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必然选择。按照这个要求,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建设。
马克思作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其对社会的认识和研究有着独特的思路与方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唯一思想理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社会学体系却与马克思主义发展不相协调,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急需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和建设,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成为中国社会学主流,以更好指导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研究体系三个方面,要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更加完整完善,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
第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命名的著作极少,比较典型的著作是郑杭生、刘少杰等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但这个书是2006年出版的,此后再无新版。这凸显出的最大问题就是版本陈旧,没有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相关内容收录进来。2011年,高教出版社出版了马工程版的《社会学概论》,2020年12月再版了这个教材。在马工程《社会学概论》教材中,对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作了补充,尤其是增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社会学理论贡献”等新内容,弥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的不足,但是由于《社会学概论》是教材,其重点并不在于详细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因此,很有必要再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或出版其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相关著作。
第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体系建设。社会学方法论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属于批判主义。当下,社会学方法体系,尤其是方法论,主要还是孔德系的社会学方法论,即实证主义占据主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如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阶级分析的观点等,在社会调查研究中,一直都在使用,但却较少提及,更多提及的还是实证主义,这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中未被充分重视。而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体系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很有必要出版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的相关书籍,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体系建设。对于实践研究的社会学著作,很多体现的都是孔德系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即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解释和研究中国社会现象,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所以,现已出版的社会学研究著作,缺乏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印迹。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非常有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中国社会现象,尽快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相关著作和文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一个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体系。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内容的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含的三个主要内容。
从现有的研究和著作来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现有的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命名的著作太少,尤其是没有最新的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著作;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的著作基本没有,常见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这样名称的著作;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应用研究类的著作较少,由于理论和方法分散,以及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著作较少,所以,现有社会学研究成果更多体现的是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作为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其社会学体系理应健全和完整。因此,亟需加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体系建设,这不仅是学科发展意义上的需要,更是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客观要求。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