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展示南沟村的苹果 ●全市文博系统职工代表在杨家岭“七大”旧址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直播 ●延中学子 ●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新居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内陈列 文/任永红
2022 年 10月27日,是值得延安人民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天,离党的二十大闭幕还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
总书记的回家,让延安一下子沸腾了,感动了。延安人民奔走相告,我们的亲人回来了!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这片厚重的土地又一次见证了党的庄严时刻:“让我们踏上新征程,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一 延安的感动,在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里
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
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党的七大在这里召开。1945年4月至6月,我们党召开了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
这里有著名的“窑洞对”。在杨家岭旧居,毛泽东和黄炎培就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避免人亡政息、确保政权长期存在展开讨论。毛泽东同志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监督政府。
这里有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里的一草一木呼唤着,山河大地等待着,干部群众期盼着……久别的亲人又回来了。
这是一次“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之行——时光流转70余载,在这个新的历史节点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回延安,就是为了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出京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完延安革命纪念馆后满怀深情地说,我在延安地区生活劳动了7年,我的父辈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对这里十分熟悉。当年在陕北插队的时候,每次路过延安,我都要来七大会址、杨家岭、枣园、凤凰山等革命旧址看一看。到中央工作后,先后3次来延安考察调研。这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来,就是要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弘扬延安精神。
这是226万延安人民最为感动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延安和延安人民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
“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一次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全党以史为鉴、开拓前进。
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清楚:党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明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这就是党的自我革命。
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应该深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弘扬革命精神,讲好党的故事,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二 延安的感动,在老百姓的幸福微笑里
这是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地方……
上世纪60年代,十五六岁的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七年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在这里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1993年,他回延安看望父老乡亲,鼓励乡亲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5年2月13日,他再次回到延安,向革命老区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并在延安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动员令……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曾是深度贫困地区。如今,延长、延川、宜川3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市69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延安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成为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交流基地,延安市委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2年10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外出考察,就来到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他向现场采摘的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以及如何发展苹果种植和其他产业等情况,并称赞“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陕北老乡们修梯田种庄稼,面朝黄土背朝天,抡起老锄头干活,广种薄收,十分辛苦,如今山坡上退耕还林种上了苹果,老乡们有工作、有稳定收入,孩子有好的教育,老人都有医保,生活越来越好。“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这一天,延安人民深受鼓舞,因为总书记嘱托: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已经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这一天,延安人民信心倍增,因为总书记指出:陕北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非常适宜发展苹果种植,加上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等不断发展,就地卖出,销路不愁,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这一天,延安人民深怀感动,因为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
总书记的话,说到了农民心坎上。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了延安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自觉行动……
三 延安的感动,在青年一代的远大理想里
这里有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
1938年8月,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历史时刻,为了给抗战积蓄力量、给建国储备人才,延安中学的前身——陕甘宁边区中学在战火硝烟中诞生。
当年的学生中有边区青年、烈士子弟,有经过长征的红小鬼、边区机关青年干部,也有陕北当地的贫困子弟。没有教室宿舍,学生动手挖窑洞;没有桌椅,用木板代替;没有课本,学校自己编印。
在那段艰苦又充满光明的岁月里,学习只为救国、报国,正如《陕甘宁边区中学校歌》歌中所唱:“我们学习、学习,为了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祖国!为了建造自由幸福的新世界!”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中学,80多年来,从最早的陕甘宁边区中学到今天的延安中学,学校先后15次易名,14次搬迁校址,几经辗转,但办学从未间断,红色基因一脉相承。延安中学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80多年来,延安中学在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和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走进学校教育史馆,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总书记叮嘱延安中学要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他不但详细察看了解学校的饭菜价格和口味,还走进高一(2)班教室,同师生亲切交流,问同学们有什么理想,长大后想做什么。一位同学说将来想当李时珍那样的医生,另一位同学说想考大学药剂专业,还有一位同学说想学外语、将来当一名外交翻译。总书记称赞他们人生目标明确,理想高尚,勉励同学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总书记的话,感召着青年一代!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总书记的话,勉励着青年一代!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的话,鞭策着青年一代!
延安的莘莘学子,必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让青春年华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本版照片由 祁小军刘阳 邓志宏常延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