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张寒晖(后右一)在西安与戏剧界人士合影 张满国提供 张寒晖(1902-1946),原名张兰璞,又名张含晖。河北定县人,作曲家、戏剧家,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边区十唱》,还有用陇东民歌曲调创作的《军民大生产》。
到延安前
张寒晖1902年5月5日出生于顺直省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阳村一个衰败的书香之家。祖父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曾考取功名,却弃官不做,终身过着一种恬淡的田园生活。父亲以教书为生,酷爱音乐,是一位进步的民主主义者。
因家庭贫困,张寒晖小时体弱多病。1919年,他进入保定高师附中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他练习写了一些白话诗、白话剧。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北平私立电气工业学校。1922年,他又考入北平人民艺术剧院专科学校。不久后该校解散,他于1924年回到家乡,在乡村一所高小教书。1925年,北平国立艺专设置戏剧系,他报考后被录取,同年10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先是在艺专工人俱乐部工作,后又领导北平青年俱乐部,组织成立“五五学社”,并在社刊上发表剧作《他们的爱情》,还参加了多次示威游行,宣传革命主张,遭到反动派搜捕后,不得已回乡躲避。1928年,他重回北平艺专兼习音乐,曾参加演出《朱砂痣》。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戏剧系助教,又参加演出了《黄绸衫》《终身大事》《英雄与美人》《一片爱国心》等剧,但不到一年,又被辞退。回乡后,他在本县民众教育馆搜集研究秧歌、民谣,并参加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任致嵘等创作了《农夫歌》《除草歌》《平民学校》《平民教育》《农家乐歌》《高头村歌》等,收集民歌编印了《普村同歌集》。
1930年,张寒晖再度回到北平,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与组织剧社。“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用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的小日本》,还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
1931年春,张寒晖到西安民教馆工作,被任命为民教馆总务部长。这期间,他创办了民众剧社,编导了《不识字的母亲》《鸟国》等。1933年回乡,进入定县平民教育会工作,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宣传抗日。次年,他组织农民创作演出了《屠户》《过渡》《王半仙》《血乞丐》《月亮上升》《我是一个人》等话剧。1935年9月,张寒晖第二次应邀去西安,到西安省立二中(今陕西师大附中前身)担任国文教员,担任学生课余剧团导演。此后近6年时间里,他先后在东北军政治部做游艺股长,并兼西安实验剧团、西安铁血剧团导演和演员,演出了《不识字的母亲》《黑地狱》等话剧,并编辑出版《老百姓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他还在黎明补习学校、民兴中学、东北竞存中学教过书。
1936年初冬,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西安街头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激起了创作激情,创作出名作《松花江上》。张寒晖谱成这首歌曲后,先教陕西省立二中的学生歌唱,然后组织各校学生成立了20人的“斧头剧团”,排练《松花江上》《流亡曲》《在酒楼上》等节目。他带领学生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去演唱。12月,带领“斧头剧团”到陕南汉中、城固、西乡等地演出,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数万名官兵听后无不落泪,不久就传遍了东北军,并迅速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
1936年12月,东北军以东城门楼学兵队的俱乐部为基础成立了“一二·一二剧团”,团长就是张寒晖。1937年3月到4月,东北军东调时,张寒晖与剧团随总部差遣队开到安徽怀远县。5月,差遣队(即以学兵队为主改编的东北军政治宣传队)被遣散后,“一二·一二剧团”根据党的指示争取继续留在东北军内活动,跟着东北军总部转移到淮阴。1937年6月,“一二·一二剧团”被遣散。张寒晖先去上海访问老友,不久回陕西。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1938年秋,张寒晖在西安的东北流亡子弟学校——东北竞存中学任教务主任。因日军炮击潼关、飞机轰炸西安,张寒晖和校长车向忱带领数百名学生迁校到凤翔。张寒晖边教学边组织师生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多首抗日爱国歌曲。1941年8月,张寒晖因遭到国民党监视,按照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转移到陕甘宁根据地关中分区。
延安时期
1942年初,张寒晖从关中转移到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他配合革命斗争,创作了许多著名歌曲以及曲子戏、秧歌舞,如《争取俘虏》《从心里看人》《太平车》等。
1942年,张寒晖代表边区文协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随后领导边区文化协会的大生产运动。他忘我地工作,积劳成疾,终因患肺气肿、心脏疲竭,于1946年3月11日在延安不幸逝世,年仅44岁。他长眠于宝塔山麓,人们将他誉为与聂耳、冼星海齐名的人民艺术家。
张寒晖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共写有歌曲50余首及几个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他的作品绝大多数由自己作词作曲,其代表作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他还用陇东民歌曲调又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这首久唱不衰的歌曲后来也被收入到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中。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