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9日
地没有增加,树也没有增加,果园一下子“凭空”多出了那么多苹果,这让李海民又惊又喜——
“果三代”转型记
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文
  这些天来,被幸福包裹着的李海民有些烦恼。
  因为他用了一项新技术,使往年只能产200吨苹果的果园,今年一下子收获了450吨苹果,产量翻了一倍多。李海民没法儿不高兴,没法儿掩饰自己的幸福。但也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苹果,让他陷入苹果多得无处存放的烦恼之中。
  自家的冷库明显存放不了这么多苹果,他不得不求爷爷告奶奶地四处借冷库,帮他存放苹果。
  12月12日,在李海民收完苹果的一个多月后,记者来到延安市洛川县菩提镇白家塬村采访。李海民的妻子刘红艳对记者说,还有100箱苹果没能入库呢!
  李海民家是洛川县有名的“苹果世家”。他爷爷李新安在1947年,赶着毛驴,经过大半个月的长途跋涉,从河南省灵宝县买回200株苹果树苗,建起了洛川县第一个苹果园。在老辈人耕种糜谷的地里建果园,无疑是洛川塬上开天辟地的新鲜事。李新安的胆识让周围的乡亲们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一亩园可顶十亩田”。大家都夸胆大的李新安给他家栽了一园子的“摇钱树”。
  李海民的爷爷种苹果,李海民的父亲也种苹果。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土地被分到了各家各户,村里人开始盘算是种玉米好还是种糜谷和荞麦好?李海民的父亲像是早就想好了似的,毫不犹豫地把自家的田地变成了果园。李海民说,爷爷种苹果,靠的是胆识,靠的是先人一步;父亲种苹果,靠的是经验,靠的是爷爷积攒和传授的“手艺”。就是靠着这个“手艺”,李海民的父亲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果园面积也从最初的3亩、5亩,一点一点地扩张到了90亩。
  到了李海民手上,他依然种苹果。但是,和爷爷、父亲相比,他种苹果不光靠胆识与经验,更倚重科学技术。他毕竟念过书,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道理。所以,自1987年李海民从父亲手里接过苹果园算起,他的“折腾”就一路翻新着花样,从未间断。小打小闹不算,光是大型技术改造就进行了3次。
  刚接手的第二年,李海民就果断地对老果园进行更新换代。在他看来,父亲辛苦经营的苹果园,小国光品种太老了,不光产量低,品质也不好。于是,他把所有的老果树连根拔掉,全部栽上了日本红富士苹果。看着那么好、那么大的树说毁就毁了,村里人都觉得可惜,很不理解李海民的做法。过了几年,看到李海民种的新品种苹果卖上了好价钱,大家服了,夸他跟他爷爷一样,有胆量、有气魄。
  可是,新树长了没几年,李海民又开始折腾着挖树。原因是乔化果树树冠看着挺大,但产果量不高。专家说,矮化树苗优点多、产量大。他听了专家的话,就把自家的果园全部进行了矮化,而且使用了矮化建园无支架的栽培模式,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
  可以说,这些年来,大到选品种,小到剪枝、施肥等田间管理,李海民几乎每走一步,都听从了专家的建议,步步踏着“科技的节拍”。这种执念,让李海民一路尝尽科技的甜头,一路品尝着丰收的喜悦。熟人都羡慕地说,不管市场行情咋样,不管别人挣不挣钱,反正李海民的苹果年年都能卖上好价钱。
  而李海民前年着手进行的第三次大技改,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这次,他听从专家建议,给他的果园全部换上了“中国根”。就这个小小的“手术”,效果大大超出了李海民的预期。刚刚改良的第二年,还远远未到盛果期,果园产量就提高到原先的两倍多。
  李海民口中的“中国根”,其实就是“青砧”,是我国自行研发的一种高科技矮化砧木。这是由山东青岛农科院用平邑甜茶与柱形苹果杂交选育的无融合生殖苹果矮化砧木,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亲和性好等优秀品质。
  给果园选用青砧?李海民的这一举动,刚开始并不被众人理解。大家都在怀疑,换一个青砧,苹果产量就能像专家说得那般厉害?吃了“科技红利”的李海民却对此深信不疑,他大胆地将90亩苹果树陆续用青砧进行了嫁接。
  专家说,普通的果树,没有5年时间,很难进入盛果期,但李海民用青砧嫁接的苹果树,3年不到,就迎来了丰产,而且产量让李海民“目瞪口呆”,平均亩产翻了一倍还要多。地没有增加,树也没有增加,一下子“凭空”多出那么多的苹果,这让同行很羡慕。他们纷纷打趣李海民,这哪里是在种苹果,分明是在种“金子”嘛!
  经历着幸福与烦恼“双重刺激”的李海民告诉记者:“‘凭空’来的这些苹果多得无处可存,虽然让我烦恼不已,但这是一种幸福的烦恼,是一种高兴的烦恼,我希望这种烦恼今后越多越好。”说罢,他转过头继续忙碌起来——他说他得趁着冬闲,赶紧把冷库扩建一下,因为明年的苹果肯定比今年更多,他不想为冷库的事再生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