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2日
千年文化 乡愁永续
——富县文艺繁荣发展侧记
    ● 王志刚教学生做黑陶
    ●舞龙闹新春
    ●薛爱玲展示剪纸作品
    ● 正月十五元宵节上的霸王鞭表演
    ◀小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春联
    ▲ 孩子们在学习熏画艺术
    ◀ 小学生练习舞龙

  记者 雷荣 彭琛 通讯员 吴龙迪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千年以前,诗圣杜甫在鄜州留下名诗《月夜》;千年以后,刘文西、靳之林、高建群等众多文人墨客,在诗圣故居与诗人遥望。
  这是历史的传承,也是文化的回声。
  千年鄜州,魅力依旧。富县地处黄土高原南部,遍布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由于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外来文化影响较少,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对隔绝,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富县非遗成为千年鄜州文化的标志符号,飞锣、高跷、熏画等省级非遗艺术在央视《远方的家》播出,高跷走进央视《开门大吉》,人文纪录片《秦直道》央视播出……历经风雨沧桑,古城鄜州深厚的历史文化愈发璀璨耀眼。
  “寻她”千百度,鄜州已静待。近年来,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富县紧密围绕培养文艺人才,深耕文艺创作,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全县文艺事业蓬勃兴起、繁荣发展。
   1 千年名州 文化润心
  在浙江南浔,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活动在徐迟故乡举行,富县籍作家高鸿作品《水无穷处——南浔笔记》获此殊荣。
  徐迟报告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专门用于关注和奖励我国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优秀作家作品。本届共有8部(篇)作品获奖,《水无穷处——南浔笔记》便是其中之一,为富县、延安赢得荣誉。
  中国是诗的国度,富县是诗的故园。自春秋以来,历代崇文重教,文风鼎盛,贤才辈出,诗文之风盛行,为文人名士汇聚之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诗词佳作,也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鄜州诗词文化,享有“诗州”“诗城”等美誉。
  “千年名州,诗词胜地。”生活在这里的文人墨客,传承着千年文化的脉络。在街头巷尾芸芸众生中,人们诗意般栖居繁衍,在油盐酱醋茶中寻觅诗意,在春夏秋冬中探索岁月真谛,在诗的氛围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得其乐。
  诗歌是富县厚重人文最闪亮的瑰宝。诗社、诗词学会、文学社团不断涌现,诗集文集屡屡出版,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佳作纷呈、百花齐放,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富县作协和诗词协会共编发各类文学作品100多期,《洛滨文学》592篇(首),诗词类作品300余首;作协和诗词协会为《诗画延安》一书创作所配诗词50余首(篇);袁茂林、曹百新创作了红色历史题材电影《冬至1935》;张玉虎等多名会员参与编撰《走近退伍军人》,走访退伍军人100多名,撰写稿件100余篇;在《阳光诗品同题》公众号发表诗歌近200首;张一纤、唐新娜、徐艳红等作品在《延安作家》刊载。
  近年来,富县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到建设富裕、文明、幸福新富县的热潮中去,紧跟富县各项社会经济工作,创作出紧贴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的文艺作品,歌颂各行各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武汉,富县文联、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组织书画家们拿起手中的笔,用爱研墨、用心疾书,饱含深情祈福平安,记录时代印记,讴歌最美“逆行者”,开展了抗击疫情主题美术网络展活动,与全县人民一起坚定信心,共战疫情。
  疫情期间,齐育才创作的作品《平凡人不凡事》在全省抗疫精神宣讲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王莉、曹百新、张拴德获个人三等奖;任延芳在《延安作家》发表抗疫诗5首;剪纸大师鲁跃芳和薛爱玲创作了大量反映抗击疫情主题的作品,弘扬了富县在抗疫和扶贫期间的感人事迹。
  薛爱玲的作品《守护》,用简约的形象展现了万众一心战胜病魔的动人场面;鲁跃芳的作品《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表现了医护人员为守护生命与家人告别,“逆行”前往工作岗位的感人场景。
  “看到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作出的巨大努力,作为手工艺人,我觉得我们也应该用艺术作品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鲁跃芳说。
  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教给了富县人民如何修身齐家,如何行事做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富县正朝着打造“诗词鄜州”的文化发展目标,传承发展中华经典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全民阅读 书香鄜州
  “今天,我向大家分享的好书是《穆斯林的葬礼》,书中对女主人的形象刻画令人印象深刻,让我能时刻反思自己,做更优秀的自己。”富县沙梁社区的“委员书屋”内,徐莉正在向书友们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
