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7日
宋侃夫
    ●宋侃夫
  人物介绍
  宋侃夫(1909年—1991年),原名民奎,又名坎福,别号惠群,江西萍乡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专家之一。宋侃夫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鄂豫皖苏区军委参谋部处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电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参谋部三局局长、西路军三局局长、延安鲁艺党总支书记等。解放后,他担任全国总工会第九届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到延安前
  宋侃夫1910年生于江西萍乡,1922年随父亲到浙江,在杭州市立小学读完高小课程后,1924年就读于浙江省杭州甲种工业专门学校。1925年4月,他加入国民党。“五卅”惨案发生后,宋侃夫在声援上海工人的行动中表现出色,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并参加反帝大同盟,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宋侃夫还曾任浙江大学工学院中共党支部书记。
  1926年10月18日,中共杭州地委在西湖公众运动场召开市民庆祝大会,宋侃夫上台作了支持夏超独立的演讲,成为全市学生界的知名人物。1926年冬,他转为中共党员,暂时负责杭州团的工作。1927年2月赴武汉,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处鼓动科任干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宋侃夫回到杭州,8月任杭州支部工作指导委员会书记、中共杭州地委委员。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被投入浙江陆军监狱;1928年6月,转到国民党浙江省反省院普通院;1930年4月获准保外就医,与共青团杭州中心市委书记接上了关系;9月从杭州到上海,任上海法南区委秘书长、组织部长。1931年初,宋侃夫调到中央特科无线电科学习报务和机务,之后又学习无线电工程原理和无线电机械装配。9月,宋侃夫和同事徐以新奉命从上海赴鄂豫皖苏区,在鄂豫皖苏区军委参谋部任处长,负责谍报和机要工作。
  1932年2月,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部电台在河南省新集(今新县县城)南门外钟家饭的一间简陋小屋中诞生,宋侃夫任电台负责人,兼管译电。1932年5月,红四方面军电台扩建成两个台,并与中共中央电台接上了信号,宋侃夫任一台台长。之后,他随红四方面军部队参加多次反“围剿”战斗,1935年参加长征,担任红军总司令部参谋部三局局长,统一领导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全部电台(共计12个台)。他破译了许多敌军密码,报给总部和中央红军,为红四方面军粉碎敌军“围剿”和配合中央红军顺利长征提供了准确的情报,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6年10月,宋侃夫又随西路军西征宁夏,任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电台台长、电务处处长、西路军三局局长。西路军失败后,他突出重围,独闯沙漠,终于遇上救援西路军的汽车。
  延安时期
  1938年春节前,宋侃夫与部分西路军战士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和热情鼓励。毛泽东曾高度赞扬宋侃夫:“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呀!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
  同年7月,宋侃夫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9年3月,他毕业后先后在陕北公学政治部主任、党总支书记,在延安工人学校任教,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党总支书记,在延安大学任组织科长、党总支书记、干部处长、政治处主任、秘书长。
  1942年5月,宋侃夫作为“鲁艺”党总支书记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离开延安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底,宋侃夫重返部队,到晋冀鲁豫根据地工作。1947年8月,他被任命为中原野战军第十二纵队政治部主任。11月,他担任湖北江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纵队党委和军区党委委员。
  1949年7月,湖北沙市解放后,宋侃夫一直在湖北省任职,先后担任沙市军管会主任、沙市市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省总工会主席、省劳动局局长、省委城工部部长;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市副市长、市长、市委第二书记、市委第一书记;湖北省委常务书记兼武汉市委第一书记、中央中南局委员。1978年10月,宋侃夫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1982年9月,他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为中共十二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1年4月4日,宋侃夫在武汉病逝。(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