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堂自学果树病虫害知识 通讯员范筱霞
“一亩园十亩田,种苹果树是广大农民致富的一条出路。”甘泉县桥镇技术员王春堂对笔者说,他出生在农民家庭,深切感悟到农民的辛苦,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果业发展第一线,立志要努力帮助农民致富。
“果农待我像亲人,几天不串果园就想去。”王春堂说,一到村口或果园就有老乡围上来,请教生产问题或农业技术。“到了午饭、晚饭时,他们争先恐后拉我吃饭,毫无保留地拿出好酒好菜,像亲兄弟一样招待我,那感觉真像回家一样。”
“他身体力行走在前面,大伙跟着他也都养成了进村串果园的习惯。”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榆树沟村村民刘旺明介绍。今年55岁的王春堂,出生在宜川,1984年来到甘泉,1989年在甘泉技校就读。在工作中,他始终把走村串户看作工作,把帮助农民致富看作责任。
“王技术员经常带着其他技术人员来我们村一个棚一个棚地走,看蔬菜长势,问俺有啥技术问题,然后边走边给大伙儿讲技术。这样,一转就是几个小时。”刘旺明说,乡亲们富了高兴,王春堂也跟着大伙儿乐。
“十分感谢王春堂一直上山来做技术指导,要不然,我今年不会有这么好的收成。”甘泉县桥镇乡桥镇村榆树沟村村民刘旺明激动地说。
“因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我就对苹果树特别感兴趣。”王春堂笑着说。
王春堂小的时候,父亲在自家院子边种了几棵苹果树,一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是家里一直有苹果吃,这在小王春堂的心里埋下了以后务苹果的想法。
“感兴趣还不够,要更刻苦地学习苹果的种植技术。”王春堂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经常到甘泉县指导技术、办班培训,王春堂就每天粘在教授身旁,用心倾听着他的讲解,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即向教授请教。
不仅如此,王春堂还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技术培训班,虚心和勤奋学习让他一步步变成行家里手,从苗木培育、调运到规划、打点、挖坑、回填、栽植、定杆、修剪、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哪里建果园,哪里就有他的足迹。作为技术员,王春堂把苹果园管理的新技术推广使用视为己任,他先后参加了果园生草、铺反光膜、果实套袋、生物防治、果树修剪等新技术的普及,也逐渐成为深受果农信赖的“专家”。
2008年,甘泉县大面积开展山地苹果种植,王春堂被派往桥镇担任技术员。桥镇是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山地苹果园都在山上,交通问题需要自己解决,王春堂为了更方便地工作就买了一辆摩托车,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去村里实地考察哪里适合栽果树,还要挨家挨户地去做农民的思想工作。
“我记得2008年春天,我正打算外出打工,王叔叔几次动员我种苹果树,我这才下定决心留下来种苹果。”今年40岁的桥镇乡府君店村村民高延亮望着刚放学回家的两个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的果园已经扩大到40亩,一年收入不少,比打工强多了。”
2010年,甘泉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雹灾,不少果农不知所措,危急关头,王春堂来到榆树沟村的果园,把灾后果园管理“六措施”及时传授给受灾果农,帮助果农把损失降到最低。
那时,王春堂因为老婆在基层工作,晚上回不了家,他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晚上还要回家陪孩子去。因为道路泥泞,王春堂骑着摩托车直到晚上11点左右才赶到了桥镇乡。
2014年,桥镇乡刘老庄村村民李明军的果园白粉病严重,孟家洼村村民张建宏的果园早期落叶病严重。得知消息后,王春堂从追基肥开始到整形修剪指导方面对他们进行了指导,提出了花前用5°石硫合剂,花后及时使用杀菌剂的防治方法,让树势生长良好,叶片宽、大、绿、亮,蜡质厚,坐果明显提高,挂果量成倍增加,果农收益也提高了一倍。
如今,王春堂的摩托车已经报废了3辆,而桥镇乡建起了8000余亩的果园。一到秋收时节,到处苹果飘香,王春堂又骑着摩托车走在了去往果园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