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地查了一下,张雄胜老师被评为十大优秀传承人的这场“非遗进校园”评选活动,是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青年报指导、中国青年网主办,以“多彩非遗传承经典”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活动。这次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各地,历时一年多,筛选出了十大优秀实践案例、十大创新实践案例和十位优秀传承人予以表彰和宣传,以期发挥典型案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与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而“非遗进校园”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及其重要的一环,意义深远。
青少年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无疑是巨大而持久的。“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持续开展及其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不仅有助于广大青少年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事实上,“非遗进校园”让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实现了非遗保护与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有机衔接,既有助于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熟悉非遗,更实现了非遗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的继承与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非遗文化进校园,乡村学校也不可忽视。乡村振兴既关乎经济,更在于文化。乡村曾经是中国文化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革除种种陋习、移风易俗,更要加强和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培育文化传承人。文化传承人的培育离不开教育,需要让非遗文化进乡村学校,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项目的魅力,增进对非遗文化的了解,进而让乡村孩子们从认识非遗到热爱非遗,让乡村学校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土壤,播种非遗传承人的种子。
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需要非遗文化进校园,尤其是进乡村学校不能是权宜之计,而应该立足长远,做好当下的基础功课,让非遗文化潜移默化地滋养青少年的心灵,逐渐培养非遗传承人才,让校园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社会文化项目及产业对接,循序渐进地培养乡村非遗传承人,不断壮大非遗传承“手艺人”队伍,努力在非遗文化系统保护、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上,系统地做好功课,守护传统手艺、繁荣乡村文化,让非遗“手艺人”变身“守艺人”,让非遗文化在乡村世代相传。
(牛敏)