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何其芳(1912年-1977年),原名何永芳,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对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到延安前
1912年,何其芳生于四川省万县,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进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并开始创作新诗。1931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何其芳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36年,何其芳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汉园集》(诗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193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四川,在万县师范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创办《川东文艺》,后到成都中学任教,创办《工作》杂志,发表了《论工作》和《成都,让我把你摇醒》,表现了对当局消极抗战的愤慨。
延安时期
1938年8月底,何其芳和沙汀、卞之琳等人一起,从成都穿过封锁线,来到延安,住城北旅社,很快受到毛泽东的接见,稍后到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时期延安诗坛上,何其芳是最早奔赴延安的诗人之一。这位早在来延安以前,就以他婉约幽渺的诗风而倾倒无数青年男女的汉园诗人,在抗日战争的炮火硝烟里,走出精美细致的唯美主义的艺术之塔,来到了当时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延安。延安军民热诚的抗日激情和延安清新自由的民主气息,使这位习惯了在黑夜里歌唱着心灵忧伤的多情敏感的诗人,一扫冷艳哀凄的梦幻色调,用他那敏感的心灵和优美的笔触,奏响了礼赞民族解放历程的琴音,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这时期创作的《我歌唱延安》《我是怎样到延安来的》,热情讴歌革命,在知识分子中产生很大影响。
1938年11月,何其芳响应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到前方去”“到敌后去”的号召,和沙汀带领21名学员跟随贺龙将军渡过黄河,到晋西北和冀中根据地活动,编辑教材和《战斗报》。1939年7月1日回到延安后,他担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1941年底发表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和《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在青年中产生广泛影响。
1942年,何其芳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在会上发言表示,感觉到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灵魂迫切需要改造,成为会上的主流倾向。之后,何其芳的创作减少,开始转向宣传和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10月16日至17日,何其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论文学教育》一文,进行自我批评。
何其芳到延安前不会跳舞。在延安的舞会上,他一遇到女舞伴潇洒自得的目光,便腼腆得手足无措。鲁艺学员井岩盾特意给何其芳找了一个同样有些腼腆的女舞伴,她就是文学系第三期的女同学牟决鸣。大概是心有灵犀,两个人能够在舞场里进退自如,翩翩起舞。后来,何其芳和牟决鸣由师生发展成为夫妇。1942年7月的一个周末的晚上,他们和周立波、林蓝共两对新人,在一孔窑洞里同时举行了婚礼。
在延安9年的工作学习和写作生活中,何其芳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收获。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和散文创作,均收录在1945年出版的诗集《夜歌》和散文集《星火集》中。
1944年4月,何其芳跟随以林伯渠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从延安到重庆。何其芳与刘白羽、傅钟等同志在代表团的文教组工作,他担任该组宣传部副部长,任务是介绍延安整风及文艺界情况,同时兼管《新华日报》副刊和做文艺方面的调查工作,住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6月25日的诗人节,何其芳向参加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会的诗人们报告了华北敌后诗歌运动。之后又参与了与胡风等人就碧野作品《风砂之恋》展开的文艺理论探讨,1945年1月返回延安仍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员兼研究室主任。
1945年8月日本刚投降,9月,何其芳又一次前往重庆,做文艺界统一战线工作。他到重庆后,住曾家岩50号(即“周公馆”),并担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直至1947年3月,他返回延安任朱德秘书。
离开延安后
1947年4月至1947年9月,何其芳在晋绥中央城工部工作。1947年11月至1948年1月,他在晋察冀中央工委代理朱德同志秘书;1948年1月至11月,在晋察冀平山县参加土改;同年12月至1949年3月,在河北建屏县(后为平山县)马列学院任语文教员;1949年3月至1953年2月,在北京马列学院(后为中央高级党校)任语文教员;1953年2月至1977年,他调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归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副所长、所长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新中国成立时,何其芳写下了《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篇。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党委委员、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以及《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研究班主任,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文革”中,何其芳受到冲击,但后期仍写了纪念周恩来、毛泽东等人的诗歌、散文。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他写了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此外后期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何其芳在北京逝世。(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干部培训中心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