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两位妈妈在讨论。
一个妈妈说:“我家孩子3岁,从小到大给他买绘本的钱都小几千,可有什么用?他还是一点也不懂事,不听话!什么都跟其他孩子差一大截!”
另一个妈妈说:“小几千算啥?我家都花过万了,整整一面墙!每周必须读至少5本绘本,其中一本还必须是英文的。一开始小孩哪有坐得住的,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
听罢这样的交流,我愈发觉得,但凡好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长们都是不加理解的迷信,可真是件伤财又坑娃的事儿啊!
一套绘本少说几十块,多则几百块,几千几万的投入不是小数。经济实力强没话说,为了孩子我愿意。可花了钱还看不到效果,心里是不是犯嘀咕?
绘本买来了,娃娃读着开心就好,但每天定量还得带英文,小小年纪就领了硬指标,也没被问过愿不愿意,娃的不开心指数也难免上升。
所以,这么读绘本有什么用?——追究下去,只会觉得伤财又坑娃。
不过我倒是觉得,读绘本干吗一定要“有用”?——“有趣”不就行了吗?!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任何教育手段都必须以“有趣”为出发点。用兴趣点燃孩子的感受、激发他们的潜能。读绘本,亦是如此。
如果一味按照成人的想法去达到某种目的,那只能称之为“灌输”。
我曾经也陷入对绘本的迷思,一度把绘本看作育儿良方,可以针对孩子的情况对症下药。换句话说,就是想让绘本“有用”。
有一段时间,孩子不爱刷牙我就给她读《牙婆婆》、不吃蔬菜就读《肚子里的小人》、不爱洗手就读《根本就不脏嘛》……可孩子似乎对这一类“教育目的”太强的绘本不感兴趣,书是读了,不爱刷牙、不吃蔬菜、不爱洗手的毛病依然如故。
如果我提醒她:“要刷牙哦,还记得《牙婆婆》里面的故事吗?”那么,从此以后她便对这本书不再提起兴趣,大概在她的认知中,这本书让她意识到得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从而带有了某种约束的特性,不再给她带来阅读的快乐。
她反复爱读的是真正能引起她共鸣的那些绘本,能打动她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形象、某一句反复提起的话。甚至有些绘本根本没有字,也没有情节,一切全靠想象,她也乐此不疲。
有一天,我望着满满一屋子的绘本,突然发觉,自己与其说是用绘本给孩子创造一个“沉浸式”的阅读环境,还不如说是我在对孩子“灌输”着一种功利性阅读的思想。
孩子不爱刷牙、不吃蔬菜、不爱洗手的毛病,不是靠读书给读好的,也不是靠说道理给她说通的,而是我一天一天带着她做这些必须做的事情,养成了习惯,自然而然变好的。
绘本启蒙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体验是最重要的,而孩子的体验只与他在那时那刻的内心感受有关,与读多少本书、这本书能教给孩子什么道理和知识,没有太多的关系。
总是让孩子去读那些她不愿意读的文本,迟早会产生逆反,反而变得不爱读书。如果希望孩子能养成读书的习惯,那就不要剥夺她从自己喜爱的书中获取自由和快乐的权力吧。
所以,从那以后我决定把选择绘本的权力交还给孩子。我不想让她小小年纪,就走上“功利性阅读”的歪路。
(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