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欢
陕北的冬日,本是农家人一年里难得的休闲时节。然而,在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稍道河村,村党支部书记梁永俊却和村民们一起在葡萄种植大棚里忙碌。这位61岁的“兵支书”,走路腰板挺得笔直,言谈举止间,神色坚毅、雷厉风行。他说:“这是四年部队经历留给我的财富。”
“记忆最深的是和战友们在军旗下合影”
梁永俊自小在杨家圪坮镇应托村长大。1980年,19岁的梁永俊光荣参军。
“那时候家里的生活非常苦,吃不饱,出去当兵不仅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还可以在部队得到锻炼。”梁永俊说,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参军保家卫国,全家人都觉得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
新兵启程,梁永俊告别了父老乡亲。在安康地区汉阴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梁永俊和战友们经受了艰苦的训练。在新兵连,由于表现好,梁永俊当上了副班长,负责组织战友们进行常规军事训练。
“闲余时间,部队还成立了军队‘两用’人才学习班,可以学习砖瓦、电焊、木工等技能,这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梁永俊说,作为一支工程部队的掘进班,他们大量的时间都投身到凿山洞、拉沙子、焊油罐车等国防工程建设中。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一个班靠着两台风钻打作业面,特别是放炮的时候,还面临着很大的危险。
在一次凿山任务中,大炮爆炸后的飞石砸中了梁永俊的脚,他的脚背处顿时鲜血直流。“当时被送到卫生院,骨头裂缝了,医生缝了好几针。”梁永俊回忆说,卫生院离住的地方远,伤口缝合后,他步行走回去,当天晚上伤口肿得厉害,疼得睡都睡不着。休息了几天,感觉稍微好点了,就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因为这件事,他还被排长在会上表扬了。
梁永俊说,战士就是铁打的硬汉,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叫苦不叫累,也从来不愿给组织添麻烦。现在,他的右脚大拇指还有缝过的痕迹。不久前,在骨科拍片时发现,当年受伤的骨头处还有一条深深的裂缝清晰可见。
1983年夏天,安康地区阴雨连绵,汉江水量暴涨,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全城陷入一片汪洋。接到抢险救灾的任务后,梁永俊和战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投身到执勤、抢险、运输、清理等繁忙的工作中。
“当时的洪水大概有三层半楼那么高,我们去了之后,因为运输不进来食物,两天两夜没有吃饭喝水,但一刻也没有休息。直到第三天,有直升机投下食品,我们才有了吃的。”梁永俊说,抢险救灾与道路抢修等后续工作整整持续了20天,始终处于紧张忙碌状态。他们没有铺盖,每人两块草帘子,铺一块、盖一块。
“完成任务后,我和战友们获得了在军旗下合影的荣誉,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是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受到军人的神圣使命和为民情怀。”梁永俊说。
三年义务兵役期满后,出于对部队生活的留恋,梁永俊申请继续在部队待一年。四年来,梁永俊因表现优异,驻教导队两次,先后5次受到连嘉奖,并被评为“双先”活动先进个人。
“我的初心就是实实在在为大家谋好处”
1984年10月,从部队退役后,梁永俊返回家乡。返乡的第二年,他就被村民推荐选举为应托村党支部书记,一当就是五年。
梁永俊说,能被选为村支书,完全得益于在部队时养成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优势。
当时,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差,农民的许多地都种在山上,春播秋收全靠肩挑背扛,劳动强度特别大。于是,梁永俊萌生了改造土地和修路的想法。说干就干,他带着村民将坡地进行改造,修成一条条平整的梯田。他和村民一起修路,一段一段修、一条一条修,最终修好了5条通向山里的道路,村民们终于可以拉着架子车上山了,这极大地降低了大家的劳动强度,获得了一致好评。
后来,梁永俊随母亲长期居住在延川县稍道河乡梁家河村。1999年,他又被村民选为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一当又是八年。
当时,正值陕西率先开展退耕还林工作试点之际,国家的基本政策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如何将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位是梁永俊上任后要处理的大难题。
“那时候放牧现象比较严重,山上光秃秃的,一刮风,黄尘满天飞,生态环境很不好。农民过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日子,大家都想着土地栽了树,吃啥喝啥呢?不愿意把土地让出来,思想上不接受。”梁永俊说,自己这家进、那家出,大会小会开,整天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他还第一个把土地给让出来。
后来,村民们看到退耕还林的人有粮吃、有钱花,就开始加入到这一队伍中。当时,延川县有3个退耕还林行政示范村,梁家河村是最早退耕还林的村子,村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和乡亲们打交道,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思想观念新的一部分人先做起来,大家就会跟着来。”梁永俊说,自己做好工作的初心,就是实实在在为大家谋利益、谋好处。
“我将尽心尽力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1年,梁永俊再次当选为稍道河村党支部书记。他认为,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稍道河行政村有村民862人,由2个塬上村和3个川道村组成,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梁永俊决定在塬上村继续发展苹果产业,在川道村发展葡萄园,依靠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村里一直有种苹果的传统,我们集中力量把一些老旧果园进行改造,往优质化方向发展。之前村里也有零星种葡萄的,自己吃,没有形成产业,应该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梁永俊说,乡村要发展,就必须能留住人,只有发展起产业,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返乡创业,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建设队伍中来,他的原则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在梁永俊的带领下,村里更加重视对果园的科学管理,把不成林、不成块的果园成林连块,进行精细化施肥、修剪、间伐,苹果产量快速增长。村上还邀请产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对葡萄种植进行现场指导。梁永俊还招商引资延安苗木繁育基地和马军食品加工厂驻村,解决了50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今,稍道河村有果园187亩,葡萄园200多亩。2021年,该村人均收入达1万元以上。
发展产业的同时,梁永俊还注重村容村貌的改善。为了让村民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他组织村党员干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打造环境卫生示范点,栽植月季花8000株,拆除违建7处,主干道栅栏维护2公里,打造沿路海棠树绿化1000棵,实现了村庄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
在抗疫一线,梁永俊带头冲锋在前,特别是去年春节期间,他走访全村200多户,排查630人次,发放“新冠疫情防控倡议书”150余份,张贴防疫宣传海报和流动派发宣传册200余份,全力保障村民的健康安全。
为了帮助更多的困难学子,梁永俊还积极协调为17名学生落实教育补贴;协调帮扶单位延川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为孩子们发放书包和服饰等物品。他还协调延川县慈善协会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面油等慰问品。村里还开了爱心超市,村民们可以拿着自己捡拾的烟头兑换生活物品。
…………
梁永俊思索着,明年将葡萄园种植的葡萄做成葡萄酒,延伸产业链,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