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0日
乡音里长满了故事
记者 侯忠义 贺秋平 干雄焱
  “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2022年10月26日下午,时隔7年,再回延安,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乡音里,满含牵挂,长满了故事。
  酸菜、麻汤饭、油圐圙、扁食(饺子)、“八大碗”……习近平总书记与安塞区南沟村村民拉起了家常。说到“八大碗”,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八大碗’过去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现在大家都能吃到了,说明你们吃得好了,过得好了。”
  在延安中学学生餐厅考察,看到餐厅档口摆放的“陕北四大碗”,习近平总书记又说到“陕北八大碗”,并一一列举“陕北八大碗”的菜品。“总书记对陕北饮食如此了解,可见他对陕北老乡生活有多关心!”餐厅负责人李志峰感动地说。
  “陕北八大碗”以肉食为主,是过去生活艰难的岁月里,陕北农村宴客的最好款待,一般用于婚丧嫁娶等重要宴席,光景好的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八碗”。即使到了现在,陕北许多地方还把参加新婚宴席称为“吃八碗”。
  陕北人曾梦寐以求的“吃八碗”,是当年贫困日子的缩影。过去陕北生活的艰难,给总书记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深情地回忆道: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正月里吃年饭,“宁穷一年不穷一日”嘛,但到三四月就没饭吃了。春耕时,家家户户都把唯一的粮食留给种地的壮劳力,婆姨带着孩子出去讨饭。当地人谁见了,只要有一口干粮,都掰一半给人家。当时,要饭现象是普遍的,有的大队还给出去要饭的开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插队时,曾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
  标是什么?”
  老百姓给出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别管吃什么,半年糠菜半年粮也没关系;再进一步,当地的土话叫吃‘净颗子’,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他们认为那就高不可攀了,‘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说是‘天堂的标准了’,是‘下辈子的愿望’。”
  那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总书记当时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一直是总书记深深的牵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老区推进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 

  “扶贫得有真办法、实举措、硬功夫。”殷殷嘱托,催人奋进。延安用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延川、延长、宜川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7.62万户20.52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老区人民开启了小康路上新生活。
  如今,乡亲们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顿顿大米、白面,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陕北八大碗”、油圐圙、油糕、黄米馍馍……当年曾奢求的“天堂的标准”“下辈子的愿望”早已成了普通人家过的平平常常的日子。2021年9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陕北与老乡亲切交流时感叹:“现在不是说稀罕吃白面和猪肉了,反而有时候吃五谷杂粮吃得还挺好。”
  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深情地说:“记得当年我到农村去,当地‘秀才’跑我那儿来宣讲,说‘咱们今后现代了,那都不一样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包子饺子肉丝肉片’。”与陕北的父老乡亲一样,昔日乡村里大伙“想破天”的心愿,今天已是中国大地上普通人家过的平平常常的日子。
  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话语温暖、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老乡们生活越来越红火。
  深深的牵挂,殷切的期盼,愈加强烈,愈加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