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环境整洁 中蜂养殖 通讯员 王华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栩栩如生的彩绘文化墙,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田间地头硕果累累……行走在黄龙县的村村落落,生机盎然的乡村正孕育着新时代发展的无限活力,绘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人居环境“靓”起来
走进瓦子街镇偏石村,青砖红墙的房子一字排开,巷道两旁,月季花开,房前屋后,种菜种豆,绿树成荫,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惬意放松。
“巷道硬化了,房屋院墙也改造一新,村子一天天美起来,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在家开起了农家乐,生意很好,赶上旺季,每天能收入一千多元,再加上种植的果树,一年下来家庭收入有七八万元呢,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陈家梅开心地说道。
2020年,瓦子街镇按照“一业兴多业,旅游带全局”发展思路,着力打造集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看点、乡风文明培育、产业培育开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偏石清洁乡村示范点。
“我们翻新美化院落28处,实施重点区域绿化100余亩,实施雨污水管道铺设、农村改厕提升工程,建成28套特色民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俗广场、乡村舞台等设施场所,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实现配套完善,村民在家门口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偏石村真正成了‘宜居宜业、可寻乡愁’的美丽乡村田园。”偏石村党支部书记刘忠玉说。
像瓦子街镇偏石村一样,享受人居环境改善释放红利的还有白马滩镇“印象圪崂”。
青山环抱,绿树环绕,流水潺潺,花草掩映。“村在景中、景在村中、人在画中”,如今的黄龙县白马滩镇“印象圪崂”成为四方游客拍手称赞的美丽宜居家园。
“印象圪崂”位于白马滩镇神玉村。2018年,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首年建设打基础、次年乡风文明再提升”的要求,集中力量打造集休闲、度假、康养、露营、文化民俗等为一体的综合田园韵味休闲旅游度假村,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0年8月“印象圪崂”确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神玉村一点一滴的变化带给村民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信心。曾在外务工的冯刚,回乡干事创业,在县乡镇政策支持下,经过探索学习,现在已是村里羊肚菌种植基地的管理员,日子过得红火热闹;村民王娟也开始了她的“美团团长”之路,靠自己的双手,一步步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2年,黄龙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立足全县实际,围绕“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12字要求,不断加强农村“三线”维护梳理,落实“河长制”“路长制”目标任务,河道“清四乱”全面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着力推进农业污染治理。21个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7个“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提标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累计投入整治资金39.4万元,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6.8吨,清理村内水塘41口,清理村内沟渠97.2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53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3175人次,旨在让农村真正成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宜业家园。
村民腰包“鼓”起来
走进瓦子街镇张宪食用菌基地,40座拱形大棚赫然矗立,大棚内,菌棒上,一颗颗香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操作间内,工人们正在为二期大棚投产紧张有序地制作菌棒,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瓦子街镇张宪食用菌基地位于瓦子街镇瓦子街村张宪组,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产,2020年,瓦子街镇投资170余万元,采取“基地+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特色棚摘产业,建设全镇首个集菌棒加工、食用菌种植、冷藏、烘干等功能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
“基地共有大棚40座,可培养菌棒30万袋,2020年年利润达60至90万元,其中10万元用于村集体发展基金,5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基地负责人张建军介绍说。
基地流转群众土地30亩,吸纳26个村民在基地务工,22户45人参与到基地建设的土地流转、管理,户均增收5000元;同时,基地积极探索全程托管、入股分红,赊销菌棒、回收产品等方式,免费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充电”两不误,为产业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食用菌产业成为瓦子街镇继高山冷凉蔬菜、金丝皇菊、大闸蟹后的又一项特色生态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除打造集约型产业发展基地外,鼓励帮助农户自主发展产业,也是黄龙县壮大乡村产业的生动实践。
