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在路遥逝世三十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路遥画传》首发式上的发言摘登
    杨宏兰
    高子伟
    路茗茗
    梁向阳
申朝晖
    张艳茜
    李明泽

  路遥,一座精神的灯塔
   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宏兰
在一个人离去30年之后,我们来到这里共同缅怀他,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是表明路遥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二是表明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从来没有忘记他。
  我和路遥是校友、系友。1987年学校50周年校庆时,我曾远远地望见过他。当时,他穿着一身灰蓝色的西服。其时正是《人生》获奖的时候,路遥名声大振。我们进校才两年,对这位学长充满了敬意,文学青年的梦也越做越长。
  我们终究没有路遥的恒心和才情,只能是平淡碌碌的中文系毕业生,大多成了语文老师或者行政部门的干事。但心中的文学梦从来没有破灭过。那种对文学、对美好的渴望,让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努力着。我不止一次看《人生》、看《平凡的世界》、看《早晨从中午开始》,至今我还能背诵《平凡的世界》的开头。
  之所以成为路遥的“铁杆”粉丝,除了他是我的校友学长,更多的是他作品中透出的那种永远昂扬向上、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那种艰难困苦中透出的人性光辉深深地吸引着我。当我苦闷、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高加林在地里劳动时磨出血泡的双手,就会想起孙少平走向操场拿起黑馍馍的窘迫,就会想起贺秀莲舀在孙少安碗里的稠米汤。苦难终将过去,路遥和他的作品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后来我下到县区,尽管从事着繁杂的政务工作,但对文学的热爱从来没有改变过。尤其是到甘泉工作以后,知道了路遥的《人生》是在这里写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是在这里誊抄的。路遥生前曾说:“甘泉是我的创作福地。”甘泉宾馆还有他的一尊雕像,宽框眼镜,手指夹着一支烟,深邃沉思的眼神望着远方。我们把过去路遥常和朋友聊天的老县委院改造成了“路遥书院”,并辟出七孔窑洞,建成了“路遥在甘泉纪念馆”。我们把路遥写作之余经常在洛河边散步的小道取名为“路遥小道——一条通往心灵的小路”,我们要用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精神去建设爬坡过坎的甘泉。
  因为路遥,甘泉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学之乡”的称号,而且是全国的第一个。因为路遥,甘泉热爱文学的人越来越多。路遥让甘泉的文化人活出了一种高贵、一种自我、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礼赞,这也是路遥毕生讴歌和期望的。
  在我主管全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后,我也竭尽所能地学习路遥、宣传路遥,为我们延安的作家、文艺工作者创造让他们潜心创作的环境,尽可能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感谢路遥、感谢这位尊敬的学长对我一生的影响。我永远记着他说过的那句话:“唯一能自慰的是,我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计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不死的人类之树。”
  路遥归来!
  路遥精神不朽!
  传承路遥精神 培养时代新人
  延安大学校长 高子伟
  路遥是延安大学的优秀校友,是唯一同时获茅盾文学奖、“改革先锋”和“最美奋斗者”三项荣誉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鼓舞和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激扬青春、砥砺奋斗,成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丰厚营养和鲜活教材。学习、传承、弘扬路遥精神,是延安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我们将路遥精神纳入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建立了路遥文学馆,获批路遥研究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开设了路遥研究课程,创排了舞台剧《路遥的世界》,形成了用路遥精神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老领导申沛昌先生、校友梁相斌先生以及我校梁向阳、袁广斌等专家学者积极为路遥著书立传,深入挖掘、整理、研究路遥的有关资料,形成了《路遥传》《路遥与延安大学》《路遥的大学时代》等一批路遥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今年,我校又与新华出版社共同策划编写了《路遥画传》,旨在通过言简意赅的叙事方式,图文并茂地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路遥的方式,为路遥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路遥人生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创作和生活的珍贵资料,以此表达延大师生对路遥逝世30周年的深切纪念。我们将持续学习、宣传、研究路遥精神,激励更多的延大学子“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专家能够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延安大学,帮助我们把学校建设成无愧于辉煌历史、无愧于党和人民期待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愿父亲的作品能够激励更多的人
  路茗茗
  我的父亲出生于陕北的一个农民家庭,因为贫困,家中没有能力供父亲读初中,只希望他在小学毕业以后,能尽早地投入生产劳动。但父亲从小就爱读书,尽管生活非常艰难,他依然艰难地完成了初中学业。这段学习时光虽然短暂,却一直激励着父亲,使他对大学校园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憧憬和渴望。
  1973年,父亲参加了高考,想要进入向往已久的大学继续深造。然而,因特殊的时代因素,父亲并没有被顺利录取。在这样令人沮丧的时刻,是曾任延川县委书记的申昜老先生伸出了援手,向时任延安大学中文系招生负责人申沛昌老师举荐了我的父亲。最终,延安大学录取了我的父亲。
  延安大学的赏识与信任,影响了父亲的一生。进入延安大学是他人生和文学事业的重要转折点,为他写作《平凡的世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父亲在十八九岁时,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规划和设计,那就是要在四十岁以前做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就是他后来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呕心沥血创作的《平凡的世界》。
  荣幸的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没有辜负父亲的努力与期望。一经出版,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父亲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生活最真实的苦难和人性中最坚强、最美好的一面,也写出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声。或许也正因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才会在《平凡的世界》中找到共鸣。
