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5日
“徽”光闪耀延河两岸
记者 高乐 强国峰
  穿越数十载时光,岁月风雨未曾磨灭延安人镌刻在骨血中的“红”色印记。宝塔山上,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是蓝天白云下的最美景致;延河之畔,熠熠生辉的闪亮党员徽章是各行各业党员干部着装的固定搭配。
  新时代的圣地延安,全市16.6万名党员万众一心、勇立潮头,以忠诚、干净、担当的作风,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在一项项重点工作中创造了不凡业绩,在一次次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亮眼答卷——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连续五年全省优秀,组织工作改革创新连续两年获全省一等奖、特别荣誉奖,延安干部培训学院被中组部列入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圣地延安·智慧党建”获首届“数字陕西”建设成果最佳实践案例奖,“同一个家”党建创新做法入选全国城市基层党建优秀案例……
  近年来,延安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力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推动全市党建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奏响了一曲红色热土上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壮歌。
  坚定信仰,镌刻初心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掌声与热泪相伴,感动和激励常在,激情与力量交融。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
  “从2012年到202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时代篇章。十年里,我也从一名学生成长为一名青年党员,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为一名职称评审工作者。置身于历史巨变之中,我感受并亲历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斗前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宝塔区职称评审服务中心干部王文晖表示,身处新时代,当以“学习”为楫、以“务实”为帆、以“担当”为翼,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绽放青春光芒。
  随着“快递进村”这一民生工程在延安深入推进,快递专线开通到了延长县罗子山镇红薯种植大户冯毅家门口,让他家的收入翻了几番。正在手机上阅读党的二十大有关内容的冯毅喜滋滋地说:“有党的好政策,咱农民的喜事会越来越多。”
  步入延安卷烟厂制丝车间,烟草原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工艺质量管理员高强跟往日一样,小心翼翼地沿着生产线巡检,不遗漏一个部位。他表示,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将立足岗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近来,从机关到企业车间,从城市到田间地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正在延安大地上蓬勃兴起。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十年来,延安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教育中心内容,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领党员干部自觉接受思想洗礼和党性锤炼,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追赶超越的政治责任。
  一方面,立足延安“大学校”,开展“大培训”,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延安学习书院、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等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追寻初心、汲取力量,锤炼党性、砥砺奋进的重要学习平台。走进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抗大纪念馆、“三战三捷”纪念馆等党史学习热门“打卡地”,与革命先辈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已成为党员干部最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立足当地实际,组织开展系列党性教育活动,推动党性锤炼走深走实。开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学习班、举办“回望延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等大型展览,开发《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近百门精品课程,出版《延安》《学习》教育季刊,编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延安实践案例选编》,制作并推送党史党性教育系列片《回望延安》,让延安精神在接续奋斗中绽放新时代光芒。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共有党员干部103万人次来延安接受红色教育。
  在一次次净化灵魂的红色“寻根”之旅中,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在一次次汇聚智慧的思想碰撞中,延安党风政风呈现出新气象——
  在历史底蕴与时代气息交融辉映的延安大地上,“听党话、跟党走”的呼声响彻山川大地,激励着圣地儿女不断向前。
   招贤纳士,广聚英才
  “乡村振兴怎么办?父老乡亲说了算。驻村干部只要干,乡村面貌就能变。延安精神代代传,农民不富誓不还。”这是宝塔区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中,宝塔区临镇镇庙塬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孙颜荣流露出的心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孙颜荣带领群众修路、通水、通电、美化村庄、发展产业,把一个500多人的贫困村建成市级“文明村”。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中,宝塔区唱响了“关键在人、重点在干”合奏曲。去年以来,宝塔区围绕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实际需求,积极吸纳、引进乡村振兴各类人才1681名。像孙颜荣一样,这些人才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吃苦耐劳,真抓实干,或带领村民改变村容村貌,或发展林果、畜牧、食用菌、乡村旅游等产业,全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是我市汇聚先锋力量,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的一个缩影。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延安市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重实绩、重实干的用人导向,灵活运用“三项机制”,加大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疫情防控等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创新推出招聘乡村振兴专员、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后备力量、大学毕业生村级后备力量“带薪”培养机制等一系列务实举措;持续实施“建苗圃”工程,成批量、经常性地轮训干部,有计划、分批次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一线历练,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激励干部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
  据悉,十年来,延安市先后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扛硬活、打硬仗的干部3158人,其中从市派第一书记中选拔县级干部72人,累计培训干部逾百万人次。
  2019年,李鹤林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扎根延安。嘉盛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院士工作站的助力下,可降低油田约20%使用成本的特殊螺纹油管面世,这意味着在石油机械高科技领域有了“延安首创”。
  广聚天下英才,“智”绘出彩画卷。近年来,延安市扎实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圣地英才计划”十大人才工程,广泛吸纳和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为延安转型发展献智献力。
  建立延安市高质量发展智库,组建“红色筑梦博士创业联盟”,举办以“红色筑梦·创业延安”为核心品牌的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一个更加美丽、更具活力、和谐文明的延安已张开双臂热情拥抱八方来客。
  实干为民,硕果累累
  金秋十月,走进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4700亩苹果园里硕果累累,淡淡的果香沁人心脾,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曾经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到如今的小康示范村,辛户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村里的“领头雁”——云岩镇副镇长,辛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延刚。
  扎根基层30多年来,张延刚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要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引水上塬、开山修路、通电照明、建起果园、成立云辛果业专业合作社……在他的一步步带领下,辛户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500元到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从温饱问题无法保证到46%的家庭住进了“小别墅”。
  眼下正是大棚新茬蔬果即将上市的节骨眼。安塞区农业农村局党委抽调60多名党员组成秋收、秋播、秋销“突击队”,深入大棚、果园、市场,帮助农民发展产业、提高收入,受到群众频频点赞。
  在乡村振兴这个阵地上,“头雁”领航、党员靠前已成热潮。放眼延安乡村,一群“头雁”振翅高飞,以羽翼为笔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村集体经济从“花开一枝”到“百花齐放”,引领群众奔向幸福美好生活。
  围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延安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抓实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振兴。近几年来,中省市县累计投入4.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市1797个村集体经济全部实现“清零”,更多贫困群众搭上了增收致富“顺风车”。
  非凡十年里,基层党建亮点满满,党员干部担当实干,撬动各领域党建活力迸发、成果迭出——
  在纵深推进城市党建的过程中,延安市大力实施城市社区“强基”工程。市县共投入近3亿元,对城市社区阵地进行升级改造,全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目前,全市21个街道层级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区层级建设党群服务中心126个,覆盖率达91.3%。创新推出“同一个家”党建工作法、“四委两长”工作法、“红色磁场”党建品牌等,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
  在党建“红色引擎”的有力推动下,国企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破利益藩篱,51户市属国企重整为16家集团公司,企业架构实现战略性重塑。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市区千余名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下沉到基层一线,全力做好宣传动员、卡点值守、管控排查、测温验码、核酸检测等工作,共同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
  ……
  激情涌动,“徽”光闪耀,勇挑重任,担当作为。这是一片红色火种燎原的土地,也是一片红色旗帜屹立不倒的土地。万余名党员干部在这里汲取信仰的力量、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实干的力量,在各条战线、各自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星火之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力量,以“奋斗之姿”书写新时代党建工作“延安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