石堡镇吉家河村村民仝宪龙,妻子因发生意外致使残疾,导致原来本不富裕的家庭愈发困难。2014年,仝宪龙家被县上纳入精准扶贫户,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多次前去他家中,送政策、送产业、送资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积极发展生产,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经历过刚开始发展产业经验不足的阵痛,在积极参加县镇举办的中蜂养殖培训会,并向村里有经验的养殖户虚心请教养殖技术后,仝宪龙积累了丰富的中蜂养殖经验,终于,他的中蜂养殖规模从一开始政策扶持的30箱,发展到现在的150箱,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产业脱贫致富典型户。
此外,仝宪龙还种植了15亩核桃园,70多亩玉米,他的妻子通过就业扶贫政策走上公益性岗位,他本人还是村里的信息员、技术员,2021年家庭收入达13余万元。不等不靠,仝宪龙在政策支持下,稳稳走上了致富路。
“有政策的持续支持,有县镇村全程跟踪的技术指导,我对进一步壮大产业信心更足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说起以后的幸福生活,仝宪龙充满了希望。
瓦子街张宪食用菌基地、石堡镇吉家河产业致富的成功探索,是黄龙县积极发展多元产业,实现建设美丽乡村蓝图的缩影。
近年来,黄龙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立足县域各镇(乡)、村、户产业发展现状,不断拓宽产业蓬勃发展路径,持续巩固多元化的传统产业基础地位,特色产业日趋成为群众增收的有力补充。
截至目前,全县核桃总面积16.9万亩,产量1.1万吨;苹果面积11.8万亩,中蜂养殖规模突破9.25万箱。2022年新增种植中药材2万亩,瓜菜种植面积1.16万亩,种植食用菌150万棒,县域产业发展实现多点开花,硕果累累,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幸福生活“舞”起来
漫步改造一新的党安新村,硬化后的柏油路面宽敞平坦,道路两旁的绿化带里盛开着鲜艳的各色小花,巷道里一盏盏崭新的路灯一字排开,一股新农村的朝气扑面而来。
党安新村隶属于三岔镇梁家山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搬迁村,距离镇政府3.8公里,村子支部班子强、产业发展旺、基础设施好,是三岔镇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位于村子中心的乡村大舞台,搭建于2018年,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成了村里舞蹈队的首选排练和表演场地,是富裕后的新时代农民幸福生活的缩影。
贺亚丽是舞蹈队的队长,她从1999年担任村妇女主任至2021年3月主动让贤,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大方。2015年,她和村里有着相同爱好的姐妹自发组成舞蹈队,现有队员30名。旗袍秀、舞蹈、广场舞、猎鼓……她们的舞蹈涉及种类广、表演形式多,多次在农民丰收节、“七一”汇演中进行演出。
“乡村大舞台给我们提供了专门的场地,农闲时姐妹们聚在一起排练舞蹈,参加演出,日子过得甜如蜜。”提起和姐妹们在乡村大舞台一起共舞的经历,贺亚丽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乡村治,百姓安。完善乡村治理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手段。党安新村在基层群众自治、民主管理上不断积极探索。
59岁的老党员刘志华是党安新村乡贤队伍中的一员,2020年党安新村组织村里5名德高望重的党员组成乡贤委员会,协助村干部一起协调处理村级事务和邻里关系,村子东边的凉亭,是他们常去的“说事”场地。
大到村级换届,小到婆媳矛盾,村民有任何关于村子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或者邻里家庭方面的矛盾都可以在凉亭说一说,乡贤委员会认真聆听记录,现场调解,“凉亭下说事”成为党安新村村民民主管理的具体写照,乡贤委员会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群众事无小事,能为大伙提供一个吐露心声的平台,聚在一起为村子的发展出点子、想办法、找出路,在沟通交流中增进理解,化解矛盾,让彼此的心越来越靠近,认同感和凝聚力日益增强,乡风变得越来越文明,大伙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说起这些,刘志华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黄龙县各级党委与政府成立了以党政负责人牵头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健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发挥传统治理资源在改善治理环境和村风民俗上的作用,不断培养村民的公共意识、法治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各村镇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特点,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村规民约,从而建立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整套行为规范,使乡村治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通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各类先进人物评选等各种活动,长期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村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村规民约已经从墙上纸上跃进了村民心里,全县传递正能量的乡风氛围日愈浓厚,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和谐有序。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如今,这一幕幕美丽乡村建设的美好愿景,正在黄龙县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多彩呈现。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踔厉奋发,朝气蓬勃的生态黄龙正在全县人民的一道努力下,向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大踏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