢慢好转。
考虑到西安离家太远,价钱也贵,任海连带着女儿回到了安塞,在一家私人康复医院开始康复训练。
这一做就是一年。
“每天都做康复训练,一次一个小时,一次100元,孩子爸爸到处打工,我也尽量节省开销,一年还是花了4万多元。”任海连说,“这让我们本就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
安塞区残联在了解到任海连家的情况后,向他们讲解了关于残疾人康复训练项目的政策,并向他们推介了西安、延安的几家定点康复医院,他们可以选择一家定点医院给孩子做康复。“一年花费2.5万元用于康复训练,合疗报销过,项目的钱用上,我们就不用再花钱了。”任海连感激地说,“2018年之前,我们做康复都是自费,花了10多万元。2018年开始,康复的钱不用出了,只用花点来回路费。这几年,康复训练上我们节省了很多钱,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残联帮助我们。”
“高若雪刚来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现在能配合老师做康复,她的进步非常大。”主治医师常娜说,“坚持康复,孩子会越来越好。”
延安新东康复医院项目办主任郭红梅说:“目前,在我们医院做康复的安塞人有47人。他们有的人每天按时来做康复,有的人就住在医院的宿舍里,按照主治医师的要求训练。”
据了解,安塞区残联在残疾儿童康复和规范残疾儿童康复项目办理结算,由原先的一个周期办理一次结算一次,改为当年办理当年服务,费用一个季度结算一次,极大地减轻了康复机构和残疾儿童家庭负担。目前落实了66名0~16周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救助项目,每人每年补助2.5万元。
“非常感谢国家对我们的资助,感谢残联对我们的关心与认同,给予了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份鼓励,这些资助在别人看来也许不是很多,但是对我来说,这笔资助可以让我走得更远些,让我感受到世界充满着爱。”受助学生代表白楠楠感激地说道。
考上大学是对一个孩子勤学苦读的最好回报,但是对于经济基础差的家庭来说,这样的喜讯却夹杂着哀愁。为了让今年考上大学的残疾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家庭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8月12日,安塞区残联举行2022年“情系学子 助梦远航”的助学活动,意在鼓励学生们要树立远大理想,不管是在大学期间,还是在以后的发展中,阳光自信、努力学习,脚踏实地、奋力拼搏,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白楠楠领到了5000元资助金,她说:“我会认真学习,等我有能力了,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爱的光芒。”
和白楠楠一样,19名应届残疾大学生和困难残疾人子女大学生也领到了5000元。除了大学生,安塞区残联会同教育局和卫生部门对安塞区27名适龄残疾青少年进行入学上门鉴定,12人落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5名免于就读,对10名无法入校的青少年,全部建立学籍落实送教上门,保障每个适龄残疾青少年都能有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对50名困难残疾人家庭学生及残疾学生每人资助1000元。
目前,尊残、助残、扶残的优良传统得到继承和弘扬,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残疾人事业的浓厚氛围逐步形成,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安塞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