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09日
用心用情用力办出实事好事
——记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第一书记贾培军
贾培军(右一)查看产业发展情况

  通讯员 强婷 记者 贺秋平
  在大学里教了20多年书,被选派到基层当第一书记,贾培军到村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租了间房子。转眼一年多时间过去,这位村民眼中斯文和善的“文书生”,成了大家口中的“贴心人”。“村民是最朴实的,只要用心相处,用力做事,大家就会认可你。”贾培军说。
  先安家再启程
  “我是榆林人,毕业后一直在延安大学任教,来到宜川后听不懂当地方言,沟通交流成了摆在我面前的第一道难关。”2021年8月17日,受延安大学选派,贾培军来到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的第一天晚上,他辗转难眠,思虑再三,决定先把自己变成真正的王湾人。
  如何成为王湾人?那就是要真正到老百姓当中去。第二天一早,贾培军就找到了王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海平,希望能帮忙在村里租间房子住下来。听到新来的第一书记要在村里租房子,潘海平也觉得新奇。就这样,整齐的陈设、简单的锅灶,贾培军在王湾村的“家”安起来了。
  一时间,“第一书记在村里租房子,还是自己做饭吃哩”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都很好奇,这位从大学来的教师到村里能为大家做些什么事情。
  “安家”后的贾培军,每天凌晨5点多就起床在村里“转悠”,一碰到村民,就热情地打招呼并介绍自己,闲聊一些生活生产话题。驻村期间,他不是在村委会办公室就是在田间地头走访,在他的工作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王湾村130户村民的具体情况。凭借着勤快扎实的走访,很快他就融入了王湾这个大家庭,还常用宜川方言和老百姓交流聊天。
  先调研再落实
  过去的王湾村,因为土地少、“小气候”等因素影响,村民收入微薄,日子过得很恓惶。
  搭乘着脱贫攻坚的政策“快车”,王湾村依托地理、区位、生态等优势,围绕“一人一亩花、一户一棚菜、一村一品牌”的发展思路,通过资源整合、项目支持、推广设施农业等举措,开发建成温室大棚、瓜果拱棚179座,王湾村告别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不见钱”的困苦生活,家家户户在干净整洁的小楼房里过上了“路旁有花香,园中有瓜香,家中有菜香”的幸福生活。
  相比过去,王湾村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离实现乡村振兴还有差距。贾培军深入调研村情民意后认为,要让老百姓在种植农产品的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不仅要让老百姓有钱花,更要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贾培军说。
  “贾书记心里铆足了这股劲,先后带着我们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带着种植户外出学习种植香瓜、蘑菇等先进技术和销售理念,还为村里的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引进了‘光碳’等先进技术,大大提升了全村的产业管理水平。通过打造品牌,让我们月亮湾的小瓜名声大噪。”潘海平说。
  村里的老人居多,外出就医多有不便,贾培军了解后,多方协调组织延安医疗集团宜川分院等医疗机构,在王湾村开展送医送药和义诊活动。从2021年9月至今,共组织大型义诊活动3次,义诊人数达428人,发放宣传资料900余份,为村民赠送了常用治疗慢性病药品和感冒药价值7000多元。“我们在家门口就看上了专家号,还吃上了免费药。”村里的老人们高兴地说。
  先自律再育人
  从教20多年来,贾培军时刻不忘学习,驻村期间也不例外,更不忘用实际行动带动村民。每逢重要节日,他就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红色研学,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依托“党课开讲了”,给王湾村的党员干部讲党课,用红色文化滋养党员干部,提高大家干事创业的激情。
  在立足日常工作的同时,贾培军在加强村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也费尽心思。他围绕重大节庆活动,组织群众开展了“送春联”“粽子情”“中秋情”等系列文化活动,在村组社区建立“一约四会”制度,通过爱心积分兑换、走访慰问、最美家庭、乡贤能人等评选活动,讲党课、搞培训、设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只要有什么事情一说,贾书记就来了,想尽各种办法帮大家解决,是我们的好书记。”村民宋双平说。在村民眼里,贾培军为人热忱,工作认真务实,帮助村民办了很多实事。“大棚里的小瓜一成熟,贾书记就忙着定做包装,联系销售,尽心尽力帮助我们。”种植户王伟说。
  “村民是最朴实,最容易接近,最容易打成一片的。来到王湾村一年多了,我已经把这里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怀揣着“振兴王湾”的执着信念,贾培军立足长远目标不放松,打造特色品牌富民强村,也让更多优质的资源落户王湾。“既然来了,就要沉下心来,用心用情用力为乡亲们办实事、办好事,让乡亲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更加充实。”贾培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