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初,我和十八名同学来到黄陵县隆坊公社南河寨大队插队。作为一名从北京来到这里的知青,初到农村,看什么都觉得新鲜。经过一年的劳动锻炼,我们学会了一些农活。
第二年的一天,生产队长突然来找我,他对我说:“大队里的七年制学校缺少一名教师,你在村里当出纳,又有文化,普通话说得好,你是最合适的人选。”经过慎重考虑,我答应了队长的安排。
学校是租用的一所民房,条件简陋,摆了一些桌椅,有二、三十个学生。我负责教一、二、三年级。我拿到课本,备了几天课,就硬着头皮走上了讲台。由于各年级学生的人数不等,又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我将他们分成三组。从左边数第一列和第二列是一年级,有十个学生;第三列和第四列是二年级的十二个学生;第五列和第六列是三年级的十个学生。第一节课先给一年级学生讲语文,二、三年级学生预习新课;一年级的课讲完后,学生们开始写作业,我再开始给二年级学生讲语文;二年级的课讲完后,学生开始写作业,我再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语文、布置作业。
时光飞逝,转眼间到了夏收时节,农村学校要放农忙假。我带领着我的学生们到麦田去捡收割时掉下的麦穗,然后交给队里,得到队里的一致好评。看着同学们戴着小草帽,唱着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在麦田里一晃一晃的,像田野上盛开的一朵朵小花。金色的太阳,金色的麦田,金色的小草帽,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丰收图。麦田附近的山坡上长着许多山桃树和山杏树,春天里,漫山遍野盛开着桃花和杏花。麦收时节,桃、杏成熟了,熟透的杏落了一地,我和学生们跑去连摘带吃。杏儿酸甜,很爽口,学生们摘了杏带回家去,我也摘了不少。吃不完就晾成杏干,冬天可以当零食吃。
放了寒假,老师也不闲着,还有任务。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家访。有的学生上学早,有的上学晚。每个年级中,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很多家庭不让女孩上学,还有中途辍学的。学校的要求是让学龄儿童都上学,要老师去辍学学生家里了解情况,让他们能继续上学。南河寨是个大村,周边村子的孩子也来上学。家访第一站,我选了一个邻村的学生,这个学生的住所距离学校大约有七八里路。由于不认识路,待我一个人七拐八拐地找到他家,已经是中午时分。他家一看就很贫困,土窑洞已经出现裂口。进了门一看,院里都长了草。见到孩子的父亲后,我说明来意,并向他讲清楚学文化的好处,动员他让孩子继续上学。
“刘老师,帮我说说,我要上学。”见到了我,孩子像见到救星一样,企求着我。这时候,学生家长面露难色,说:“家里缺劳力。”我接着说:“你不要让孩子走你的老路,当个睁眼瞎,别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家长终于同意孩子继续上学。我带着胜利的微笑,起身告辞。他们要留我吃饭,我婉言谢绝。在往回赶的路上,我啃着自己带的干粮。
冬天山里天黑得早,南河寨和邻村之间隔着一条山沟。到了沟沿上,天就快黑了。看着黑乎乎的沟底,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这时,沟底传来凄厉的狼嚎,真瘆人。听到这声音,我扭头就往回跑。跑到一个村子里,天全黑了。我向村里人打听,问他们村有没有知青点,他们说有一个。顺着老乡的指引,我找到知青们居住的窑洞,说明情况,希望留宿一夜。那个女知青很痛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一早,我就回到了队里。直到现在,我连那个女知青的名字都不知道。但是我感谢她,我会一辈子记着她。
五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在南河寨学校教书的情形还历历在目,我教过的那些孩子现在也步入老年。我真想听他们再喊一声“刘老师”,真想再和他们一起唱《我爱北京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