  为弘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会用书”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彰显唐韵鄜州、诗词鄜州的魅力,近年来,富县政协牵头在社区、村镇、企业、校园等地按界别建立了7个“委员书屋”,以书屋为活动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并开通线上读书微信群,组织委员利用读书微信群进行线上线下交流学习,打造“学习型政协”“书香政协”。
  “我们围绕‘书香政协’和‘委员书屋’创建,开展了荐书、读书、品书、评书等4项活动,充分发挥了富县唐韵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优势,形成了委员读书常态化、制度化机制。”苏合玲说。
  “以前我是一心只读专业书,囫囵吞枣式地阅读。现在涉猎其他书籍,让我逐渐明白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特别是《幸福从接纳开始》一书,让我明白这种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在教育、引导孩子成长时才是最重要的。”富县高级中学的老师王淑萍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富县通过开展“推进读书互动,共建书香政协”活动,让政协委员在多读书、读好书的同时,结合自身工作,或引起反思,或启发激励,既提升了委员们政治素养和履职水平,也使读书新风尚辐射到全社会。同时,富县兴建了鄜州书院、富县新华书店等公共读书场所,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了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食尽人间烟火,却阅不尽这万间纸书。在鄜州书院,高甜甜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打开眼前的《平凡的世界》,沉浸在路遥的世界里。桌边一杯浓浓的咖啡,弥漫出诱人的香味。
  鄜州书院坐落在县城中心,投资550万元新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整体空间主要分为6个区域,设置接待大厅、办公区、借阅区、阅读区、体验区和休闲区,拥有阅览座席200个,共藏书22大类4.5万册,收录电子图书6万册,超大空间容纳多种文化的可能性,更好地诠释了“书城,不仅仅是书城”的理念。
  鄜州书院是省公共图书馆98家联盟馆之一,书院每天按时开放,读者可以借书回家自由阅读,也可以在这里感受“沉浸式”的书香氛围,已成为全县干部群众读书、学习、培训、交流的平台。
   3 传承非遗 聆听回声
  在纤纤素手剪出的纹样里,在龙腾虎跃的秧歌舞里,在斧凿刀刻的清响里,在咚咚锵锵的回声里……富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慢慢发光发亮,成为璀璨星河里必不可少的一颗。
  课堂上,富县城关小学的同学们体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兴趣课。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志刚,带着自己的陶艺设备走进了城关小学,挖掘红胶土、使用陶艺器械,鞣制、拉坯……
  在王志刚的悉心讲解下,陶艺制作的神秘面纱渐渐在同学们面前被揭开。对于这堂特殊的课程,同学们展现出极大的兴趣,争先恐后地体验陶艺制作。
  “看到大家对陶艺这么感兴趣,我非常高兴,和大家在一起我都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看着活泼的孩子们,王志刚微笑着说道,“欢迎大家在周末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来黄河陶艺免费体验陶艺制作。”
  王志刚将黑陶技艺、民间传说、黄土风情相结合,让黑陶这一传统技艺“活”了起来。在众多的“头衔”中,他最看重的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志刚说,有越来越多人热爱陶艺、学习陶艺,这是最让他高兴的事情。
  富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熏画艺术之乡”等。其中,高跷、飞锣成功收录央视《长城内外》栏目,富县高跷被央视《开门大吉》栏目邀请进行了现场表演。富县熏画是独具特色的民间原生态艺术,是剪纸的衍生品,还有富县面花、黄河黑陶等,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富县不断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打造独具风格的非遗品牌,现已公布县级非遗项目100项,14项列入市级非遗项目,6项列入省级项目。
  近日,在薛爱玲的巧媳妇合作社里,聚集了30余人正和她学习剪纸。薛爱玲是富县非遗文化剪纸艺术的传承人,从8岁就开始和母亲学习剪纸。
  2013年,她成立了巧媳妇合作社,累计培训300余人次。为推进文化助力扶贫示范点建设,富县文化和旅游局选择群众基础较好,有良好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的张家湾镇作为剪纸艺术培训基地,普及传承剪纸非遗艺术。
  非遗传承经典,体艺启迪人生。为了给孩子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富县北教场幼儿园将体育和艺术相结合,把具有北幼特色的音乐和富县非遗文化霸王鞭相融合,开展了霸王鞭器械操展示活动。
  孩子们在舞台上尽情地舞动,他们稚嫩的小手灵活地翻转着霸王鞭,小脚随着音乐节拍整齐弹跳。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富县致力于推进非遗入园,让非遗文化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从而增进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为了更好传承非遗,富县按照“6+X”标准,累计建成13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和15个非遗传习所,为广大群众开展文艺活动创造了条件,搭建平台。
  “扎实认真的普查建档,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特色文化的倾力打造,丰富多彩的展演活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富县的非物质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富县文化馆馆长徐传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