  父亲生前身后获得过许许多多的荣誉,这是大家对他文学事业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人生、人格的最高褒奖。在此,我要再次感谢在座的所有人,感谢延安大学,以及千千万万喜爱路遥作品的读者们。也愿父亲作品中所传达的积极、奋斗、勇敢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励更多的人。
  呵护路遥的精神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梁向阳
  路遥是我国当代已故著名作家,被公认是继柳青之后文学陕军的杰出代表,他用文学给奋斗者以力量,他的作品鼓舞了亿万城乡青年向上向善、投身改革开放的浩大洪流中。
  延安大学是路遥的大学母校,路遥是延安大学的优秀校友。据我了解,路遥青年时代在最渴望上大学的时候,延安大学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这样,路遥有机会储备了充足的文学能量,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学视野。路遥工作后,延安大学多次以实际行动支持这位优秀校友。1992年,路遥出版《路遥文集》时,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他5万元的资助。1995年,路遥病逝三周年时,学校毅然把这位优秀校友安葬在母校的后山,让广大学子守护着路遥的精神世界。再之后,延安大学成立了路遥研究会,建成了我国第一家路遥文学馆,自觉承担起路遥文学精神的解读与传播工作,学校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路遥研究基地。
  陕西省作家协会,是路遥生前工作了16个年头的单位,也是路遥的优质飞翔平台。路遥所有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早晨从中午开始》等,均是在省作家协会担任编辑与专业创作人员时创作的。
  路遥生前,省作家协会坚定地支持他的工作与创作;路遥病逝后,省作家协会也一如既往地支持路遥研究与路遥精神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省作家协会与延安大学就是一家人,呵护路遥的精神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在路遥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前夕,举办这场“路遥逝世三十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暨《路遥画传》首发式”,既是对路遥先生的缅怀,也是路遥研究再出发的新起点。为此,省作家协会愿共同推动路遥研究走向更加广阔与深入的新境界,给新时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文学经验。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创新路遥文学精神
  延安大学路遥与知青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申朝晖

  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纪念路遥逝世三十周年,重温路遥的伟大文学成就,见证《路遥画传》的出版发行。这是延安大学全体师生纪念杰出校友的隆重仪式,也是每一位中文学人所接受的庄严文学洗礼。
  我们对路遥的缅怀,主要体现在对其作品的阅读中,《人生》《平凡的世界》《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些新旧交替时期城乡结合的交叉地带中人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变化,曾伴随着我们在夙夜苦读中枕戈待旦,让我们在绝望的深渊凝视高远的苍穹,获得精神的振奋与前行的动力。路遥的作品,不是精致典雅的庙堂之作或缠绵悱恻的风月之说,而是底层奋斗者发自于灵魂深处的呐喊、嘶吼,他的文字虽然有些粗粝、素朴,但那是生命未经雕琢的本相,有着最为摄人心魄的原始力度。路遥的作品,不是“假大空”的说教之词或凌空高蹈的现代性体验,而是底层劳动者源自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书写。这里有苦难、失败,甚至绝望、忧伤,却以其真诚质朴的情感与宽容博大的胸怀,产生了抚慰人心的重要作用。
  我们对路遥的缅怀,意在承传他的文学精神,养成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生成忠于祖国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路遥的文学精神是从延安精神发展而来的,也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脉相传而来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一代代延大学人铭记于心的风骨与担当。
  作为延安大学《路遥研究》这门课程的讲述者,作为路遥文学研究的参与者,作为路遥文学精神的宣传者,我们将会进一步赓续延安红色文化血脉,坚守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创新路遥文学精神。
  以人民为主角为人民而写作
  作家张艳茜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距今整整30年了。但是,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却赢得了持续而广泛的读者市场,构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一个文学现象。
  路遥和路遥的作品产生的影响何以延续至今?我想,首先在于他对普通劳动者命运的始终关心和真挚的爱。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从人民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表现他们的痛苦和欢愉,反映他们的愿望和心声,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而写作。
  路遥和路遥作品的影响何以延续至今?还在于路遥坚持与写作目的和写作内容一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精神内核,就是人民性。体现在创作上,就是对人的高度关注,对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命运的关注。路遥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记录,感应时代脉搏,紧随社会节奏,以人民作为主角,以人民为对象,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命运和疾苦。而现实主义作为作家认识、把握和表现社会的一个原则和方法,更易于为创造新生活的广大普通劳动者所接受。
  一部《人生》,一部《平凡的世界》,为路遥的生命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三十年来,依然有很多人在路遥的作品里可以找到精神上的共鸣,给人理想的光芒和力量,给人以思想的教育和心灵的震撼,激励着无数年轻人不懈地奋斗着。
  以路遥为榜样,珍惜青春,热爱读书
  延安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李明泽
  作为一名陕北人,也作为一名延大人,对路遥,我一直都有着一份亲切,一份熟悉。这是和路遥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源自地缘的一份亲切,是漫游路遥笔下的文学世界所带来的一份熟悉。路遥是我们这片黄土地的骄傲,他的文学功绩,他的不朽精神,他书写黄土地的执着,都令我无比崇敬。在进入延安大学之后,我也有了更多的途径去走近路遥、了解路遥。如拜谒路遥墓、参观路遥文学馆,拜读梁向阳老师的《路遥传》,参与有关路遥的各种活动讲座等。我也有幸多次参与路遥研究的会议,在各位老师的分享、讲述中去读懂路遥,去感受路遥。这些经历,都使我对路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一直记得申沛昌老校长的殷切期盼。他希望我们延安大学数以万计的同学们能够以路遥为榜样,用路遥精神学习路遥,在路遥曾经学习生活过的这个“温暖的摇篮”里,珍惜青春,热爱读书,努力把自己培养和淬炼成党和国家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