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延安前 1906年4月17日,陈学昭出生于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陈家埭一个破落的教师之家,自幼爱好文学,7岁入私塾,1914年入县立初小,1919年升入海宁城区第一女子高等小学。1920年9月,进入南通女师预科就读。1922年转学到上海爱国女学文科。1923年发表处女作《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获上海《时报》征文比赛第二名,步入文坛。曾参加浅草社、语丝社等文学团体。192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集《倦旅》。同年夏到北京大学旁听,在此期间在京沪两地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散文。
1927年5月赴法国留学,兼任天津《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上海《生活周报》特约撰稿人,也为《国闻周报》写稿。曾在《时事新报》《浅草旬刊》《妇女杂志》《新女性》《语丝》《京报副刊》《晨报副刊》《文学周报》《申报·自由谈》《朝花旬刊》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和诗。由于投稿,认识了戈公振、茅盾、周建人、章锡琛、瞿秋白、鲁迅等文坛前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931年进入克莱蒙大学文科,1934年11月获法国克莱蒙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初回国。1936年随丈夫何穆前往南昌。1937年抗战爆发,10月离开南昌到达重庆,随何穆到涪陵一所后方医院。1938年初,读到斯诺的《西行漫记》,决心赴延安。经联络,于6月30日从重庆出发,经成都转去西安。7月27日到达西安,8月6日到达延安。
延安时期 到延安后,陈学昭多处访问知名人士,到各处参观,8月16日进入“文协”,接着又迁到城外窑洞,不久被分配到文艺界抗敌后援会。11月,开始在重庆《国讯周刊》发表《延安通讯》系列报道。1939年2月,《文艺战线》在延安创刊,陈学昭为编委之一。
1939年8月,因何穆调离延安,陈学昭随之前往重庆。同年9月,《延安通讯》刊登15篇后,因稿件被国民党当局扣压,遂由三联书店出版单行本,书名改为《延安访问记》,但未成,被查抄,后由经理黄洛峰带往香港,1940年7月由香港北极出版社出版。
1940年初,国民党政府在南温泉附近举办妇女训练班,宋美龄主办,实际主持的进步人士刘清扬请陈学昭前往介绍延安妇女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之后宋美龄派人送来120法币并邀请参加茶话会,均被拒绝。为防报复,遂重返延安。
1940年初,陈学昭再赴延安,于12月20日到达延安,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工作。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在文艺界抗敌后援会学习,8月与何穆离婚。秋,担任《解放日报》四版编辑,年底,参加大生产运动,每天纺线3小时以上。着手写作《工作着是美丽的》。1944年1月调中央党校四部当文化教员。
1945年,国民参政会黄炎培、傅斯年、禇辅成、赵超构等6人到延安参观访问,陈学昭参加接待。同年7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离开延安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9月中下旬陈学昭离开中央党校,10月初离开延安,赴东北。中央原决定陈学昭去法国参加国际妇联活动,后未果。到本溪后,陈学昭接通知,暂时担任《东北日报》第四版主编。开始写作散文集《漫走解放区》。
1946年到长春,转去哈尔滨再转佳木斯。6月,陈学昭接到通知前往张家口,再待机转北平再出国。后未果。10月31日再抵延安,1947年3月随军撤离延安。1948年到西柏坡,后又往哈尔滨。
1949年3月,陈学昭在北平参加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主席团成员。3月,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册)出版,作品描写了一个五四时代的中国女性,历经曲折仍不断前进,反映了伟大时代风貌和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
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当选文联委员。全国文协成立,陈学昭为委员。
10月任浙江省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11月任浙江大学党支部书记兼中文系教授,1951年任浙江省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52年到茶区体验生活,后在此基础上写成长篇小说《春茶》,1957年出版。同年被错划成右派后,到杭州大学图书馆做资料工作,在艰难境遇中,写成《春茶》《工作着是美丽的》二书下卷初稿。
1979年2月,陈学昭平反并恢复党籍,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四届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一、二、三届理事,全国政协委员;1991年10月18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
1923年至1991年,辛勤创作68年,留下400多万字的作品及译著,体裁较为广泛,有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