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6日
“让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
——记吴起县吴起街道刘河湾村党支部书记马海源
    ●马海源和村民讨论手工艺品的发展方向
  记者 刘小艳 通讯员 温巧莉 齐玉 张娜
  冬日的吴起,寒风凛冽,山寒水瘦。从县城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10分钟,记者一行来到了吴起街道胜利山脚下的刘河湾村。虽然时令是萧瑟冬日,但见道路两旁,一排排的窑洞整齐划一,家家户户院落干净整洁、现代化设备齐全,提起在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中,村子里的变化,村民如数家珍:“这都多亏了我们村里有一位好支书!”
  这位好支书,就是马海源。
  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军旅荣光
  马海源曾经是一个兵!
  时近中午,记者见到马海源时,他正和几个村民一起填写《农村土地承包合同》,为村民耐心讲解合同的内容,确认无误后,再征求村民的意见签订合同。
  “我的曾祖父曾经是一名红军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小,我就是听着曾祖父的故事、听着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长大的,我始终有一个当兵梦……”
  2003年,中学毕业的马海源,胸戴大红花、身穿军装,踏上了奔赴新疆当兵的旅程。新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这对从小没吃过苦的马海源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入伍没几天,艰苦的新兵训练使他的手掌上打起了一个又一个水泡,水泡破裂,疼痛难忍,连吃饭拿筷子时手都在颤抖。
  “疲惫不堪的时候、夜晚想家的时候,我就想曾祖父那个年代艰苦的军旅生活,可以说是革命先辈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支撑着我。我来自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绝不能给家乡丢脸。”就这样,马海源咬牙坚持着。时间久了,身体适应了高强度的训练,手上磨出了老茧,他渐渐成为一个好兵。
  由于在各个方面的良好表现,马海源被评为“优秀士兵”。入伍一年后,他被调往西安某学院从事有关技术工作。马海源知道,无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兵种,都是在保家卫国。所以,他任劳任怨,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着。
  在部队的5年时间里,马海源努力训练、刻苦钻研,在政治思想、训练作风和军事素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也让作风优良、闻令而行、一心为民的思想扎根心里。 
  2008年,马海源光荣退伍。严格的部队生活和人生历练也让当初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个性格坚毅、敢想敢做的有志青年。他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在吴起县城开办了一家洗车场,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收入并不可观。
  面对家庭的担当和责任,马海源从长远考虑,退掉了洗车场,接手了一家体育品牌专卖店,主要经营鞋服销售。
  马海源说:“找到方向,就得慢慢努力、学习。随着服务水平提高、诚信经营,生意慢慢好转了。别人都是八点半关门,我常拖到九点、十点,总想着能不能多卖一件衣服、一双鞋。”
  经过不断摸索,马海源对鞋服销售有了一定的经验。2015年,他又在县城投资了3家体育品牌专卖店,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扮靓美丽家园 打造宜居乡村
  “自己日子过好了,也要让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2020年,适逢“刘河湾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启动,马海源觉得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便义无反顾地放下自己的事业,回到家乡,在群众和党员的支持下,于2021年1月当选为刘河湾村党支部书记。
  “家乡是我的根,让家乡变富变美,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比发展自己的事业更重要。”马海源坦诚地说,“当时回来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还是对家乡的感情占了上风。”
  马海源刚上任,就带着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挨家挨户走访全村的党员和群众,梳理出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经过了解,马海源发现村里空巢老人居多,部分农田荒弃,硬化路也没有通到家家户户……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先进行人居环境整治。
  环境整治,拆违工作最是难缠。马海源就动员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先带头拆自家的。为了方便存储物品,他以前未经审批在自家大门口搭建了两间储物房,但是这两间储物房并不美观。于是,马海源自己动手,率先拆除了自家的储物房。
  这样一来,在马海源和其他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不仅环境变好了,而且小广场、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也先后建起来了,过去落后无公共设施的偏僻山村,变成了现代洋气的新农村。截至目前,刘河湾村累计改造村民住宅31户173孔窑洞,硬化道路1.1公里,新建停车场8个,共计65个车位。栽植垂柳、金叶榆等风景树5000余株、花草5万余株。
  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今的刘河湾村,已经成为吴起县城居民和远近游客消夏避暑的生态宜居“打卡地”。
  “以前我们村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现在不仅路好走了,各种设施也全了,很多年轻人也都愿意回来了。”村民高飞翔说,“马海源上任之后,实打实地带着村里往好的方向走,村里变化翻天覆地,在这样美丽的村子里生活,特别幸福。”
  为了满足游客吃、住、行、玩等需求,同时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刘河湾村还大力发展民宿和餐饮业。精心打造了以“洞藏吴起”为主题的民宿区,重点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特色为主基调,打造了外部形态古典朴素、内部时尚现代的窑洞173孔,可容纳游客300人。以传统饮食为主,精心打造了“红色古镇”吴起传统餐饮区,依托“万里长征第一面”为品牌,建成陕北杂粮小吃饭馆2个、特色小吃店3家,加工、售卖黄米馍馍、黄酒等作坊5家,使全村农副产品销路进一步拓宽。
  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马海源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东家村民掰玉米,西家村民垒院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对他来说都是“门儿清”。
  村民孙军曾经是贫困户,马海源了解情况后,主动找到孙军,让他将家里的6亩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每年有1200元的增收。按照流转土地时的合同,2023年开始,孙军土地的流转费可以达到3000元。
  “以前地里种点谷子、洋芋,基本没什么收入,现在我把土地流转出去,再给村上打扫卫生,每个月有600元的收入。”孙军说,马海源这个小伙子真不错,是个为群众干事的人。
  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村民增收
  刘河湾村地处吴起县二道川川口,是中央红军长征中红一方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是“切尾巴”战斗之地,村上有“切尾巴”战斗指挥所、红军兵工厂、赤安县苏维埃政府等旧址,且临近县城,接壤国家4A级景区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红色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为此,马海源和村“两委”班子积极谋划,立足于村庄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很快,这座80多年前陕北苏区的“工业中心”迎来了乡村振兴浪潮中的一次历史性蜕变。
  近年来,在吴起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马海源带领村民,全力配合推动刘河湾村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建成集吃住游娱于一身的“红色古镇1978”复原景区,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吴起为背景,复原“近代吴起”的地标性建筑人民剧场、影剧院、百货公司等,集中打造观光、食宿、采摘民宿体验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带动本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
  走进刘河湾村的“百货公司”,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黄米馍馍、荞麦香醋、手工刺绣、剪纸作品等整齐陈列。柜台前,村民郝小芹一边剪纸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啥产业,我们大多都是务农。这两年村上发展起了旅游业,来村里观光、旅游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能在家门口挣钱。”
  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助力增收致富。在刘河湾村,山地苹果产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村依托气候资源和山地条件优势,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建成山地苹果130亩,规模化种植小杂粮320亩,同时,刘河湾村通过流转的方式发展村集体经济果园80亩,如今已挂果,可实现年收入20余万元。
  “刘河湾村红色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去年底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万元,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让村民更加富起来。”在马海源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因退伍而改变,反而随着扎根群众愈加坚定。
  兵支书马海源,带领刘河湾村的乡亲们,正坚实行进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