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荒煤(1913—1996),原名陈光美,笔名荒煤,沪生等。祖籍湖北襄阳,生于上海。作家、文艺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苦难中的人群》,短篇小说集《忧郁的歌》《长江上》《在教堂里唱歌的人》,报告文学集《刘伯承将军印象记》《陈赓将军印象记》,文学评论集《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解放集》《回顾与探索》《探索与创新》,散文集《荒野中的地火》《梦之歌》等。
到延安前
陈荒煤1913年12月23日生于上海。在上海读小学,1927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考入汉口第二中学商业专科学校,开始接触文艺,阅读了创造社的大量书刊。1930年因武汉大水灾而失学,不久结识盛家伦、吕骥、张庚等,参加革命文艺活动。1932年参加武汉左翼戏剧家联盟、反帝大同盟活动。1933年秋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开始小说创作,在北平《文学季刊》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苦难中的人群》,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忧郁的歌》,1937年出版《长江上》,收入这时期的大部分短篇小说。
1937年夏到北平,“七七事变”后,参加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在山东、江苏、徐州及河南等地活动。
延安时期
1938年秋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文学系任教。
1939年3月13日,陈荒煤带领鲁艺文艺工作团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陈赓将军部及华北抗日前线采访,团员有黄钢、梅行、乔远秋、杨明和葛陵。在晋东南与八路军总政治部共同拟定了《部队文艺工作纲要》,规定了前方文艺工作的任务就是加强部队中的宣教工作,提高士兵大众的文化水准和胜利的信心。1940年2月返回延安鲁艺文学系工作。在此期间创作了《陈赓将军印象记》《刘伯承将军印象记》等报告文学作品。1941年,鲁艺文艺工作团改名文学研究室,下设创作组和理论组。
1942年5月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到农村、部队采访。先后创作了独幕剧《我们的团指挥部》、多幕剧《粮食》及报告文学《模范党员申长林》等作品。1943年出版了小说集《在教堂里歌唱的人》。
离开延安后
193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8月21日,陈荒煤率领部分鲁艺学员到太岳地区参加反奸清霸运动。1946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北方大学文艺研究室工作,主编《北方文化》。
1949年先后到天津、武汉参加军管会文教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文化领导工作。先后任中南军区文化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1953年调北京,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影协主席等职。主要负责电影工作,同时撰写文艺评论。曾任《当代电影》《中国作家》等杂志主编。1952年出版论文集《为创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
1978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顾问,文化部副部长、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文艺报》副主编,中国笔会中心理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顾问等职。1996年5月在重病期间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
1996年10月25日,陈荒煤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